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高端引智工作发展研究
——基于西湖大学落户杭州的启示
2017-11-30
(郑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7)
2018年初,施一公院士请辞清华副校长筹建西湖大学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定位为“小而精、高起点”的西湖大学有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杰出的大学之一,校区所在的云栖小镇在互联网云栖大会永久落地后,又迎来新一轮全球顶尖智力资源集聚高潮,将成为杭州未来发展的“超级引擎”。西湖大学落户杭州对郑州市“1125引智工程”有哪些借鉴意义,本文对西湖大学筹建过程中相关做法进行研究,对郑州市高端引智工作提出建议。
1 西湖大学筹建的“杭州速度”
2015年3月,施一公、陈十一、饶毅、钱颖一等7位倡议人,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了一份《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在中国创办一所定位“小而精、高起点、研究型、有限学科”的民办研究型大学,探索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接轨的现代科研体制。建议很快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西湖大学从蓝图开始正式启动。
建议提交后仅三个月,西湖大学的主办方——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2015年底,杭州西湖区政府与西湖教育基金会正式签署“共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3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位于云栖小镇的10万平方米院址正式启用。到2018年1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项目已进入全球招生阶段,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全力投入西湖大学建设。
西湖大学筹建从纸上的建议到博士入学,用时不到三年,创造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杭州速度”。西湖大学落户杭州,不仅使得杭州成为国际高端智力资源的聚集地,更奠定了杭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的深厚基石。
2 杭州各界围绕西湖大学落地的重磅举措
2.1 成立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推动西湖大学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合作
浙江企业界以基金会方式捐助高等民办教育的意向客观促成施一公等人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西湖教育基金会联合千人教育基金会共同为西湖大学筹集办学资金,不仅是西湖大学的主办方,也是其连接社会的中枢纽带,不仅理顺了西湖大学的资金来源,更推动了西湖大学与社会资源实现良性互动。
2.2 成立“杭州市推进西湖大学项目建设指挥部”,协调推进西湖大学落地
为避免西湖大学建设用地、规划审批、项目落地等各类手续耗费高端人才过多精力,杭州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杭州市推进西湖大学项目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项目各项进展。杭州市规划局把“科学安排西湖大学远期用地,完善双桥区块内设施配套和综合交通组织,为打造国际一流大学提供规划支撑”列入年度工作十大目标,迅速将原规划的商业用地、商务用地、一类工业用地、道路用地等调整为高等院校用地,并将多个地块进行合并。2018年2月28日,杭州市新批准成立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承担“杭州市推进西湖大学项目建设指挥部”和“西湖大学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职能,统筹西湖科技园区板块、云谷板块、浙大紫金港板块三大板块的管理,以利于统一协调、整合区域资源,更大力度支持西湖大学建设发展。
2.3 各级财政资金倾力支持西湖高等研究院和西湖大学建设
除王东辉、王健林、邓锋、葛航、黄昌华、马化腾等创始捐赠人捐赠西湖基金会外,杭州市政府、西湖区政府等各级财政资金支持西湖高等研究院和西湖大学的力度也是空前之大。在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作为杭州市顶尖人才和团队重大项目,杭州市政府分别给予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和饶毅四位教授领衔的团队1亿元项目扶持资金,用于一流人才引进和尖端科学研究。西湖区政府投入8亿元建设西湖大学云栖校区,投资60亿元建设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开创地方政府投资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先河。
2.4 打造适合高端人才成长、研究、创业、生活的综合环境生态圈
杭州市在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时候,提出了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经过三年的发展,杭州市已成为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一是出台《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从加快形成一流生态宜居环境、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等方面统筹谋划,保障了杭州城市核心竞争力走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队前列。二是大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梳理和规范各类办事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证通办”,打造“杭州智慧人才平台”,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才少跑腿。三是大力扶持人才“新四军”。重点培育形成以浙商系、高校系、海归系、阿里系为主的“新四军”,增强人才的团队协作力和归属感。总结聚才“五法”,即“平台引才法、中介引才法、活动引才法、以才引才法、资本引才法”;用才“五法”,即“领军带动法、培训提升法、搭台培养法、待遇优才法、文化重才法”。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人才生态示范区,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3 西湖大学落户杭州对郑州市高端引智工作的启示
2017年底,郑州市出台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郑发〔2017〕23号),在国内城市人才大战中频频发力,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和较好的成效。但与杭州、成都等城市相比,郑州市在顶级人才、研发团队、一流名校、大院大所等高端引智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郑州市科研、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城市综合环境整治还需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优势不够明显,高端人才落地的生态环境尚需培育。结合西湖大学落户杭州的经验做法,提出以下建议:
3.1 优化郑州综合营政、营商、营学环境,打造适合高层次人才研究、创业、生活的生态圈
高层次人才是城市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1]。目前国内城市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已难分伯仲,城市综合环境已成为高层次人才选择创业地的重要依据。参照杭州做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城市综合环境整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天蓝水清、风清气正的综合环境,把人才引进同文化提升、反腐倡廉、交通整治、污染治理工程有机结合,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加大政务服务改革力度,推进政务“一张网”互联互通,进一步明确“一次办结”“一证通办”事项清单,加大审批事项由职能部门代办、社会第三方代办范围。三是创新高层次人才服务方式。杭州部分地区在高层次人才服务方面推行了“店小二”制度,细化到房屋装修、家电购置都可代为解决,解除高层次人才在落户、家庭、生活方面的问题。郑州市可借鉴制定郑州高端引智专项服务清单,所需人员、经费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解决。
3.2 抓住政策叠加优势,快速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施一公等人把中国民办研究型大学的“试验田”选在杭州,除杭州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外,更与杭州整体创新驱动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杭州作为国内新一线城市的代表,被誉为除北京、深圳之外的“中国创业第三城”。郑州应紧抓中心城市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机遇,用好政策利好,发挥市场优势,快速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空间。一是加大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平台建设,加强科研成果在郑州优势产业中的市场化应用,以市场需求拉动人才聚集;二是探索海外创新中心建设和诺贝尔奖工作站的启动,打造2~3个国际智力资源良性合作样本,增强郑州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影响力;三是以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加强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电工所、大连理工装备制造、南大环保、北航智能等国内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引育和深度合作,形成郑州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四是做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谋划和蓄能,不断抢占新高地,为郑州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3.3 充分发挥高层次联谊会、校友会、人才协会等组织团体在人才引进中的作用
筹建西湖大学的最初构想来源于“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作为国家“千人计划”项目引进专家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联谊会在争取支持、引进人才、项目对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郑州市“汇智郑州1125工程”中提出“豫才聚郑”计划,并聘请了施一公、许家印等人作为郑州人才特使,下一步应充分发挥高层次联谊会、专家团、校友会等组织在高端引智中的作用,以凤求凰;同时注重发挥各类人才协会作用,可成立市人才猎头专业委员会等组织,有序承接部分政府转移的职能。
3.4 鼓励企业界以PPP、基金会等模式参与智汇郑州生态圈营造工程。
西湖大学作为民办高校,从意向到博士入校仅用时三年,离不开浙商和国内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在西湖大学创办之前,由马云、柳传志等9名企业家在杭州共同发起创办的湖畔大学广受市场热捧,给当地政府和企业家办教育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结合郑州市实际,建议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谋划建设一批民办或中外高等教育合作的高质量项目,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采取BOT、PPP、BT、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有效缓解高等教育的资金瓶颈[2];另一方面健全对企业投资科研、教育的利益保护机制,促使企业增强社会公益意识,营造企业热心教育文化的生态环境[3]。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耀辉.人才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