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校企合作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7-11-29吴晓萍

青年时代 2017年3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吴晓萍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教育行業在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对于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水平存在不准确的定位,使得自身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而一些想要招聘高素质人才的企业也常常无法招到合适的应届毕业生。因此,高校可以在对本校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后,选择和一些企业进行合作,既可以给应届大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又可以帮助企业招聘到高素质的员工。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应届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加,其寻找工作的难度也在增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急需解决难题,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处境,而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也是衡量其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目前高校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都只重视理论教育而不在意实践教育,使得大学生毕业之后只有理论方面的知识,很少有动手能力,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而校企合作教育是最近几年新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既可以保证学生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途径。

一、建立校企合作下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创新人才是对坚持教育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理念的落实,而且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企业发展和提升自身优势的要求,也是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校企合作教育作为较为开放的教育模式,主张企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和教师发挥互补优势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践、企业专家授课等方式,来感受企业教学和高校教师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不仅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培养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

在进行校企合作学习时,高校提供教学场所、师资力量,以及所要进行的项目服务、技术培训等条件,使得企业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给学生进行培养和教学当中。而且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收获颇丰,企业和高校长期合作,可以使企业内部人员学习到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不仅使企业解决较大范围的战略性课题,还可以使企业在前景性项目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模式

为了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从出现到今天已经产生了许多的合作模式,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模式

企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的培养方向,企业技术和实践操作方法是高校开发的主要内容,在传统模式下高校都是通过已有信息来对学生进行模拟培训,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高校和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搭建出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和培训。而且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股份制、冠名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形式也丰富多样,例如提前招聘、3+1式等联合培养模式,许多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并且进一步推广这种合作模式。

(二)实习基地模式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环境,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到这些基地中去实习,把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去,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健全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社会中对于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所以企业和高校共同创建实习基地是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例如河海大学商学院就与金蝶集团等多家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内、校外的实践基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科研项目合作模式

部分高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科研项目为纽带进行互惠合作,以科研项目作为载体进行合作是多年来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也是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高校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和企业的技术实践相结合,在解决科研项目的同时对企业的科技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若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优势,必然要加强对创新技术和先进技术的研发,而高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高校和企业进行合作,更容易攻克技术难题,成果也便于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1]金晓华.高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探究[J].科技与创新,2016(14):133-133.

[2]吕希奎,周小平,刘博航.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2):45-46.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