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刻春秋
——访温县供电公司篆刻爱好者李建明
2017-11-30文/图_付琳乔桥
文/图_付 琳 乔 桥
方寸之间刻春秋
——访温县供电公司篆刻爱好者李建明
文/图_付 琳 乔 桥
编者按: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文化,经过千百年长期的发展,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符号和象征。在电力系统中,有很多职工热爱着篆刻文化,他们背后的故事让这一方方印章更加精彩和动人,请看——
作为汉字独有的艺术形式,篆刻有着3700多年的历史。在金石与刻刀的每一次碰撞下,篆刻者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于方寸之间。不同于挥毫间的洋洋洒洒,刻刀下的一笔一画都需精雕细琢而成。而这个既重复又琐碎的劳动过程,李建明已坚持了近20年。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与篆刻结缘,而后再难割舍,用李建明自己的话说,是“无意成荫”。
“会篆刻的人一定要会书法,略知一些绘画知识,这是书法界的共识。当初,我也是因为画画而爱上篆刻的。”李建明从小喜爱艺术,自八九岁时开始学习绘画。与西方绘画是由块到面的形成不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以点成线、以线成面。随着绘画学习的深入,李建明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古人云:“诗书画印,熔于一炉。”这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闲暇之余,李建明开始练习书法和篆刻。有着天赋和勤奋加身,他的书法水平进步很快。之后他参加了很多大大小小省市县各级书法展览,并在2000年成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真正爱上篆刻,李建明说,纯粹出于巧合。由于落款中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李建明在起初都是请别人治印。但刻出来的印章自己总是不满意,后来他便尝试自己动手。一个在书画方面有一定研究的人,本已掌握了不少关于设计印稿方面所需要的知识,只要他弄明白印章的用途和作品在风格上的要求,稍加留意,便可以设计出一个漂亮的印稿来。李建明就是这样,勤奋好学的他经过钻研与实践,篆刻水平日益提升。
从艺之路多良师
回忆自己的篆刻艺术之路,李建明感慨地说:“能在书法篆刻艺术之路上得遇诸多良师益友,是我最大的幸运。”
创作中的李建明
2000年,李建明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国朝先生,便向其请教。张国朝仔细看过他的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后,告诉他:“你的印要比字好,书法在短时间内已经很难有大的提高。”张国朝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李建明的心里,回去之后,他经过慎重思考,舍弃了绘画与书法,大部分时间专注于篆刻。
业精于勤。每天早上4点半,李建明便起床开始了一天的篆刻。他每天花费在篆刻上的时间至少有七八个小时,这样一坚持就是17年。晚上两个小时,是他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他会翻开很多书法、绘画和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灵感,把它们更好地应用到篆刻中去。“一个人的审美素质取决于综合知识面的掌握。篆刻技艺经过不断练习提高很快,但审美能力也要跟得上。”他说。
他的这套理念得益于另一位良师。经张国朝介绍,李建明拜当代篆刻名家谢小毛为师。谢小毛认为,学习篆刻应追其源,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所呈现的审美特征,如汉朝的庄重威严、苍茫浑厚,之后在了解该朝代历史、文化、服饰、石刻、画像等的背景下再创作,更容易有所领悟。
印章万方镌恒心
篆刻的成品固然精美,但过程着实磨人,有时候为一枚印章的构思布局,或是寻找最合适的字体,就要花去几天时间。没有对篆刻的热爱和专注,很难把这件事做好。因此,想要刻出一方好印,就必须有强大的耐心做支撑。
印章中一个字有的有几百种写法,而有的字则没有。由于各个朝代字体不一样,一个印面中的字体却要统一,所以学习篆刻,首先要识篆、会写篆,临帖、缪篆便成了李建明日常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环节。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他每天都会坚持读印、临印,从中汲取篆刻艺术精华。这一习惯李建明已经坚持了17年,唯有一次,他为了一方印章打破了这个“惯例”。
几年前,一位写书法的老师托李建明刻一方“书不惊人死不休”的印章。他翻阅大量资料,每一个字都要比较若干个写法、布局后方才作出方案,但设计了几十遍还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也可能我比较认真,稍不满意就会重来”,李建明告诉记者。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还是找不到任何的灵感,他索性放下与篆刻相关的所有东西,一头扎进了画谱中。就这样又看了三天,在齐白石、吴昌硕的字画呈现的章法中有所领悟,才把这方印刻成。
近20年间,李建明先后篆刻过近万方作品,他已经不记得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也许只有这些年累计篆刻的近万枚印章可以见证他的坚持。
喜迎十九大 创造新业绩
永远跟党走
全球联网
旗帜领航
国网阳光扶贫
抓流程建机制控风险
持续创新
藏中联网
篆刻艺术不仅是传统文化,也是企业文化。如今李建明积极参加焦作供电公司多次组织的“国网印吧”活动,和系统内的篆刻爱好者一起交流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篆刻这一传统文化,弘扬我国国粹,就是如今我篆刻的意义所在。”他骄傲地说。
(作者单位:河南电力新闻中心、焦作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