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诗人为何普遍高寿?

2017-11-30

奥秘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寿平均寿命诗篇

在医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从天子到庶民,人们的寿命往往不可与当今相比拟,然而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却比其他人要更长寿,他们便是曾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诗篇的古代诗人们。那么,古代诗人长寿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一诗中,有名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意为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人少之又少,可谓罕见的长寿者。

历史上就算生活条件最为优越的皇帝,长寿者也极少。从秦始皇到光绪帝,皇帝们平均寿命不到40岁。若说帝王们是因为忧国忧民导致龙体欠佳,那么唐朝是古代中国的盛世王朝,唐皇们操心少,理论上应该很长寿,但平均也只活到了46岁。天子寿命尚且如此,更别提在封建统治下的劳苦大众了。

但唐宋时期的诗人却是个例外,他们惊人得长寿。

陆游活到了85岁,白居易74岁,苏辙73岁,王安石65岁,欧阳修65岁,苏轼64岁,李白61岁……

且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唐诗鉴赏辞典》中有寿命可查的80位诗人,平均寿命60岁;《宋词鉴赏辞典》里寿命可查的有137位,平均寿命高达64岁。按照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标准,诗人们都算罕见的高寿者,远远超过当时的皇帝。

为什么诗人的寿命这么长?

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分析85岁的陆游和74岁的白居易,可以总结出四点重要原因:

第一,诗人多乐观豁达,不纠结。

陆游一生超脱,在狂风暴雨,饥寒交迫中,还能放声高歌:“昨夜风掀屋,今朝雨淋墙。虽知柴米贵,不废野歌长。”这是何等的豁达!

白居易也写道:“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

白居易更在64岁时写出《览镜喜老》:“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对生命的理解无比深刻,乐天知命,一生平静安宁,不长寿都难。

在现代医学案例中,就有过不少晚期癌症患者凭借良好的心态,积极健康乐观面对生活,最终战胜病魔,彻底消灭了体内癌细胞,化腐朽为神奇。可见,良好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深刻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

第二,诗人多注意养生,饮食清淡。

白居易是素食主义者:“午斋何俭洁,饼与蔬而已。”

陆游也喜欢素食,尤其喜欢吃山药:“久缘多病疏云液,近为长斋煮玉延。”玉延就是山药,据现代科学分析,山药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它含的黏液蛋白,能预防脂肪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各种癌症。

如今有不少佛教信徒,一生不沾荤腥,不乏长寿者;也有新闻报道过,在深山老林中居住的不少百岁老人,都是长久保持着清茶淡饭的饮食习惯,老当益壮,越活越年轻。

第三,诗人喜欢户外采风,运动较多。

白居易名诗《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主题就在这个“行”字上。白居易不仅喜欢逛西湖,而且“行不足”,来来回回逛了好多遍。

陆游更有趣,不仅喜好户外运动,就算在家也不闲着,酷爱做家务。他居然写了首《扫地诗》:“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得堂奴,亦以平血气。”既省钱,又健康,还能长寿。

生命在于运动,是亘古不变的科学道理。相比动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皇帝们,诗人们“动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必定会为他们带来更强健的体魄。

第四,读诗让人放松,甚至能治病。

陆游有名句:“儿扶一老侯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从诗句中我们得知,药都治不好的病人,听完诗居然就醒了!这不奇怪,因为很多病其实是心病,而诗歌能让人放松,治病能治本。

且这并不是中国独有。去过意大利的朋友或许都知道,该国的许多药房里陈放着不少精美的药盒,但里面装的不是药,而是一首首精美的诗篇。说明书明确标有诗篇目录,主治病症,以及需要朗诵的遍数,据说疗效颇佳,很受患者欢迎。

由此看来,培养脱离低级趣味的高雅爱好,提升的不止是我们的人生境界,还包括寿命。

●珠珠 荐自《特别文摘》

猜你喜欢

高寿平均寿命诗篇
时光的诗篇
中华诗篇
雪峰山诗篇
律诗篇法体式
养生篆刻
古代长寿有哪些雅称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谁最“高寿”?
2050年,富国人均寿命120?
世卫称日本平均寿命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