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优于“管”
2017-11-29缪春花
缪春花
摘 要:班主任——一班之魂,学生的指向标。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理”(合理的疏导)起到的效果胜于“管”,我希望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以任人唯才的方式把主导权交给学生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使之成为一个个有个人魅力、高素质的初中生。
关键词:管 管制 人格魅力 师德感召 理 疏导 任人唯才 宽容有度
“管”之不如“理”之
班主任——班级的管理者。而如何管理却成了难题,“管”,如果是目的,那你这个班主任最终的结局必然是疲于奔命,离开你,还是一团糟,所以“理”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合理、有理、理顺,缺一不可!
一、班主任——一班之魂,学生的指向标。
小感于心 你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语、一个细微的举动、一次处理事情的态度、一个温暖的眼神,都被有心人镌刻于他们纯洁的心灵之上。
大感于行 你的人格魅力也许在潜移默化中已然对他们人生之舟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二、特殊的劳动者
自工作以来,班主任的经验之后,再看到“班主任”这三个字,很难单纯地把它们当作三个简单的方块字组合了,更多的惦量出的是:责任、爱心、琐碎、沟通、协调、感动……
我们劳动的对象是有思想、有灵魂,会思维的鲜活个体,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宽容的心态、尊重其差异性,尽我们所能地去引导他们走向未来。
应“生”而异的班规
人类文明是脆弱的,没有强有力的法治做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个班级、一个群体,如果没有确实可行的行为规则,谈文明是苍白无力的。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因此每年我都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度相应的班规。
例一:2010年的这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每每下课之后,80%的同学根本就不挪动,一直坐在教室里做作业,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运动量,我就制定一条班规:“每个人下课要去我们的花圃走一走(或者去其他地方)”。晒晒太阳一方面能增强体质,另一方面也放松了身心,能以清醒而敏捷的思维去上好下一节课,后来在作文课上我发现很多同学开始有关于校园里植物的描写(观察得还很细微呢),这可真是称的上一举三得!
例二:2011年初二(4)班的学生,据我日常观察和家长的反映,我发现他们的零花钱的需求比初一增长了两倍,由此带来的看的见的改变是:教室的卫生环境变差了,苍蝇满室跳舞,蚂蚁忙进忙出,垃圾堆积成几座小山。我考虑再三制定了一条关于吃零食的班规,“请勿在教室内吃零食。违者请帮忙垃圾分类或者捡五个矿泉水瓶子。”此后两周之内偶有人犯规,渐渐的苍蝇和蚂蚁不再光顾我们教室了,而饮料瓶子渐渐多了(养成了收集塑料瓶子的习惯),我们整理好把它们卖给废品站,用这一经费我们买了家长会上的水果和饮料!
正可谓:教育无小事,教育无定所,可谓时时可教育、处处有教育。
严于律己,宽容有度
1.尽可能地给予孩子们积极情感的引导,多一点称赞、多一点理解、多一点笑容。
2.给孩子们定下正确而经过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并能跟踪督促,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在他们气馁时给他们鼓劲儿,陪着他们向着目标不断地前进。
3.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大家好就是班级体好,发挥好榜样的作用,大家一起进步。
4.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做到宽容有度,多一点理解、对于非原则性的错误要多一点宽容。我们的目的是改正错误,共同进步,而不是为了训斥而训斥。
5.奖罚要分明,对于有功之人必奖(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对于犯错误的同学必罚(严禁体罚),让他为班级体做一件事情。
人格魅力、师德感召
古往今來,有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关于“师德”的精辟论述: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老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要想达到感召学生多目的,首先需努力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应积极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不间断地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其次要能为人表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①我较欣赏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让自己的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创新在教育创新中起先导作用。
关于师德的作用从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到韩愈的“以身立教”, 中国人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很深刻的。在外国,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 ,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现代的苏霍姆林斯基 说得更好:“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心灵 ——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的确,教师的师德教育力量是很大的,“用追求理智统一性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接近一个将自己无私地投入与专注于探索真理之中的教师”.②
赠人玫瑰之手,历久尤有余香。
我国有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用“赠送四块糖果”来劝勉过打架的同学;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用“赠送两朵玫瑰”去鼓励偷摘玫瑰花的小姑娘的爱心。③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学生的行为,不能只看到他们不好的一面,一味地去批评、责备;是否能从反面也去看一看、想一想;也许我们会有不同的认知!
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应有高尚的人格、高度的责任心、上进新和使命感,并能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制定合理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有人格魅力的高素质初中生。
“理”优于“管”
我们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正面引导,他们则会给我们飞跃性的进步,甚至是一个个奇迹!
少一次专横的“管”,多一次疏导性“理”的教育!
多一分期待则多一分成功的可能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