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在的“绽出”

2017-11-29李俊鑫

青年时代 2017年32期
关键词:真理观审美意识

李俊鑫

摘 要:本文从审美视域角度出发,试图突破传统哲学“在场—形而上学”模式的真理观,打破思维定式和惯性思维,以显现不在场,在场和不在场相交融的审美视域来看待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真理观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先明确指出传统真理观的不足之处;第二个层次详细论述审美视域下的真理观对于传统真理观的扬弃和超越;第三个层次则侧重于现实生活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审美意识;真理观;诗意人生

从古到今,对于真理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致,各派哲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按照时间段的划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自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这一段时间叫做传统哲学,黑格尔至今称为现代哲学。这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真理观,但是这不是代表这是两种互不联系的哲学形态,而是这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

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式结构为基础,主张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为自然界立法,可以将其定义为主体性哲学形态,这种哲学形态以黑格尔为最高峰和总结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可以脱离人的感性而自己向前运动,一旦精神上升到绝对精神的高度,人是无法把握的,只有依靠“纯粹思维”,这种“纯粹思维”是一种绝对的抽象,没有任何感性现实性,简单来说,它是纯精神性的。因此人的感性世界是要被超越的和否定的,人的世界最终要被引向抽象的精神世界,所以人对世界的描述只能是“散文诗般的描述”没有任何生机和色彩。这样的哲学形态发展到极致,就会出现很多弊端。接下来我们以真理观为突破口,将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放在一起比较来突出传统哲学的不足之处。

首先,传统哲学对于真理的定义通常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种真理观归根结底是一种符合论。也就是说,如果事物和我们的认识符合,那么这就是真理,反之,则不是。这种真理观实质上是以概念为尺度来衡量事物的真理性,只要概念符合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那么这就是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同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真理观还是一种主客二分式的模式,属于知识论范畴,真理总是以一种知识的形态出现,最终和感性直观联系在一起,说到底,还是逃不出经验论框架。

其次,传统哲学将真理“实体化”,变成了一种外在于人的,超感性的绝对实体。真理变成了抽象的理念王国,不具有任何的感性现实性,人只能去被动地认识真理,只能从纯粹认识论角度去认识世界,否定了人在其他维度的超越性,忽视了人在存在论角度的自由自觉性,这一点恰恰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真理“实体化”的同时也就是真理在不断地绝对化和形而上学化,传统哲学的真理观一直要求寻找一种普遍必然性和思想的客观性,在追求抽象普遍性的同时恰恰忽略了现实的特殊性,所以真理变成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显现,现实的特殊性被普遍性所掩盖。人们一直以为要追求普遍性,特殊性终究要上升到普遍性的,以为真理就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却不知道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不能达到一种抽象的具体,把真理问题绝对化。

最后,传统哲学是一种“在场—形而上学”模式,真理也自然被定义为一种永恒的在场,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否定之否定”,不斷扬弃感性现实性,达到一种精神性的同一,其实也仅仅是将变动不居的在场上升为永恒的在场,忽略了显现在场的不在场,所以真理变成了纯粹的知识,生动的现实世界被否定了,只剩下空洞的理念世界。

正因为传统哲学在真理观问题上有着诸多的不足之处,现代哲学特别是以海德格尔哲学主张采用一种人与世界相交融的去蔽说来超越传统哲学对待真理观问题的符合论模式,为符合论模式提供一种本体论基础。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视域下的真理观。

海德格尔没有否定符合论的合理性,而是追问我们认识的基础是什么。他认为此在是一种先在,在人认识到自己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世界之中,万事万物由于此在的揭示才有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主客二分式哲学的基础应该是“人—世界”这样的模式,而不是笛卡尔的自明性的“我思故我在”,人在“我思”之前就已经“在世”。海德格尔明确地说:“只有当此在存在着时,牛顿定理、矛盾原理以及其他原理才是真的。在有此在之前没有真理;在不再有此在之后也不会有真理。”意思就是说,真理的显现决定于人,没有人便没有真理的显现,在这一点上批判了传统哲学将真理作为外在于人的实体真理观。但是他并没有否定真理的存在,他只是在强调,真理作为真理一定要有人的参与和揭示,真理的显现需要人的去蔽,真理不是“自在之物”,不存在于抽象的本体界,而在于人们生活于其中,不断打交道的现实生活世界。

海德格尔主张用去蔽说来代替传统哲学的符合论,他并不是否定主客二分,而是要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不断扬弃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将眼光不仅仅集中于在场还要看到在场背后的不在场,将在场不在场融合,体现人的自由超越维度,形成一种审美视域的真理观。

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真理的本质就是自由。因为人可以“绽出”存在者和世界合一,也就是说,人可以不断超越在场的存在者,和不在场的世界全体合同为一。所以真理不是既定的、永恒的、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人的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不断超越的。真理的自由本性体现真理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有限的知识论范畴,达到了无限的存在论境域,体现了人的自由超越本性。正因此海德格尔始终强调:“超越存在着,进到世界中去”。

陆九渊曾说:“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体现的就是去蔽说的真理观。真理不应该是黑格尔所说的“散文诗般的描述”,而应该是生动的,有感性的人参与的一种体现人自由超越本性的真理。王阳明曾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在这里王阳明没有否认花的客观存在,而是在强调正是“人心中的一点灵明”才照亮了花的存在,如果人未见到山中的花,花虽然存在,但是“其于人同归于寂”对于人来说没有endprint

意义。

真理不应该只停留于在场的分析,还要认识到不在场的重要性,显现不在场,达到在场不在场的交融。王阳明主张“一体之仁”,超越单纯个人的局限,以我之仁心对待世界万事万物,此心与世界同一,无分物我之别,也就是不执着于在场,强调一种在场不在场的融合的精神体现。所以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审美意识,用超实用,超功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打交道的世界,认识到万事万物与我自身的同一性,不执着于在场而是不断“绽出”在场显现不在场,不断将真理具体化,现实化,而不是将真理仅仅停留于抽象的理论。

审美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其周期长,见效慢而忽视,而是应该持之以恒,不断重视其发展。审美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精神发展水平只停留在实用、知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美学高度,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而缺乏身体力行的实践,那么我认为将不会出现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更不会出現哲学家,因为太过于缺乏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分为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就是审美教育,个人层面就是人生境界的提高。下面针对这两个层次大致提出一些想法。

首先,我认为社会层面的审美教育在现今社会中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审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十分尴尬,美术和音乐课在大中小学虽然都有课时安排,但是很多时候都被其他课程占用,徒有其表。再者,审美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忽视了读青少年影响十分巨大的新媒体的作用,很多情况下新媒体被大量的低俗,恶趣味的广告所充斥,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心灵,审美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下大功夫,大力气好好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将美学教育提到日程。不仅仅将审美教育局限于学校,还要在全社会,全方位地开展美学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追求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摒弃落后庸俗的低级趣味,为个人层面审美意识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

其次,作为审美主体的个人,我认为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不断提高人生境界,追求一个诗意的人生。超越主客二分的界限,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外物,照亮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思考问题时,不仅仅局限于问题本身,也要注意到问题背后所隐藏的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抛弃所谓的思维定式,不仅要有“大胆地假设”的创造性,也要有“小心地求证”的严谨科学的态度。我主张少玩一会电脑游戏,多参加一些音乐会,多参加一些文体志愿活动,陶冶自身的情操,提高自身审美趣味,审美格调。我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有诗意的生活,有诗意的生活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庄子主张的“离形散体,坐而论道”和老子的“绝圣弃智”,而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超越自身,体现自身自由超越维度,确证自身价值和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王阳明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传习录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刘放桐主编.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0.6.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商务印书馆.1987.

[6]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

[7]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理观审美意识
《共产党宣言》序言的马克思主义观启示
论恩格斯与列宁真理观异同
《反杜林论》中的真理观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论海德格尔真理观与王国维诗学性向的互通性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波普尔的真理观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