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对策研究*
2017-11-30魏颖喻凯吕云飞
魏颖,喻凯,吕云飞
(天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天津300000)
天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对策研究*
魏颖,喻凯,吕云飞
(天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天津300000)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具有极强的政策启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旨在破解当前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自组织创新能力的有限性和创新资源的稀缺性三者之间的突出矛盾,借助于创新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来为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分析了天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对策,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天津;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构建对策
1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特征
1.1 动态演化性
创新生态系统处于不断生长和演化的过程中,物种联结形成群落(子系统),物种和群落在共生竞合的相互作用中动态演化,并形成系统整体演化。政策通过加强生态系统各主体的联系来促进创新。
1.2 有机聚集性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物种、创新群落相互连接,并奔涌着人员、信息、资金等的流动,从而构成共存共生、知识异化、互补配套的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同样具有明显的结网群居特征。
1.3 自组织生长性
创新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求各个创新主体共生共荣,导致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自维生、自发展的鲁棒性,并不断演化、不断促进优势物种的成长和自我超越。
2 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2.1 不具备较强的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产业核心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关键技术、设备较为落后,大部分仍依赖从国外引进。比如在石油化工产业链方面,按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经济规模是2 000万吨/炼油配套100万吨/年烯烃和100万吨/年芳烃,可以具备适应不同品种原油能力,确保资源和能源有效配置与利用。天津石化欠缺良好的匹配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少充足的石脑油供应乙烯,对于产出的混苯,很难进行分离与提取。
2.2 缺少合理、规范的产业链条层次
对于生态系统产业链条层次来说,大都处于垂直分工体系的最末端。根据现代产业价值链理论来分析,产业链利润呈“V”字形发展走势,也就是“微笑曲线”。研发、设计主要位于曲线的左端,销售、服务往往集中在曲线的右端,产业利润率最高为25%;加工制造则是中间环节,利润只有5%.现阶段,对于装备制造产业链而言,天津的发展重心已经实现了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顺利过渡,但对国外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仍比较依赖;在生产环节上,仍然处于下游生产,比如终端的加工组装(大型飞机、船舶等),而关键零部件等上游生产(飞机、汽车核心控制部件的制造)不足,距离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3 缺少相对完善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
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产业有着固定的规模,占GDP的比例比较低。产业配套能力较为薄弱,很难充分发挥出集群效应,“政产学研金介”各个环节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和创新环境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3 天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具体对策
3.1 打造领军企业产学研用创新联盟
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依托,整合产业内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等,构建领军企业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打造领军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创新链健全、产业链延伸的技术创新和先进制造链条。整合并利用集群内外部创新资源,促进信用机制和合作创新机制的建立,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打通区域内部阻碍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创新功能互补协作的瓶颈,使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形成共生共荣、共同演进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3.2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发挥天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聚集壮大科技创新组织和研发机构力量,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局面。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建设产业链条长、资源循环利用、基础配套完备、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强化专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以集群自组织效应带动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加速培育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未来科技城,增强央企在津建立研发机构、产业化基地等方面的吸引力、凝聚力,培养出具有高度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打造大型企业集团创新集聚区。
3.3 加快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围绕天津主导产业,加强在智能装备制造、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合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前瞻性部署,建设一批在重点领域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国际先进的产业技术成果。支持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及市属高校发挥转变发展理念,对接优势支柱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工程需求,发挥优势学科与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的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3.4 营造投融资环境体系
制订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投融资方式获得扶持与帮助。将政策引导机制合理应用在一些风险与投资并存且战略影响较大的新兴产业中。设立专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借助于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提供丰富多样的融资贷款方式,将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5 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相互交汇与融合,必须要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人才的专业技能,充分掌握技术、管理、法律、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阶段,我国学科专业划分过于细化,工程科技人才知识范围并不广泛,很难顺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加强与创业型高校的联系与沟通,不断完善高校教学体制改革,面向产业发展实行多学科的交汇与融合,培育出多学科混合型创新人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天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可有效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已成为推动产业长效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初级阶段,科技创新尚未充分发挥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也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必须不断地研究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有效对策,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政企学研金介”协同创新和创新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产业创新中心,从而实现天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欧雅捷,林迎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的基础探讨[J].技术经济,2010,29(12):7-11.
[2]林学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26-34.
[3]周绍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4):41-42,56.
[4]姜义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构建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6):613-615,631.
[5]林学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26-34.
[6]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32):1761-1770.
〔编辑:刘晓芳〕
F273.1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8.045
2095-6835(2017)18-0045-02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天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