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州市留守人群与精准扶贫研究

2017-11-29汪妍

青年时代 2017年32期
关键词:达州市人群精准

汪妍

摘 要:达州市是人口输出大市,留守人群数量大。留守老人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没有保障、日常照料与安全无处保障、生产劳动与隔代教育负担重、精神缺少慰藉;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状况差、安全感缺失,精神负担加剧、夫妻情感脆弱,家庭功能失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多方面条件限制,心理容易产生偏差。留守人群综合素质低,自助脱贫致富能力差,其精准脱贫困难重重。

关键词:留守人群;精准扶贫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提高生活质量流入城市务工,成了“身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达州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多半农村家庭都有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大批的留守人群,留守人群问题引起了党委、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高度重视,各群体都对改善留守人群现状做出了努力,但其现状仍不容乐观。

目前,全国都在高位推进精准扶贫,精准扶贫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留守人群,是精准扶贫中一块比较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没有留守人群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说。尤其是当今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后,留守人群的如期脱贫则更为重要。

一、留守人群与精准扶贫的内涵

(一)留守人群的产生

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城市落后很多,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出现了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家庭生活条件,纷纷选择向城市流动,农民工就此产生。

“留守人群”的出现与“农民工”的产生息息相关,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与生活受到了很多不公平待遇,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将自己的父母、妻儿带到城市生活,因为他们必须计算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那么将老人、妻儿留在生活成本较低的农村生活是农民工最佳的选择。正是这无奈的选择,产生了当今党委、政府以及社会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弱势群体?——留守人群。

(二)精准扶贫的提出

我国经历了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基本解决贫困问题等多个贫困变化形态。国家根据减贫形势变化不断调整贫困治理体系,以实现扶贫资源有效瞄准和持续减贫。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历经1949-1978年救济式扶贫;1978-1985年改革经济体制方式减贫,以土地承包到户的体制改革方式进行;1986-1993年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2000年)、2001年至今的同步小康发展扶贫等阶段,形成了行业扶贫、区域扶贫和社会政策扶贫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其中,第一阶段的扶贫开发主要是解决大范围内的绝对贫困问题,面对的是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第二阶段的扶贫开发则侧重县级区域发展,以解决粮食安全和增收为主要目的;第三阶段的扶贫开发则更加瞄准贫困群体,侧重村级综合和整体扶贫发展。

我国经过几个阶段的扶贫开发后,我国的贫困现象虽有一定缓解但还有如下问题:首先,扶贫标准提高后,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规模的贫困人口。然后,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的各类风险加大,返贫率较高,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面临挑战。最后,农村留守人群的扶贫工作给已有帮扶模式带来挑战。

精准扶贫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其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进行的,另一方面也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息息相关。“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是精准扶贫产生的理论渊源,“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达州市留守人群现状

(一)留守老人现状

1.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没有保障

达州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给予的少量赡养费。子女外出务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留守老人经济条件,但大部分留守老人需要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才能有稳定生活来源。据调查,达州市留守老人一年辛苦劳作的纯收入非常低,其收入仅能满足自己较低层面的温饱需求。

2.日常照料与安全无处保障

子女外出务工必将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农村留守老人缺乏日常照料。本次调研发现,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地离农村老家较远,往返于两地的成本较高,因此留守老人基本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但政府相关部门和村集体又没有足够的财力为留守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的另外一个难题是疾病,留守老人基本上小病不断,但受经济条件限制基本不治疗,遇到重大疾病时,因治疗费用直接会导致留守老人家庭陷入贫困境地,而选择保守治疗或者放弃治疗。留守老人年老多病,行动不便,日常生活行为存在較多安全隐患,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专门欺骗留守老人,丧心病狂地骗取留守老人的血汗钱。

3.生产劳动与隔代教育负担重

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为了生活必须承担一定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农村留守老人因舍不得丢下土地而承担起了种植庄稼的任务。同时,由于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将孩子放在老家由留守老人看护,留守老人除了种植庄稼还要承担抚育孙辈的重责,身体与心理的压力都非常大。

4.精神缺少慰藉

精神慰藉在晚年生活中极其重要,但大多数留守老人都面临精神空虚的难题。达州市农村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落后,留守老人少有精神层面的休闲娱乐,加之子女多不在身边,且多数在外务工子女均从事繁重的体力活,没有足够的精力与留守老人沟通,造成了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不断忍受情感上的煎熬。

(二)留守妇女现状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状况差

目前,达州市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机械化程度低且多数留守女性无法操作半自动化的工具,多数农业生产要依靠体力完成,留守妇女承担着原本应该由男性来完成的体力劳动,其劳动强度是多数女性难以承受的。留守妇女作为家里主要的劳动力,除了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大部分留守妇女还必须承担照顾老人、教育孩子的重任,其劳动强度己经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endprint

2.安全感缺失,精神负担加剧

从达州市多半留守家庭情况来看,多数男性外出务工后,家庭中剩下的是年迈的老人、柔弱的妇女和未成年的儿童,此种人口架构削弱了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多数留守妇女担心小孩上学与放学途中安全问题,同时担心自己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之余,还时常牵挂丈夫在外务工的安全状况。这些忧虑常年伴随留守妇女,给其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3.夫妻情感脆弱,家庭功能失衡

留守妇女与丈夫常年分居,相互之间的主要沟通工具是电话,这有限的沟通,导致了夫妻间的隔阂,进而使婚姻变得脆弱。部分外出务工的男性在进入大城市后,易被眼前物欲横流所迷惑,对家中没见过世面的妻子产生嫌弃心理,这些将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和家庭生活质量。

(三)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半是年迈的留守老人或亲戚。农村老年人本身身体状况较差且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指导孩子学习,多半留守儿童的辅助教育无法保障。留守儿童年龄一般较小,但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必须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甚至出现部分儿童过于劳累的现象,导致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不做作业,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留守儿童因厌学等多种原因逃学缀学现象也时有发生。

2.多方面条件限制,心理容易产生偏差

从笔者对达州市留守儿童的调研情况来看,父母回家探望留守儿童频率很低,且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能够更多节省往返成本,多数是半年或者是一年回家一次,甚至有部分家长外出几年才回家一次。农村学校很少甚至不开家长会,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也不在乎此活动。

3.留守儿童思德教育与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堪忧加之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既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又没有良好的家庭管教氛围,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仅仅是停留在对监护人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上。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活中处处存在安全隐患,父母和监护人没有教给他们足够的安全防范知识,儿童天性使得他们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而在受到伤害之后无人对其进行心理抚慰,并教导他们如何防范。

4.留守儿童社交困境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有的只是对父母静静的思念。这种成长环境易使得他们性格日趋内向、孤僻、胆小、自私,喜欢独来独往等,这些特点即是留守儿童“非社会性行为”特征的外在表现。长久下去留守儿童轻则养成退缩忧郁、心因性缄默、自卑等性格,重则易得孤独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

达州市精准扶贫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力度都非常大,实行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扶贫搬迁安置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教育资助解困一批、社会帮扶一批政策。但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没有很好的帮扶措施針对留守人群进行帮扶,尤其是没能很好的发展社会组织对弱势群体关爱的作用。达州市留守人群的精准脱贫亟待更精准的帮扶措施对其精准帮扶,这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多方共同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达州市人群精准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达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精准的打铁
财富焦虑人群
精准扶贫二首
达州市建成精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