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健康生活方式与家庭教养
2017-11-30国之健编辑暖阳
文/国之健 编辑/暖阳
学龄前儿童健康生活方式与家庭教养
文/国之健 编辑/暖阳
国家卫计委2017年3月29日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对0~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内容作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将儿童大运动发育评估内容修改完善为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内容,在检查记录表中增加发育评估有关问题,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早期筛查;增加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方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儿童运动发育进行判断。
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等基本形成的时期,影响并决定着日后能否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孩子犹如一棵树,达到静待花开的美好是有前提的,需要及时剪枝、施肥、浇水。
在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背景下,学龄前儿童的教养投入是家庭健康生活方式无法回避的刚性话题。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因此千万不要错过孩子7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敏感期”,身体力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典承习惯”。
“发育儿科学”的研究表明,从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至出生后28天)、婴儿期(出生后满28天至1周岁)到幼儿期(2~3岁),体格生长速度渐缓,语言动作发育与表达能力明显发展,逐步能控制大小便,乳牙出齐,条件反射中第二信号系统迅速发育,断乳后的均衡营养及喂养模式建立,但免疫力低下、易病。及至学龄前期(3~6岁),在身体生长发育变慢的同时,动作和语言能力均逐步提高,好奇、好问、好模仿,易发生意外事故,社会集体活动增多、可塑性很大,免疫力增强。践行《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2016)》的生活方式是理所当然的。
第一,培养幼儿规律就餐,自主进食,不挑食。
第二,让幼儿每天饮奶,足量饮水,正确选择零食。
第三,大人烹调要合理,少调料、少油炸。
第四,鼓励幼儿参与食物选择与制作,增进对食物中的水、谷物、蔬菜、水果、鱼虾、禽畜肉、蛋类、乳制品、豆类制品、植物油、食盐的认知与喜爱。
第五,鼓励幼儿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表明,从出生到2岁的幼儿,处于直觉动作思维为特征的感知运动阶段,主要通过具体的感觉和动作的图式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和协调。从3岁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征的前运算阶段,由于语言的习得和发展,学会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虽然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尚不善抽象运算,对事物关系的认识是单向的,但可开始接受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与方法。聚焦九段敏感期的科学引导是水到渠成。
第一,社会规范的敏感期:懂得社会规则与礼节,了解生活规律,养成合作意识。
第二,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与他人友好相处方法的引导,身教重于言传。
第三,性别的敏感期:身体探索认识来自观察,家长解释时必须客观科学。
第四,审美的敏感期:对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女孩。
第五,认字的敏感期:把语言、行为与看到的文字配合起来进行学习。
第六,动手的敏感期:有意识地使用工具,是建构专注品格的最好机会。
第七,文化的敏感期: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培养面向世界的文化自觉。
第八,绘画音乐的敏感期:提供一个高品质的氛围帮助孩子升华境界。
第九,逻辑思维的敏感期:保护好奇心,促进元认知形成将事半功倍。
学“发育儿科学”,获顺应各年龄段身心特点的健康资源管理经验;习“发展心理学”,得社会教化敏感期“DIY-情景模拟”体验真谛。这既是家长作为首任老师的监护责任,也是享天伦之乐的文化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