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2017-11-30黄全华郭建春李早元宋艾玲

关键词:石油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

黄全华,郭建春,李早元,宋艾玲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黄全华,郭建春,李早元,宋艾玲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瓶颈。西南石油大学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为依托,立足于行业的特点,通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升实践基地建设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创新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有效地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2009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强调: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2009年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从2010年起在全国64所高校中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1-2]。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招生人数和领域逐年扩大。2011年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为14.90万人,2012年扩充至18.70万人,2013年达到21.70万人,2015年更是达到了25.20万人,虽然2016年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8.75万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迅速,前2年甚至接近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专业硕士招生人数近5年年均增长近33%。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无疑对培养质量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和保证培养质量的天平上寻求平衡点,将会是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面前的一道难题。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达373人。2010年,教育部批准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省属高校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3]。总结西南石油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特点及经验做法,以供其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借鉴。

一、创新与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分布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基础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录取生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录取生源情况

自2009年开始,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提高。其中,应届毕业生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9级为48.3%,2011级为 61.8%,2014级为80.0%,2016级为87.7%,2017级为91.9%)。无从业经验录取人数占比均较大(2010级达91.1%,2014级高达91.5%,2016级也达到了89.4%,2017级达87.6%)。这部分硕士研究生没有石油行业从业经验,既缺乏现场工程技术应用经验,又缺乏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显然难以达到国家对应用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标准。因此,构建有利于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培养机制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的,是为了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2]。2011年6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中指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石油行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3-4]。但是,目前石油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多以学术型为主,主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其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能力不足。显然,构建石油与天然气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达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还需要更创新的思维和更前沿的视角。

(三)缺乏配套的实践支撑平台

实践支撑平台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条件,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对于主要以无从业经验为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言,这无疑会影响培养质量,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相比,石油与天然气专业具有工程应用能力要求强、实践要求高、安全措施严、学科知识交叉多、理论要求深等特点。同时,建设一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大面积的场地,如建设一套钻井平台需要上千万的成本和上千平方米的场地。所以,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利用企业的成套设备作为实践教学的硬件支撑,依靠经验丰富的现场技术专家作为实践教学的校外师资力量,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非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导致企业对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热情不足。另外,部分企业认为: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主要以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在实践过程中会占用企业的生产资源,无法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甚至会给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无法得到企业的全力配合和支撑,那么学生必然不能深入企业基层,无法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模式与运行机制,从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5-7]。

(四)缺乏完善的实践环节考核机制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普遍存在形式化、考核方式简单、真实度差等问题。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形式大多为提交一篇实践报告,无法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学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往往导致实践考核形式化、表面化。此外,实践单位主要以学校和导师安排为主。学校安排的实践内容,大体上每年都差不多,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新和补充,而且由于参与的人数较多,出于安全考虑,常以参观学习为主,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导师安排的实践内容与其提供的平台和要求相关,不同的条件和要求,必然会导致学生考核标准的不同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差异。

二、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

基于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西南石油大学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涵盖的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油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2个国家特色专业,全力构建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

(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围绕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大胆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体系方面,突出以案例教学为特点的工程与技术知识体系构建;在实践环节方面,强化实践基地工程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在学位论文方面,始终贯穿“题目源于企业、源于实践,研究依托现场与学校,成果回归油田”的理念;在培养环节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形成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二)提升实践基地建设水平

整合、扩展以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13个省部级实验室,新建大型模拟实验工程实训基地,以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工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筹建石油工程软件应用中心及案例教学实验室,邀请油田技术专家讲解案例型课程,并指导应用石油工程软件,以满足案例实践教学的需要。

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宣传方式,组织邀请全国油田企业技术及人事部门负责人召开研讨会,走访油田和企业,宣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及综合改革的思路。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油田等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和工程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以“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抓手,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根据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培养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情况,采取以注重“工程实验”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以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以注重“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的“工程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根据实践场所、实践阶段和培养能力,采取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并重的指导模式,充分发挥“双师型”导师队伍在指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

(四)创新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如果能结合石油企业的工程项目来进行实际锻炼,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学校指导教师也需要从实践中提炼研究课题,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科学技术难题,从而形成校企共赢的局面。因此,系统构建石油企业和学校共赢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让石油企业积极主动并全面参与实践基地建设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好地发挥石油企业先进的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生产科研技术、人力资源及财力物质保障,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强大的支撑。

(五)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水平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发挥实践基地建设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逐步建立一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师资队伍的选拔、培养、选聘、考评机制。注重对校内导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师走出去、请进来,产、教、学、研强化师资队伍”,构建一支由学校教师和石油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西南石油大学结合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特点,构建了一套具有行业特色、内容丰富、措施具体、制度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可供其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借鉴。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2]徐德龙,冯政清,李洪胜,等.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

[3]李晓平,黄志宇,文永勇,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试点改革方案研究[J].石油教育,2012(3).

[4]郭建春,刘清友,梁光川,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与认识[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成颖.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管理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6).

[6]伍德勤,俞志敏,杨冰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以合肥学院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

[7]干勤,柏伟.服务特需 职业导向创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重庆科技学院“2461”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

(编辑:刘姝)

G643

A

1673-1999(2017)11-0112-03

黄全华(1968—),男,博士,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研究与教学;郭建春(1970—),男,博士,教授,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开采和增产技术;李早元(1976—),男,博士,教授,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油气井固井与完井工程;宋艾玲(1973—),女,硕士,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与教学管理。

2017-07-17

猜你喜欢

石油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
踔厉奋发的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