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还是“助学”?
2017-11-29孟艳
孟艳
九月的一天,刚修完产假不久,还在哺乳期的我接到学校通知,要求报名参加教坛新星展示活动。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正处于和孩子的分离焦虑期,上一节公开课,简直比独自带娃一周还要让我倍感压力重重。但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课比天大”的信念,我还是积极报名了这项评比活动,选取了部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作为课例。不就是一堂课么?尽我自己最大能力就可以了。
可事实上,第一次试课后,我就已经意识到我的教学水平在我十月怀胎和五个月产假归来后,已经基本清零了。整节40分钟的课,基本都是我在不停的说教,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同学们去走进文本感受翠鸟美丽的外形,甚至我不知道我的课堂设计能否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的心里无比沮丧,只能去求助于李玉玺老师。
李玉玺老师在听完我的课后,对我说了一句话:“你的语文课,太缺少语文味儿了。”是啊,我把这节课上成了框架式的语文,确实完成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却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那我应该如何做呢?李老师告诉我,我应该真正转变思想,从如何以教师的“教”為主,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助学助学,“学”才是关键,给孩子们的学习“搭梯子”、“建台子”,而不是自己在讲台声情并茂地唱独角戏。李老师指导我,应该在课堂中加入语言训练点,比如在讲述完翠鸟美丽的外貌后,可以让学生们不看课文,只看课本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翠鸟的外形。这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检测,又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文章优美的语言真正内化于心,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感知,而不是依靠我枯燥的说教。听完李老师的建议,我顿时醍醐灌顶,也真正意识到有一位资深优秀的前辈引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修改好我的教学设计后,我以为我可以顺利地去参加评比了。可是,李老师在第二次听完我的课后,语重心长地询问我:“这节课你讲完后,孩子们有没有真正学会如何观察?”是啊,一句话把我问得哑口无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只教会了同学们观察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的动作,却没有教会同学们观察一切事物的方法。有的时候,一种有效的方法胜过一万句金玉良言。李老师指导我,这篇课文作者其实是先整体感知翠鸟的美丽,然后又分部位具体描写的。这种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是脱离了文本内容,而提炼出的非常精准而又有高度的方法论,是可以让同学们受益良多的。这让我的心里一下子感觉有了抓手,心中的疑虑和担心立马烟消云散,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语文不能仅仅拘泥于教学内容,而应该教会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比活动那天,我顺利讲完,从听课教师的反馈中,能感到我当天的发挥还不错,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也很到位,有的同学表现甚至超出我的想象,让我倍感欣慰。我深深舒了一口长气,我深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功不唐捐。正当我得意洋洋的时候,李老师又给我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把《搭船的鸟》和老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翠鸟》对比整合,和他一起送课下乡。我的心又开始紧张起来。
整合课?我还是第一次上,没经验没抓手,这可怎么办?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有效的串联对比,落脚点在哪儿,相同点多还是不同点多……一时间,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太多问题,但经过前两次的磨练,结合李老师给出的建议,我最终还是快速地整理出了思路:《搭船的鸟》为前一个1,作为精读课文,要重点讲透,夯实学生的语言能力,《翠鸟》为后一个1,作为略读课文,为学生迁移学习的载体,夯实前面学到的有整体到局部的学习方法,落脚点为对比两篇文章在描写翠鸟外形、动作两个方面的相同和不同,如后者描写的语言中有非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来凸显翠鸟外形的美丽等等。这也正好符合了李老师所倡导的“1+1”助学课堂的理念,生学为本,师教为助。在一次次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盈和魅力,从而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太欠缺,送课下乡时的课堂展示差强人意,有些许的遗憾,还需要再次仔细打磨。回去的路上,天雾蒙蒙的,下起了灰色的小雨,看着窗外一排排后退的小树,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李老师问我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想当一名怎样的语文老师?是啊,我好像还没来得及思考过这个问题。是把教师工作当成谋生的工具,上课批作业全凭心情的老师?还是把上课当成一种表演,自己沉溺其中而不顾学生感受的老师?又或是像李老师那样,每节课都能上成精品课,倡导一课一得,干干净净、朴朴素素、踏踏实实的教会孩子品味语言、品味语文的好老师呢?
我想我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