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非常倚重魏徵,为何又亲手砸掉魏徵的墓碑?
2017-11-30张文培
张文培
唐太宗和魏徵,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徵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徵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徵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下令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在初唐历史上,李世民与魏徵都是具有大智慧的政治家。魏徵本不是李世民的老部下,可以说,此前还是李的政敌,几经转折才成为李世民门下的一名“新兵”。
魏徵最早跟着瓦岗寨的李密一起闹革命,后李密被王世充击溃,失业下岗的魏徵又随李密一起降唐,结果,在一次出途中又被窦建德给逮捕,并给他安排了新工作,成为窦部的起居舍人(相当于贴身秘书吧)。
窦建德兵败身死后,魏徵二次归唐,受到太子李建成的礼遇与重用,被聘为太子洗马(并不是给太子洗马当马夫,其职守近于顾问高参)。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如此坦白,就赦免了魏徵,并起用为他詹事主簿。此后,君臣之间的相爱相杀就成为唐初的政坛佳话。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徵“无限话语权”,让魏徵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魏徵比唐太宗大20岁,对政局有著非常独特的认识,自从投靠李世民后,就一心当好参谋与助手。
魏徵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当着长孙皇后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能把“从谏如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个分上,魏徵的进谏确实过了头。
身边有这样一个多嘴多舌、不知进退的老顽固,人活着的时候,李世民拉不下面子,另外也想在外人面前树立个从善如流的明君形象,所以对魏老头是一忍再忍,还不止一次地人前表扬这位魏老师。两人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因病去世。魏徵死后,李世民表现得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魏徵位列第三,可见李世民对魏徵的褒奖是真心的。
但是,魏徵死后不久,朝中接连出事。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过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便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党的。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下令砸了魏徵的墓碑,就差没开棺鞭尸。皇帝发起威来,那才叫势不可挡的。
当皇帝的在很多时候说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脸色,这种长期逐步积累起来的压抑,总有一天就会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而魏徵的“荐人失察”和“谏言外流”不过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索。
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过万,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此时,他才又想起那个多嘴多舌的魏老头,如果老魏在,一定会犯颜直谏的。那一刻,李世民的心中泛过一丝悔意,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回到长安后,李世民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为老魏重立了纪念碑——这对相爱相杀的君臣之间,才有了个相对美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