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效应比较研究
2017-11-30苑清敏骆晓
苑清敏+骆晓
摘要:将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集聚能力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半径,可得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均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基于此,提出三大城市群有效利用中心城市产业优势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Taking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 center city of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easures its clustering abilities and the radiation range to the surrounding cities.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radiation effect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 center city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is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hat the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industrial advantage of the center city.
关键词:城市群;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产业辐射
Key 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s;the center city;producer service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industry radiation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4-0049-03
0 引言
城市群作为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最主要的空间特征。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对外服务功能,向其他城市输出资源和服务,使得城市间产生要素流动,促进了城市群的联动发展,这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1]。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心城市的重要经济形态,正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其集聚和辐射效应使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以及经济腹地形成紧密联系,使得城市群内部结构更加紧凑,促进了联动发展。
产业集聚和产业辐射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崔宇明等选取1986-2011年中国省际数据,从城镇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2];张云飞对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3];邱红等以合肥市为对象研究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房地产市场的辐射效应[4];王玲对产业辐射机理以及其动态优化机制进行了阐述[5]。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明显,其产生的辐射效应势必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只有将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辐射效应综合来考虑,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城市群的产业发展情况。本文将两者结合分析,探讨其对城市群发展带来的影响,为引导城市群积极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1 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1.1 数据来源
本文对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差异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参考已有研究成果[6-7],选取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关产业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2015)》以及相关城市2015年统计年鉴。
1.2 模型建立
1.2.1 产业集聚指数
考虑到城市群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区位商系数来测度我国三大城市群的产业集聚能力。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LQij= (1)
其中,xij表示i城市j产业的从业人员数,xi表示i城市从业人员总数,xj表示全国j产业的从业人员总数,x表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如果LQij<1,则表明i城市j产业缺乏集聚;如果1
1.2.2 城市产业辐射断裂带模型
城市产业辐射断裂带是指辐射影响的零界带,其范围表示产业的辐射范围,用辐射距离来体现[8]。计算辐射距离(即辐射断裂带),具体公式如下:
Dijt= (2)
其中,j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i为中心城市周围的其它城市,dij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最短公路距離(由百度地图最短公路距离得来),Xit为i城市在第t年的从业人员数,Xjt为j城市在第t年的从业人员数,Dijt为第t年j城市对i城市的辐射距离。当Xit=Xjt时,辐射断裂带在两城市实际距离的二分之一处,即中心城市j与城市i相互没有影响作用;当Xit
2 结果与数据分析
2.1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分析
区位商(公式(1))越大表示该城市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集聚能力越强。图1为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2005-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及内部各产业的区位商情况。
图1中沿时间轴来看,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集聚能力稳步提高,上海和广州均在波动中提高。基于纵轴区位商值可得:①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国的区位优势明显,且近10年来连续上升,集聚能力明显较强。除金融产业外其余均处于高度集聚状态。②上海各产业的发展较为均衡,区位优势相对集中。上海信息产业一直处于一般集聚状态,但在2013年成为集聚能力最强的产业;其余各产业处于高度集聚状态。③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能力变化较为平稳,各产业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相对集中,其中物流、商务和信息产业集聚能力较强。
2.2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辐射效应分析
根据公式(2)测算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群内其他各城市的辐射距离,并将2005年与2014年的辐射距离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辐射断裂带的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2014年与2005年相比,①“京津冀”城市群的辐射断裂带几乎没有变化,处于靠近周围城市的位置,北京的辐射能力较强;②“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断裂带产生小幅度的收缩,断裂带向中心城市靠近,表明上海对周围城市的辐射能力减弱;③“珠三角”城市群的辐射断裂带有收缩的趋势,收缩最明显的是深圳,2014年辐射断裂带几乎处于两城市实际距离二分之一的位置,表明广州对深圳几乎没有辐射能力,体现了“珠三角”城市群日益明显的“双核”特征。
3 结论
城市群的发展需要重视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京津冀”城市发展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应充分利用北京突出的中心城市地位以及优势资源,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发展,注重培养区域内经济次增长极城市。“长三角”各城市发展较为均衡,应注意发挥大中型城市的产业优势,提高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珠三角”多为沿海开放城市,各城市发展良好,与广州的差异较小,尤其深圳近年来高速发展,与广州形成“珠三角”城市群的双核心城市;应利用好各城市均衡发展的优势,稳步提高城市群经济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1-186.
[2]崔宇明,代斌,王萍萍.城镇化、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04):54-63,127.
[3]張云飞.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1):108-113.
[4]邱红,许小龙.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房地产市场辐射效应探究——基于安徽合肥市[J].商业经济,2014(3):17-18.
[5]王玲.产业辐射机理及其动态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7):61-66.
[6]牛华勇.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圈经济辐射力比较分析——基于北京和上海经济圈的案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29-34.
[7]杨姝琴.广州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力研究[J].城市观察,2014(6):166-177.
[8]李俊玮,常远,高菠阳.城市群内城市产业辐射效应测算[J].工程管理学报,2015,29(3):6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