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余华小说的苦难意义

2017-11-30邹占德

读天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苦难救赎暴力

摘要:余华在早期的先锋之作里死亡、暴力和人性的恶被充分展示,这正是成人世界所面临的集体的苦难。到了九十年代转型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不再等同于罪恶、杀戮、血腥、暴力等等,而由终极的人性悲剧而转向人必须直面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余华小说;暴力;苦难;人性;救赎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特具先锋精神的作家之一,他总是以其冷静的叙事态度,叙事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苦难是一个贯穿余华小说始终的命题。在展示苦难的时候,余华没有忘记去寻找人生苦难的救赎之路,《活着》里在寻找,《许三观卖血记》里在寻找,《兄弟》里也一样在寻找着。“活着”和“乐观”曾是救赎的一种方法,但只能救赎生存中的苦难,当生存问题解决了,新一轮精神的苦难———欲望,再次出现,几经挣扎,人类的精神苦难还是不能救赎。

一、 暴力中对苦难的展示

在余华的小说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的紧张关系,小说中充满了对暴力的大力渲染,给人带来一种刺激性的感受,而在这种感受中人们往往能产生一种面对生存残酷时的无奈的心情。在余华的作品《古典爱情》中,暴力则是与死亡相联系的,只有死亡才能从暴力的残酷压迫中解脱。又如,《往事与刑法》则反映了一部实施刑罚的历史。暴力不仅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现实一种”。小说《现实一种》就揭示了暴力与现实的相关性。大量的暴力场景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余华对暴力的思考。小说中人物的行动都是无意识的,他们被盲目的暴力所支配,其实暴力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主人公。余华则用极其冷静的笔法通过描写兄弟相残,冤冤相报,反映了人的野蛮本性,说明了人性本恶。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悲凉的质问。余华通过对暴力的描写也旨在揭示世人的麻木与残酷。在《死亡叙述》中,描述了无意压死小孩的卡车司机,在忏悔中被一群赶来的农民活活打死的惨剧。小说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司机的死亡过程。通过这种鲜血暴力的场景,反映了人性的冷淡与残忍。

二、 苦难的救赎之路

沉沦消弭与自我救赎。苦难是余华小说中反复渲染的又一主题。在余华的前期作品中他对苦难的表现主要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他主要通过暴力、血腥杀戮、欺骗阴谋等等,交织出一幅幅浓重的罪恶黑幕,让人们在恐惧和不安中感受到世界的黑暗和无边的苦难。在余华的后期作品中,他对苦难的表现主要侧重于现实层面,在这些作品中,苦难不再等于罪恶、杀戮、血腥、暴力等,腾腾杀气消散了,血淋淋的场景隐退了,无处不在的暴力收束了,余华变得心平气和,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困难,人们面对苦难不再选择绝望,他们选择了“救赎”。

余华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来寻找人生苦难的救赎之路。在这两部被称作“生存小说”的作品里,面对死亡所带来的苦难,福贵是坚忍地承受;面临生活所带来的苦难,许三观是乐观地面对。他们都选择了接受,选择了用一种悲悯的方式接受。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所发出的那声悲悯的呼唤,到了《活着》变成了“宽广的眼泪”,到《许三观卖血记》那里变成了爱与温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许三观卖血记》还是延续了《活着》中生命的受难本质的主题。一样用一种人间的温情去描绘磨难中的人生,它用一种强烈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人们在面对不幸时求生的本能,用那种不可预知的劫难去展现故事中人物对生活的顽强性,余华自己在序言中说道:“它仿佛是一条绵延的道路,一条亘古的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道出了一个人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只不过,福贵在面对一次次死亡的打击后,依然可以顽强地活着;而许三观在面对一次次生活难关时,他用自己的身体里的鲜血选择了一条漫长的救赎之路。但他们都是通过极致性的生存方式,表达了对苦难的承受勇气,展示了生命的坚韧质地。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累计写了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经历,每一次卖血都解决了各种家庭危机,但这并不是小说的关键,关键在于许三观先后用七次卖血行为来拯救一乐,而一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面对这个有悖于人伦和尊严的尴尬现实,许三观在极度的内心煎熬与挣扎中所做出的努力,无疑使小说内在的震撼力大为加强。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操守中,血脉的承传谱系非常严格,如果不是自己身体里流出来的血,就不是自己的亲骨肉。所以许三观想当然地认为,即使一乐叫他亲爹,一乐不是自己的儿子,他自己替人家想儿子,还当了王八乌龟。

余华和他的小说一路走来,始终没离开苦难的主题,从80年代最早的中短篇开始到《兄弟》,我们通过分析看清了余华苦难主题的嬗變,由最初的展示苦难入手,再去寻找救赎苦难的出路,尽管在物质艰苦的岁月,因为贫困暂时用爱与温暖为苦难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但随着生活境况的改善,这唯一一条出路也被人们的各种欲望而阻塞。虽然残忍,但余华用他惯有的理性思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苦难,是人生的必然;救赎,却又毫无希望。

参考文献:

[1]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

[2]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3).

作者简介:

邹占德,黑龙江省大庆市,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安达分校。

猜你喜欢

苦难救赎暴力
反性别暴力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暴力的班长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