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权报告介入模式与话语特征对比研究
2017-11-30叶惠珍[德]赫磊
叶惠珍[德]赫磊
摘要:以评价理论之介入系统为研究框架,借助AntConc等分析软件,对比分析2010至2016年中美人权报告介入模式及话语特征的异同。研究显示,中美报告均呈现出“强烈否定、拒絕接纳”的介入模式和“对抗性、权威性”的话语特征。在差异性方面,美方报告的介入模式呈“大幅介入、多方归属、进阶反对”样态,体现出“交互性、辐射性、空间性、焦虑性”四大话语特征。相比之下,中方报告的介入模式呈“直白公告”样态,体现出“单向性、收缩性、平面性、紧张性”话语特征。研究显示,中国涉外人权话语需“强化介入姿态、增补多声资源、优化逻辑演绎”,以期有效对抗霸权话语、提升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中美人权报告;介入模式;话语特征;国际话语权
作者简介:叶惠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话语分析(福建 泉州 362021)。[德]赫磊(Horst JHelle),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学、语言社会学(德国 慕尼黑 80801)。
基金项目: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7D18);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096);2017年华侨大学“语用修辞研究”创新团队计划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7)05-0135-12
一中美人权问题及中美人权话语研究
21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逐步稳健增长,而美国综合国力相对减弱、世界霸权地位不复稳固,生产生活方式也屡遭质疑。出于对中国国力增长的忌惮和长期的意识形态敌意,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政府日益强化对华人权外交,时不时借“人权”筹码挑衅生事、服务本国利益,对华展开“侵人权、非人道”等话语攻击。
这种话语攻击的一个主要工具是美国国务院1999年起每年发布的《中国人权报告》。该报告平均字数为每份5万字左右,从人身安全、囚犯人权、社会法制、隐私权等方面对中国人权状况横加指责。作为话语反制,中国国务院亦从2000年起每年以中英双语发布《美国的人权记录》,从人身安全、公民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方面揭露美国自身严重的人权问题,对抗美国话语霸权。
近年来,中美两国仍在人权话语域中唇枪舌剑、彼此分毫不让。鉴于当前中国“在国际事务
收稿日期:2017-10-05中远未取得与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江涌:《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红旗文稿》2010年第5期,第5页。,在中美话语权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梁凯音:《对中美关系中的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的研究》,《东岳论丛》2010年第7期,第177页。,且运用“人权”这一国际化语言的能力有限、在人权对话中基本处于应对批评的“防守”地位毛俊响:《国际人权话语权的生成路径、实质与中国的应对》,《法商研究》2017年第1期,第159页。,我们有必要深入解析中美人权话语争锋的语言学构件,探究提升中国人权话语权的政治语言学方案。
既往的中美人权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学、政治学、哲学等思辨论域。其中,国外学界对于中国人权事务、人权话语持“喜忧参半”态度。有学者持较乐观态度,指出中国政府不干预他国人权、将人权事务置于内政框架的原因在于领导层对公共秩序、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认为只要中国政府能有效治理内政,就会更积极认同西方人权标准,主动参与国际人权事务;伴随中国全球经济活动的扩张,中国政府必将逐渐改变其“不干涉内政”的人权话语基调。Sonya Sceats,Shaun Breslin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London:Chatham House,2012,PP55-56有学者则持“中国威胁”论调,认为中国人权话语正逐步侵蚀既有的西方人权话语范式,忧虑当前的国际人权话语范式即将被中国改写。Katrin KinzelbachWill Chinas Rise Lead to a New Normative Order?—An Analysis of Chinas Statements on Human Rights at the United Nations (2000-2010)”,Netherlands Quarterly of Human Rights,Vol30,No3, 2012,PP299-332关于美国对华的人权干预和指责,国外学界观点不一,有的质疑美方干预的效果Lowell DittmerChinese Human Right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A Realist Approach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63,No3,2001,PP421-460,有的则认为美国的干预有助于改善中国人权状况、建造表达美国关切的话语通道Thomas LumHuman Rights in China and US,Policy:Issues for the 113th Congress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13。
国内研究则注重比较中美人权观的差异、分歧,提出中国应 “宣扬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罗艳华:《论中美人权之争的根源与特性》,《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213—219页。“将人权事项纳入中美全面战略对话框架”何远:《中美人权对话向何处去》,《南风窗》2010年第7期,第86—87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大人权相关法律宣传力度、通过国际人权组织解决中美冲突”任明建:《浅析中美人权的分歧与对策》,《前沿》2013年第3期,第91—93页。“加强外宣、加强人权保障建设”段治文、陈姝娅:《论中美人权观的“主体”差异》,《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第129页。等方案,以提升中国人权话语权。endprint
既往的理论研究为理解中美人权问题提供了深刻洞见,但我们认为,要切实提升中国人权话语质量,还需要结合微观的语言学剖析,以具体的修辞语法策略提升语用效果。近年来,语言学研究者也加入人权话语研究之列,從修辞手段Catherine Taylor,Tracey Peter“We are not aliens,we are people,and we have rights”——Canadian Human Rights Discourse and High School Climate for LGBTQ Students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Vol48,No3,2011,PP275-312叶惠珍:《后结构主义视域中的美国国会涉华话语霸权》,《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0—16页。、翻译策略银香桂:《从政治文献翻译的角度谈《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英译本的翻译失误》,《现代语言学》2013年第1期,第108—112页。、话语构建模式Sonya Sceats,Shaun Breslin,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London:Chatham House,2012、功能语法特征夏莉:《基于语料库的美国人权报告之中国篇评价资源研究》,合肥: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等视角展开研究,但研究总量不多,且多数为取材于某特定年度、单一语种的孤立文本研究。
二研究框架:评价理论之介入系统
如何深入分析中美人权报告的话语特征,并从中发现提升中国对外人权话语质量的话语方案张进军、林怀艺、王琰:《中西政治话语比较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17—25页。?我们发现,基于中美人权互评报告的典型评价特征,评价系统理论James Robert Martin,Peter R R 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The Appraisal Theory)恰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适合的分析框架。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李战子:《评价理论: 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外语研究》2004年第5期,第1—6页。,评价理论创立十多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语篇、新闻语篇、学术话语、政要演讲、医生自我评估话语等各类文体中。但鲜见用于政府报告何婷:《从评价系统看中西官方政治报告的人际意义差异——以201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为例》,《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9期,第200—201页。,尤其是人权报告的评价理论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也较少管彬尧、杨玉晨:《有形语篇中无声语言的不对称现象——对英汉招聘广告人际意义的多元文化差异探讨》,《外语教学》2011年第2期,第11—14页。。有个别研究夏莉:《基于语料库的美国人权报告之中国篇评价资源研究》,合肥: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了美国1999到2013年发布的《中国人权报告》综述部分,但未研究报告正文,且为单一语种(英语)研究,研究框架相对简单,未对评价理论的多层级下属系统展开充分研究。
本研究拟对比分析2010到2016年中美两国的中英双语人权报告全文,相对前人的研究设计上有一定的推进性,在时间节点上也有较好的延续性,有望进一步检验、扩展评价理论对于政治话语研究及汉语评价特征研究的适用性。
评价理论包括“介入、态度、级差”三个子系统。初步分析显示,中美报告中使用的各类子系统资源均以介入资源为最高频,且中美差异最为显著。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介入子系统,分析语篇中介入资源的分布情况、使用模式。
介入的思想建立在一切话语均具有“对话”属性的基础上,强调语言使用的互动性,注重话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使用介入资源,话语主体表现为接受、承认、回应、挑战、反对其他说话人的言语,或期待来自其他说话人的可能回应。王振华, 路洋:《“介入系统”嬗变》,《外语学刊》2010年第3期,第53页。介入资源的对话性特征恰适用于分析中美人权报告,可帮助我们深入考察中国政府如何回应、挑战美方指责,以及美国政府如何期待、考量被评议方的可能回应。
国外的介入研究于2003年后逐步展开,研究对象相对单一,多数取材于学术话语Ryan TMiller,Thomas DMitchell,Silvia Pessoa MillerValued voices:Studentsuse of Engagement in argumentative history writing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Vol28,2014,PP107-120Ana Llinares,Christiane Daltonpuffer,The role of different tasks in CLIL studentsuse of evaluative languageSystem, Vol54,2015,PP69-79,少数涉及医学话语Susana Gallardo,Laura FerrariHow doctors view their health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An appraisal analysis of medical 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Vol42,Issue 12,2010,PP3172-3187等。国内的介入研究大致始于2005年,已发表论文约一百余篇,研究语类丰富,但语料多为单一语种文本。有部分研究使用了英汉双语文本,语类包括媒体话语(张丽 2008;陈晓燕 王彦 2010;杨恒雯 2010)、学术话语(程建山2016;李颖 2016;章紫苏 2016)、旅游评估话语(Tian 2013),政治话语(王琳 2009;王小姗 2013;梁海英 2014)等。关于英汉语篇的介入模式差异,既有研究大致形成如下共识:英语语篇总体上比汉语语篇更高频使用介入资源。其中,英语语篇更青睐“扩展性多声”,尤其是其中的“归属”资源。汉语语篇则更青睐“收缩性多声”,尤其是其中的“公告”资源。endprint
前人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政治话语,尤其是人权评议话语,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求证。鉴于前人研究极少涉及中美人权报告,本文拟在人权互评语境中探究英汉政治话语的介入模式和话语特征,以检验和丰富既有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文语料为2010至2016年的七份中文版《美国的人权纪录》(共91,363字,中国国务院发布),以及2010到2016年的七份英文版《中国人权报告》(共379,748字,美国国务院发布)。
我们使用AntConc 344w软件,借助Word List功能统计全文词频,再用Concordance功能考察具有代表性的介入资源的词频与共现语境,并使用Collocates功能进一步研究其具体搭配语境。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们还结合使用Word软件的“查找”功能,复核词频。为方便比较,各类介入资源的原始频数被转换成标准频数(每一万字中出现的次数)。最后,我们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差异做独立样本T检验。
介入系统(如图1)分为“单声、多声”两大类,其中“多声”系统层级完备、理论论证也比较详尽。多声又包括“扩展性多声”与“收缩性多声”,下设“接纳、归属、公告、否认”。
图1介入系统层级图James Robert Martin,Peter R R 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PP134
“接纳(entertain)”是一种扩展性的内在声音,用以表明有关的立场是一种可能的立场。常见的“接纳”资源有“probably, seem, perhaps, this may be; 似乎,很可能,貌似”等。
“归属(attribute)”也是一种扩展性多声,包括“承认”与“疏远”两个子类别。“承认”是一种中性的归属,常用资源有“reportedly,according to;据报道、据说、根据”等。“疏远”则表明了说话人与所引用命题之间的距离,常用资源有“claim, 所谓,声称”等。
“公告(proclaim)”是一种把某意见作为完全正当的意见、表明自己反对其他意见的“收缩性多声”,包括“同意、宣告、背书”三个子类别。“同意(concur)”资源有“of course, naturally;当然,诚然”等。“宣告(pronounce)”资源包括“I contend that, really;事实上,实际上”等。“背书(endorse)”资源包括“prove, show;显示,表明”等。
“否认(disclaim)”则是对相异言论、观点的直接否定、置换。“否认”又分为“否定(deny)”和“反对(counter)”。常见的“否定”资源有“no, not, never;不,无,没有”等。常用的“反对”资源包括“but, although, still;不过,虽然,但是”等。
初步统计发现,中美报告都极少使用“接纳”资源(中方仅使用13次“可能”,美方使用18次“apparently”,双方均未使用其他接纳词汇)。此外,双方均极少使用“归属”资源中的“疏远”词汇(中方使用7次“声称”,美方19次“claim”,均未使用其他“疏远”词汇),也鲜用“公告”资源中的“同意”(双方均未使用)与“宣告”词汇(中方使用5次“实际上”,美方使用11次“clearly”,均未使用其他“宣告”词汇)。
因此下文仅对“否认”资源,“归属”中的“承认”资源,以及“公告”中的“背书”资源做进一步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介入模式共性:强烈否定、拒绝接纳
研究发现,中美报告在介入资源的使用模式上具有相似性,即大量使用“否认”资源,拒绝使用“接纳”资源。
如图2、图3,在中方使用的各类介入资源中,“否认”词汇占638%。在美方使用的所有介入资源中,“否认”词汇占669%。“否认”资源包括“否定”和“反对”两个小类别。双方“否认”资源的使用共性主要体现在“否定”詞汇上(见表1)。
中方同样大量使用各类“否定(deny)”词汇,如“无”字在七份报告中出现了249次。通过“无家可归、无医疗保险、无合法身份、无辜平民、无期限关押、熟视无睹”等词汇(示例如表3),中国政府强烈谴责美国政府侵犯公民隐私权、对公民滥施暴力、司法不公、频繁制造冤假错案、干预他国网络监管,无法为公民提供足够就业机会、歧视少数族裔等诸多严重人权问题。
(二)介入模式差异
1 美方介入模式:大幅介入、多方归属、进阶反对
“大幅介入”指2010至2016年美方每年使用的介入资源总量都高于中方(如图4),累计使用的介入资源总数大幅高于中方(1655>1352,如表4)。为检验差异的显著性,我们使用SPSS 220对双方七年来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5,中美双方历年来使用的介入资源总数存在显著差异(t=-4897, df=12, Sig=0001),美方的介入资源频数显著高于中方(MD=717)。
在“归属、否认”这两个亚类别上,美方六年来使用的总量也明显高于中方(如图5)。T检验显示美方历年来使用的“归属”(MD=366,Sig=0000>001)与“否认”资源(MD=533,Sig=0001>001)标准频数均显著高于中方(如表5)。
如表4,中美“归属”资源的使用差异主要体现在“reportedly,according to;据报道、根据”等“承认”词汇上。美方七年来累计使用的“承认”归属资源标准频数大幅超过中方(523>346)。典型的“承认”词组“according to”在美方七份报告中共出现了841次(示例如表6)。通过引用中外人权组织报告、网络新闻报道、律师协会信息、中国法律年鉴等多国、多类型信息源,美国国务院刻意与信息源保持一定评议距离,意在彰显理据的客观公允性,试图借数据与报道之“实”呈现中国“恶劣”人权状况。在此,我们把美方这种介入资源的使用模式称之为“多方归属”。endprint
除了数量上的差异,中美国务院使用“承认”资源时的信息源选择也存在较大不同。美方的信息源选择比较多元化、国际化,包括“全球证人”“PEN美国中心”等人权组织报告/信息、犹太人虚拟图书馆、中国政府数据等,較少明确引用中国主流媒体报道。中方的信息源选择则相对单一,主要引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等美国权威媒体的报道。
借“反对”词汇“先扬后抑、抑扬结合”的话语顿挫功能,美国国务院刻意塑造了中国政府表里不一、操控媒体、封锁信息、执法不严、严刑逼供等侵犯人权的不实意象。在美方的这些报告中,“反对”词汇衔接了事态的两种意象,拉开了“表象”与“真相”的认知判断空间,强化了话语客体对反转性信息的接纳度和认可度。在密集的“反对”词汇输入和认知进阶之后,美方话语所塑造的中国人权负面意象恐将更深刻地存留在话语客体的认知褶皱中。据此,我们把美方的这种介入模式称之为“进阶反对”。
2中方介入模式:直白公告
如下文表9,中方报告的“公告”资源使用标准频数显著高于美方(MD=204,Sig=0000>001)。具体而言,双方“公告”资源的使用差异主要体现在“显示,showed”等“背书”词汇上。中方七份报告中共使用了125次“显示”(标准频数为137),主要借美国政府机构和媒体发布的报告、调查和数据,以比较直白的口吻揭示美国社会贫富不均、种族歧视、治安状况恶劣、公民权益受侵害等诸多人权问题(示例如表10)。相比之下,美方则极少使用类似的“背书”公告词汇。在美方七份报告中,典型的“背书”词汇“show/shows/showed”仅出现41次(标准频数为11)。
美国农业部2010年11月发表的报告显示,2009年,美国有147%的家庭面临食品短缺,
美国敏感问题中心2011年11月数据显示,46%的美国联邦参、众议员拥有过百万资产。
2012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年至少有136名手无寸铁的非洲裔美国人被警察或保安杀害。
美国联邦调查局 2012年9月的统计显示,2011年美国共发生暴力犯罪案件约 1203564起美国人口普查局2013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贫困人口超过4700万,
图像显示,在该监狱,囚犯在进行劳动、吃饭时都被戴上脚链。
大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与他们的财富水平呈正相关性
一项新的民意测验显示,美国人是抱着对政府极度悲观的态度走入2014年的。
五讨论
(一)共同话语特征:对抗性、权威性
如前文研究结果,中美人权报告均呈现“强烈否定、拒绝接纳”的相同介入模式。据此,我们归纳出中美人权报告的共同话语特征,即“对抗性”和“权威性”。
作为官方发布的外交评议文本,《美国的人权纪录》和《中国人权报告》均体现了一种相似的话语建构模式,即高频使用“no, not, never, nothing;不,无,没有,并非”等“否定”词汇,“对抗性”极其明显。这体现了外交争议文本的基本话语建构方式,也体现了中美人权话语博弈背后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冲突。这种强烈的“对抗性”话语特征也对今后的中美关系走向发出了一个基本的警示信号,即美国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潜在的威胁与防范对象,仍将以道德标杆和世界霸主的身份妄加指责中国的内政外交。而中国并不示弱的对等“否定”姿态则彰显了崛起中大国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也符合国际政治冲突治理的辩驳原则、理性原则和公平原则。
在今后仍可预见的中美政治冲突中,中国外交话语还需要延续这种显性的合理对抗姿态,方可在奉行强权逻辑、操控逻辑的国际政治生态圈中保有一席之地,乃至不断扩展话语涟漪,提高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力。
此外,两国报告均鲜用“probably,seem,apparently;似乎,有可能,很可能”等立场开放、具有协商与沟通性质的“接纳”词汇。这也揭示了非盟友国家间外交争议文本的一种基本话语特征,即着意彰显本国政府价值判断的确凿性,强调本国官方话语的“权威性”,避免以模棱两可的接纳、包容性话语“示弱”于事关国家形象的外交话语交锋域。
(二)差异性话语特征
1 美方话语特征:交互性、辐射性、空间性、焦虑性
如上文研究结果,美方报告的介入性评价模式呈“大幅介入、多方归属、进阶反对”样态。据此,我们归纳出美方报告的四个话语特征,即“交互性、辐射性、空间性、焦虑性”。
首先,“交互性”话语特征是基于美方报告“大幅介入”的特征判断,指美国国务院比中方更注重人权评议文本的对话性特征,对非显性在场的话语客体需求有更充分的预判和接纳。无独有偶,既往的新闻话语研究也发现英语语篇比起汉语语篇使用了更多的“介入”资源,交互对话性特征更为明显。张丽:《英汉硬新闻的介入资源对比研究》,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陈晓燕、王彦:《英汉社论语篇评价系统对比分析之二——介入资源》,《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6期,第20—27页。孔犇:《英汉社论介入系统的对比分析》,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通过大量使用“介入”资源,美方将原本平淡的一维叙事文本扩展为多维评判文本,将他国“不堪”的人权状况置放于“多声”讨伐中,对话语客体的价值判断有较深的影响力。
第二,“辐射性”指美方借“according to, reportedly”等“承认”归属词汇,大量引用非政府组织报告、网络新闻报道、中国人口普查信息等多类型的信息源,打造了节点丰富、触点繁多、辐射深广的话语生成网络。通过引入多元话语主体,美方文本充分关照了话语客体的信息源求证需求,营造了一种客观公正的话语假象。有研究提出美国政府文件较少使用归属评价资源梁海英:《英汉政府文件介入资源与人际意义构建对比研究——一项基于英汉对比评价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14—21页。,我们认为这与文本属性有密切关系。该研究使用的美国政府文件为《美国宪法》《独立宣言》等陈述性文本,本身就不具备明显的评议特征,无需以“辐射性”话语网络多方佐证其价值判断。endprint
第三,美方报告的另一个话语特征为“空间性”。如前文研究结果,美方语篇使用了远多于中方的“反对”转折连词(如“however, but”)。既往的英汉新闻话语孔犇:《英汉社论介入系统的对比分析》,濟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学术话语章紫苏:《英汉学术语篇中的让步介入对比分析》,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6年。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即英语语篇比汉语语篇使用了更多的“反对”否认资源,使用了更加丰富的让步介入结构。“反对”连词在语篇的构架中起到铺垫让步性预设、增加逻辑层级、扩展话语空间的重要功能,是政论类文本的重要话语手段。通过丰富的“反对”词汇,美方报告把对受众的可能质问空间纳入考量,缓冲了潜在的质疑和辩驳语境。这种“空间性”话语特征迎合了其特殊文本受众的文体需求,即那些关心世界政治格局、关注他国人权状况、具有道德理想主义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读者文体需求,为其层级性判断生成机制预留了一定的商讨空间。
最后,我们从美方报告中“承认”资源的信息源选择上发现美方话语还具有隐含的“焦虑性”特征。在转述、引证他者声音时,美国国务院极少引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等中国权威媒体报道,这体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官方媒体的低信任度评估,折射出中美两国关于媒体属性、媒体功能的价值观分歧。中国主流媒体代表人民与国家发声,体现人民意志和基本国情。但自认为拥有世界最佳政治体制的美国在根本上仍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官方话语生成与传播模式表示质疑。基于惯性的霸权思维和“上帝选民”的天命优越感,美国政府难以完全接受一种迥异于“美标”,且日益培育出强大对手的“另类”国家发展道路。避免引用中国官媒话语,是美国控制国际议题与国际舆论导向的一种手段,也是其试图阻止中国传媒力量的发展壮大、打压中国官媒话语信度与效度的隐蔽手段。我们认为,这种对中国官方媒体的低引用率和低信任度,恰是美国政府“霸权焦虑”王辉:《美国的“霸权焦虑”与战略东移》,《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6期,第32—36页。的一种反映,是美国政府构建“邪恶他者”以映衬“完美自我”的必要手段孔祥永:《“他者”想象与美国的焦虑》,《美国研究》2015年第4期,第69页。,是一种不断膨胀的想象性焦虑映射。
2 中方话语特征:单向性、收缩性、平面性、紧张性
如前文研究结果,中方报告的介入模式呈“直白公告、强烈否定”样态。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中方报告区别于美方的四个话语特征,即“单向性、收缩性、平面性、紧张性”。
首先,“单向性”特征与美方报告的“交互性”相对应,指中方使用的“介入”评价资源大幅少于美方,各亚类别中仅有“背书(endorse)”公告词汇的使用频度高于美方。既有的政治话语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现象,即中国政要演讲比美国政要演讲使用了更多的“公告”资源王琳 《从介入角度解读中美政要大学演讲》,《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15—117页。,中国政府文件比美国政府文件更高频使用“背书”词汇梁海英:《英汉政府文件介入资源与人际意义构建对比研究——一项基于英汉对比评价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14—21页。。较之美方,中方话语具有明显的单向度话语模式,主要借助“直白公告、强烈否定”等单向度词汇,从一元话语中心出发进行直陈式的言辞宣讲、价值评判。
第二,“收缩性”特征与美方话语的“辐射性”特征相对应,指中方使用的介入资源主要为“收缩性多声”,占其使用的所有介入资源的74%,而“扩展性多声”仅占其使用的介入资源总数的26%。较之“扩展性多声”,“收缩性多声”是话语波长较短、信息渠道较封闭、话语辐射范围较窄的评价资源。中方比美方更倚重于事态的“自明性”,更少借“归属”评价资源引入多类型的他者声音,话语触点较少,话语震荡圈明显小于美方,呈“收缩性”样态。这个发现与前人对汉语政府文件的研究结果梁海英:《英汉政府文件介入资源与人际意义构建对比研究——一项基于英汉对比评价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14—21页。相符合,值得中国政府重视和改进。
第三,“平面性”话语特征与美方报告的“空间性”特征相对应。这个特征判断主要基于中方报告中“反对”资源的使用模式。较之美方,中方文本极少使用“而、却、虽然、但是”等“反对”转折连词。这个“平面性”特征也印证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J HindsReader versus Writer Responsibility:A New TypologyIn UConnor,RKaplan (Eds) Writing across Languages:Analysis of L2 TextReading:Addison-Wesley,1987柳淑芬:《中美新闻评论语篇中的元话语比较研究》,《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2期,第88页。的英汉语言差异特征,即英语更注重使用关联词等语言形式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汉语较少运用转折连词来维系句际联系。由于缺失了“反对”连词的层级推进和逻辑演绎功能,中方对美国人权状况的披露和指责始终停留在单层级的叙事平面上,难以建构具有足够包容性和扩展性的多维话语空间。
最后,中方话语的“紧张性”特征与美方的“焦虑性”特征相对应,指中方报告极少使用“接纳”“归属”等扩展性多声资源,介入资源的总体使用频度也大幅低于美方,其话语舒张度远不及美方。这揭示了中国涉外部门在冲突性较强、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外交论辩语境中还没找到收放自如的“话语舒适区”(discourse comfort zone),还未能以足够自信、足够张力的话语姿态等效抨击对方,走出相对封闭的话语原点。这也体现出复兴中的东方大国面对西方强权国家不公指责时的话语紧张。这种紧张,既是一种“价值紧张”,也是一种“能力紧张”李放、韩志明:《政府回应中的紧张性及其解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3—5页。。“价值紧张”,是对中美人权价值观差异拆解不够透彻、辩驳力度不够深刻的紧张映射。而“能力紧张”,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初步直面抗衡霸权话语时自信不足、策略不精准等话语能力的紧张映射。endprint
六结语
如上文分析,2010年以来中美人权互评话语呈相互诘难、力保权威的对抗模式。其中,美方话语虽流露出一定的政治焦虑,但总体上介入模式更丰富、立体,呈现了较好的话语张力。中方话语则带有一定的紧张度,总体介入模式比较单薄,话语张力不足。经总结本文发现(如下文,表11),我们认为中国涉外人权话语质量提升路径可归结于如下三点:“强化介入、增补多声、优化逻辑”。
首先,“强化介入”指中国涉外人权报告需加大使用介入评价资源,在话语生产初期即充分预判话语受众的身份多元性和理解模式多向性,在语篇中嵌入更大比重的介入性评价资源,改“单向性”话语生产为“交互性”话语构建。除了使用“收缩性多声”,还要敢于运用“扩展性”多声词汇,使话语的评价节奏张弛有度,促使更多类型、更大数量的话语受众在报告中找到引发共鸣的话语触点,更理性、更深刻地认同中国人权观和中国价值观。
其次,“增补多声”指在今后的涉外人权语篇中,中国政府应加大援引第三方、第四方论据,多方转述各国媒体报道、官方数据和非政府组织报告,增强话语声道的立体性、空间感,增加多元话语渠道的链接密度,强化中国涉外人权评议话语的自明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最后,中国人权报告话语质量的提升机制还包括“优化逻辑”策略,即借鉴美国人权话语模式,加强使用“而、却、虽然、但是”等“反对”转折连词,突出语言的逻辑结构关系和演绎层级,逐步引导读者的价值观判断,缓冲潜在的争议空间,减轻读者认知压力。如此,语篇将更具有逻辑缜密性、空间扩张性和异议包容性,更符合当代政治文本受众的批判性、逻辑性思维特征和高效阅读的需求。
优化逻辑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仍将继续保持对中国的警惕和潜在敌意,仍将根据美国的自身利益不时扔出“人权”炸弹,炮轰中国人权状况,丑化中国国际形象。作为一个在霸权国家看来“异军突起”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今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将日益强大、国际话语身份也将日益明晰,不能、不会再容忍美方的欲加之罪、污蔑之辞。为有效解构霸权话语,中国政府涉外部门亟需全面提高国家话语能力,运用评价理论等语言学工具“解说自我、应答他者”,保护国家话语权,以赢得更广泛的国际尊重,创建公平合理的国际人权话语生态。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agement Pattern and Discours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Human Rights Reports
YE Hui-zhen,Horst JHelle
Abstract:Based on the engagement framework of the appraisal theory,this study compares the engagement pattern and discours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human rights reports from 2010 to 2016,by using the analytical tool AntConc 344wResults indicate a similar favor of “deny” resources as well as rejection of “entertain” resources by both parties,bearing the analogous discourse features of antagonism and authoritativenessFurther investigation reveals a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 usage of engagement resources in the American reports,especially “attribute” and “counter” resources,reflecting the interactive,radiating,spacious yet implicitly anxious discourse featuresIn contrast,the Chinese reports are found to have used fewer engagement resources,except for the “proclaim” words, displaying single-dimensional,contractive,relatively bland and rigid discourse featuresConsequently,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dvised to increase its use of engagement resources,particularly “dialogic expansion” and logically deductive “counter” resources for effective deconstruction of hegemonic discourse and enhancement of its international speaking rights
Key words:Chinese and American human rights reports;engagement pattern;discourse features;international speaking rights
【責任编辑龚桂明陈西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