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探寻
2017-11-30王艳玲��
王艳玲��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清晰而明确的,应该在世界文化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促进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也是自身价值和意义不断升华的过程。中国文学和其他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一起构成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分子,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既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应敞开胸怀拥抱世界,促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进程,发展真正的世界文学。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现代性
现代文学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要注重审美意识的主流性,文学作品的最终受众是读者,因此在选择、欣赏和鉴别文学作品时,编辑要考虑作品是否能够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现在文学编辑中必须要融入健康向上、创新的审美意识,从而保证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精神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审美涵养。
一、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一) 以解放人性为文学目标
中国传统古代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文学的创作目标是道德教化和经世致用。现代文学受欧洲文学思潮的影响,转变了这种观念,认为文学的创作目标应该是解放人性,通过文学来改善解放人性,给人带来审美体验。鲁迅认为文学应该通过给人带来审美体验来解放人性,这与“实利”无关。虽然五四时期的现代文学也发挥着思想启蒙、社会改革的作用,但是这与传统古代文学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固而束缚人性不同,它是通过解放人性来推动社会的变革,通过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使社会进步。
(二) 认为“人”是文学本原
传统的古代文学以人伦之道为文学本原,通过“仁义道德”来约束人,使人的行为符合尊卑等级的观念以维护封建统治。而现代文学认为“人”才是文学的本原,通过对真实的生活事件的充满感情的描写,来表达人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心灵,从中探索人生真理,整个创作都是从“人”出发的,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都充满了这种“全灵魂”令人感到震撼。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女神》都是以“人”为文学本原进行创作的。此外五四新文学,用白话代替文言文进行写作,能够使人的情感见解更加自由便利的表达和接受,真实自然的表现手法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鲜活的情感。
二、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意义使现代文学作品实现了“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首先,现代文学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真实生活和情感的鲜活感悟和表达,来探索人物心灵深处普遍的人性和真情,展示出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生动描写,也能给人带来审美感受。此外,文学作品中往往有对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批判,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体现了人在精神上的超越,人对自由的追求,能够使文学作品充满审美意味,这种对现实人生的超越,体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另外,现代文学重视创作的个性化,因此,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出现了散文诗、自由诗、随感录等“格式特别”的体裁,这些体裁不仅肯定了人的价值意义,彰显了个性,还能给人带来审美意趣,是文学双重本质的另一展现。总之现代文学中对人的主体性和价值的肯定,使读者在阅读时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对自由的追求,这不仅使文学作品充满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也会使文学作品充满美感,给人带来审美体验。
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一)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民族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西化是文学发展的主流,民族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探索现代文学西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只有从大陆开始,才能在西方得到更彻底的发展。在促进西方化的同时,创作者也探索了相关的族群。首先,形式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在现代白话诗创作过程中,主体和形式大多来源于民间生活和相关歌谣。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突出了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差异,注重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差异。不仅如此,而且通过对民间生活群体的描绘,诗人对祖国的出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创作过程中,形式和内容都高度国有化。二是创新精神的民族化。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深入民间,探索民间精神。另一部分创作者试图渗透民间文化,吸收创造的养分。这些创作者强调在作品中应保留中国的民族特色,以利于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是不断发展的,在西方化的过程中,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突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传统和中国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展现精髓,并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渊源。在创作过程中,强调突出中国传统特色的重要性,有助于中国文学与传统民间精神营养的传承与发展。
(二) 促进中国文学发展的世界化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现代文学诞生在中国社会聚变的特殊历史时刻,各种思潮的碰撞冲击着力图摒弃传统束缚的中国现代文坛。但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是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当然,期间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恰恰是各种文学个性的体现。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忽视这些冲突或使之恶化,而是正视它们并确认它们的存在。第二,中国现代文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文学世界化发展的动力既不是单纯的西化,也不是僵化的传统,而是独特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民族精神内涵的传承。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推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 结论
现代文学的转型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文学目标、文学本原、创作原则上都与中国传统的古代文学存在着差异,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通过对现实人生和真实情感的描述来展现鲜活的人性,促进个性的解放。现代文学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和追求,各种个性化的创作手法的使用,使文学凸显了人学和审美的雙重本质,实现了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艾越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4):164-177.
[2]王铁仙.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J].思想与文化,2010,3.5(3):164-177.
作者简介:
王艳玲,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