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籁之音”中去捕捉舞蹈动律

2017-11-30李青戴诺

艺术评鉴 2017年20期

李青+戴诺

摘要: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侗族舞蹈与丰富的侗族大歌相比却“相形见绌”,无论从舞蹈的种类还是从舞蹈的语汇上均显“凤毛麟角”。侗族舞蹈《侗娃学歌》针对侗族舞蹈“不够丰富”这一现状,积极从侗族大歌中的“天籁之音”中去“捕捉”和“冥想”侗族舞蹈语汇和动律,为丰富侗族舞蹈语汇和动律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侗族大歌 侗族舞蹈 《侗娃学歌》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067-03

在贵州,侗族舞蹈与苗族舞蹈相比,不仅“少”,而且“小”,与本民族的侗族大歌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侗族舞蹈总是伴歌而舞,其舞蹈本身并末形成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侗族舞蹈总是陪衬侗歌而依存,是侗歌形体语言的延伸,是完美表达侗歌的另一种物化方式。因此,《侗娃学歌》在创作初期就遇到了侗族舞蹈动律“不够用”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瓶颈”,我们到侗寨搜寻和“翻遍”侗家舞蹈语汇。在一次偶然闭目欣赏《禅之歌》时,不仅脑海里浮现高山流水和鸟语花香的景象,而且还“泉涌”般地呈现多姿多彩和活龙活现的舞蹈身影和动律。我们随着“灵感”抓"灵感”,反复“冥想”,反复“领会”,反复感悟,反复从“天籁之音”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动律,反复挖掘和比较舞蹈语汇,最终创作出了侗族舞蹈《侗娃学歌》,并取得圆满成功,在2017年全国第九届“小荷风采”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

一、从侗族大歌中取材

在侗寨采风,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寨子都有歌班,大的寨子甚至多达10余个。侗家娃娃从小就进歌班习歌练歌。歌班大多以本寨的同辈、同族和同性组成,由侗家“久负盛名”的歌师担任教师。习歌唱歌的时间基本上是农闲时多唱,农忙时少唱,直至侗娃长大成“师”和能独立对唱对歌为止。

“歌养心,饭养身”是侗家人的“口头禅”。把“歌”视为“饭”,把“饭”视为“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不离,不可分割。同时,侗家人还把歌视为比黄金还贵重的宝贝,不仅将歌作为自己的精神粮食和陶冶心灵情操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把歌视为一种至高无尚的文化,把歌师视为最有文化的人、最有智慧的人、最懂道理的人、最“德高望众”的人,并深受侗家人的“膜拜”与崇敬。如今的侗家,到处是歌的海洋,歌的世界。侗家人以歌为乐、以歌为伴、以歌为生、以歌为荣已蔚然成风。歌已完全和深深地“植根”到侗家的“卡卡角角”和“角角卡卡”。侗家人不仅以歌表达思想和愿望,而且还以歌传递情感和述求。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侗娃学歌》正是撷取侗族娃娃学歌唱歌的生活的侧面,生动阐述了“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的侗民族真实生活写照。同时借助贵州侗族大歌这一“世界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和侗族大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侗族经典曲目《蝉之歌》中寻找和演绎舞蹈动律,从“天籁之音”中去捕捉、感知、定位侗娃的童声、童趣和童心,最后形成《侗娃学歌》舞蹈。舞蹈给人以较强的审美情趣和视觉冲击,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美仑美奂的生活场景。

二、从“天籁之声”中捕捉动律

(一)侗族大歌特点

侗歌的主要特点是无伴奏、多声部、无指挥。常模拟高山流水、鸟叫虫鸣等自然之音。侗族大歌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主要内容可分为混声大歌、社俗大歌、戏曲大歌、童声大歌、叙事大歌、声音大歌、鼓楼大歌等七种。其内容是歌唱人间友谊、自然、劳动、爱情,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因此,在侗寨,很少出现偷鸡摸狗和骂人打架等不良行为,侗寨上下到处呈现在“夜不闭户,路不拾遺”的景象之中,有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二)从《禅之歌》冥想动律

静静听我模仿蝉儿鸣,

希望大家来和声。

我们声音虽不比蝉的声音好,

生活却让我充满激情,

歌唱我们的青春,

歌唱我们的爱情。

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蝉之歌》,被誉为天籁之音,主要表现夏日里的蝉鸣之声,不仅声声入耳,而且维妙维肖。当你在这美妙的天籁之音中闭目冥想时,脑海里就会呈现一幅幅美不胜收侗寨鼓楼和鸟语花香的画卷,从浮想联翩中涌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律,从蝉鸣声中感悟到侗娃们多姿多彩的身影,从潺潺流水声中泉涌出跳动而流畅的动律。通过从天籁之音中“想象”和捕捉到的“新”动律,再与侗族“多耶舞”进行嫁接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侗娃学歌》的主要动律。

侗族舞蹈虽少,但也有几个经典而著名的“随歌而舞”的舞蹈。如多耶舞:一种在合唱时的集体舞蹈;芦笙舞:一种有吹、唱、动、跳的芦笙舞;款会舞:一种在侗族生活大事中穿插的舞蹈;坡会舞蹈:一种侗族青年男女在坡会上对歌跳的抒情舞蹈等。《侗娃学歌》在创作时,就反复从以上仅有的几个侗族舞蹈中去搜寻舞蹈语汇和动律,经反复此较和斟酌,最后确定以侗族“多耶舞”为基础动律,不足部份从侗歌中去找“形”,从侗歌中去悟“态”。

确定多耶舞为基础动律后,我们对多耶舞的特点和内函进行了分析。侗族的全部生存生活生产方式就是“诗意的生活”,侗语中的“多耶”,就是“踏歌而舞”的意思,就是在唱侗族大歌时的“广场舞”。它以团结、安定、友谊、欢乐为永恒的主题,传达“平等、和谐、大同”的理想。侗族有史以来就喜欢聚集在一起以这种形式歌唱生活和憧憬未来。往往是歌者唱完一句,大家就应和一声“呀罗耶,耶罗嗬!”这种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主要流行於贵州的榕江、从江、黎平等地。每年正月,全寨男女都要身着盛装,聚会在鼓楼坪上或“萨岁”坛前,肩搭肩或手牵手,围成圆圈,迈着整齐的步履并有节奏的律动,边唱边舞并边甩手边作拍。在唱跳的过程中均无乐器伴奏,以歌声曲调来统一舞步,变换队形。《侗娃学歌》之所以锁定“多耶舞”作为舞蹈动律基础,主要是看中了它的“边唱边舞”的形式,特别符合《侗娃学歌》的情景展示和叙事风格。

“多耶舞”动律有很強的生活仪式感,其特点是上柔下摆,上肢转体扭摆动作轻舒自然,手臂动作以环状和悠摆居多;下肢多为屈膝和翩动,胯臀的扭摆和膝关节的屈伸牵动上肢。步履轻盈舒展,间有小步颠跳,腰腿多呈蛇形弯曲。同时在舞蹈中伴有拍打、旋转、跳跃、甩手等技巧。舞蹈节奏明快、婀娜多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随性的演绎方式,与天籁之音有着“天造地设”共性和配对,也特别符合侗娃的童声童心和童趣。通过对多耶舞和天籁之音中捕捉到的动律进行融入、整合、提炼、加工、简化、固化、升华,最后形成“跃”“舒”“健”“灵”“脆”的新动律,并在表演中要求小演员做到跃而带跳、舒而有展、健而有伸、灵而不乱、脆而不拖。这些经过加工后的动律再编排到《侗娃学歌》之中,不仅解决了舞蹈语汇“不够用”的问题,而且还使舞蹈“熠熠生辉”,脱颖而出,给人以较强的审美情趣和视觉冲击。

三、道具的巧用

传说侗族琵琶是玉皇大帝赠予侗家人的。玉皇大帝对来求曲的两个侗家女娃说:喜欢明亮欢快的就要芦笙曲,喜欢婉转轻快的就要琵琶曲。最后,她俩要来了芦笙、琵琶和许多曲子,并从天边弹唱到故乡。侗家人从末听到这样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的优美歌声、芦笙声和琵琶声。于是整个侗家便开始人学人,村学村、寨学寨,使村村寨寨到处充满着魂牵梦绕的歌声、琵琶声和芦笙声。从那以后,侗乡人民不仅有了各种调子的侗歌,而且还有侗族琵琶、芦笙及曲子,特别是还产生了著名的侗族《琵琶歌》。《侗娃学歌》根据侗娃学歌需要有坐着的情景和侗族《琵琶歌》提供的意境和启示,精心设计和制作了“板凳琵琶”,即将板凳面做成琵琶形状,坐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凳子,凳面朝观众时马上又变成了一个形色十足的琵琶,可弹可舞可唱。不仅满足了侗娃学歌需要“坐”的情景,同时也将琵琶巧妙地融入侗家生活习俗之中,在舞蹈中起到了情景交融和珠輝玉映的效果。不仅为舞蹈增添了光彩,而且還有效地烘托了整个舞蹈的气氛,对主题的展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服饰与童趣挂勾

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侗族服饰经多年的历史演进与传承,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圈。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特别喜欢青、紫、白、蓝色族服饰。侗族妇女还善织绣,其中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服饰极其丰富和具有地方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是侗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同时,侗族服饰质料款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形式的美,如色调的冷暖、色彩的淡雅、节奏的明快、韵律的流动、构图的疏密粗犷等等;同时也表达了侗族人民的精神、观念、心理、情感、意志、审美等深含的内容,侗族人正是通过其服饰给人质朴自然之美。同时, 侗族刺绣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彩、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有名的绣品之一。

《侗娃学歌》在服装造型上追求明快而具有代表性,在色彩、图案、线条、达配上均注重符合侗娃的童心和童趣。在具体制作中强调线条的夸张和简约,在视觉上让整个服装有“拉长”和长“高”的感觉;在服装的色彩上注重鲜明亮丽,以彰显侗娃的活泼与天真;在花的达配上注重造型的独特,以象征祖国的未来与花朵。在侗族最喜欢的马尾绣上,精心选择和达配,特别是在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等图案的选择中,重点突出生动和童味;在歌师的服饰上又注重色彩稳重而协调。同时,在编排中还突出银铃在舞蹈中的造势作用,让小演员手上脚上的银铃在舞动中不仅有韵律,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发出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轻快欢跃,与主旋律音乐交响辉映,相得益彰。不仅增添了《侗娃学歌》独有的“小清新”感觉,而且又充分展示出侗娃的灵动与活泼。

参考文献:

[1]熊晓辉.审美人类学视野中侗族“哆耶舞”的文化解读[J].武陵学刊,2013,(04).

[2]石明灯,戴丽娟.侗族民间舞蹈文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6,(01).

[3]格桑吾珠.浅谈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西藏艺术研究,2015,(04):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