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间艺术的当代转身

2017-11-29关杰

青年时代 2017年32期
关键词:当代民间艺术传统

关杰

摘 要: 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传统也随着农牧时代的过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如今我们一边在享用传统艺术给我们的饕餮盛宴,一边又在改变着传统民间艺术的“风味”,以适应更当代,更国际化的市场需要,解速食时代文化的口渴。很多传统艺术的优秀的内容在逐渐消亡、变异。对待当代的民间艺术不能犯“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低级错误。而应该分析民间艺术衰退原因,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措施,坚守常态的艺术追求,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当代; 转身

一、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怪相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传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作活动。”[4]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是生产生活中自然的精神需求。而如今的中国民间艺术,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严重带动下,成为了“拿来主义”的形象大使。在丽江、在凤凰等等许多地方,民间艺术被贴上了时尚的标签,满大街男男女女从头上到脚底,从饰品到服装全都装备上了“民族符号”。甚至在大商场的精美橱窗里正在展示,方脑壳的黑色塑料模特身着被冠以“**名牌、新款时尚民族风”字样的潮服;在KTV、夜总会、酒吧````民间艺术随着装修的样式与灯光音效一起扭动摇摆;另类男女坦胸露背,现出个人标志性的“中国纹身”;在喷云吐雾、划拳行令之暇说说这烟酒包装上印龙凤纹、青花还好看!难道这就是中华民族该呈现在世界舞台的必然形象吗?如此的展现就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传统美吗?不。民间艺术不仅仅是一套衣裤,来遮掩文化缺失下虚弱的身体,传统也不仅仅是一个酒瓶,来慰藉酒足饭饱的皮囊。

传统是植根在人们内心的精神,而不是任何物化了的产品形式。它悄无声息的到我们生活中来,又从我们生活中悄然转化。这不禁让我想起吕胜中老师在北大的一次讲座[1]。谈到传统,他讲述了1987年在陕西华县农村写生时,恰巧赶上乡间有户人家小孩过满月,按当地习俗亲戚朋友来探望贺喜都要带上一包袱的“面老虎”。“面老虎”就是用面捏成各种动物的形态并涂上颜色上锅蒸好的花色馒头。吕胜中和学生都被给色各样的民间美术“面老虎”吸引,爱不释手,纷纷拍照。中午就留在主人家吃饭,主人家盛情款待北京来的贵客。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刚刚还深受荣宠、纷纷合影留念的“民间美术”转眼间就成了进肚子的美餐。这个经历深深地触动了吕胜中,也促使他总结和思考更深层次的关于传统与民间美术的内核。是的,民间艺术就是表达对亲人好友添丁进口的祝福与喜悦,就是精心和面、给面团认真“打扮”的过程,就是将“面老虎”蒸进锅后的期待,就是亲朋好友打开包袱后的欣喜,就是把“面老虎”吃进肚子里后那种实实在在的充实!这就已经足够,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奢求呢?不流于形式,不在乎表面,就伴随着真实的生活存在,就随同生活形式的变化又出现在其他的地方,在生活中悄然的传承,在生活中悄然的演进。

近年来由于从事《三峡民间美术》的教学和参与《三峡民间美术论》这本教材的编著工作,所以认真搜集和整理了一些关于民间艺术的资料。从各个地域对比的来看待三峡特色。要说期间收获有多少倒是谈不上,只是对于大范畴的民间艺术也好,还是三峡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也罢,较读研究生时候那种单纯的对某些民间艺术的元素喜爱,并且想亲自尝试一下的冲动和认识相比有了较大的转变。以前上学的时候到贵州黔东南去写生,第一次听到两千人同时唱的侗族大歌,听的我热泪盈眶。完全激动得不能抑制自己激动的情绪。很多到小黄的游客和朋友几乎都有相同的感受。上从近百岁的老人,下到刚学会说话的孩童,只要能发声,就会唱侗歌。几千人的歌,八个声部,从山上到平地,溪水边、屋檐下,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创作中来。那场面,那歌声,真动人。让你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感染力,回到重庆,我的耳边依然还在响着迭宕的旋律,优美的声音(根据发音我用汉字标注的)“听嘟啦嚜班哇,啖听嘟额呢乃啊,念啊念,念念念念念念嗯哎。。。。。”。经常都在想,什么时候再去听听这歌,真美妙,时过半年我又到黔东南,一则没有赶上节日,二则年轻点的都出门打工了,村子里只留守了一些老人小孩。三则半个月都没有停止过下雨。理解到了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自然状况,侗族大歌的盛况远没有看到,难免有些失望,决定找个节日的时候再来听一听,享受一下大歌盛宴。研究生即将毕业时候,做完了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终于有了整块的时间又到黔东南采风,虽然听到了大歌,但那是自己给了演出费,由当地村民组织的三十几个人专门为我们唱的。感受自是不同。演出结束,大家离开坝子,沿着小路在村子里随处拍些照片,这时候,有五六个小女孩,大概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跑过来主动问我“阿姨,我们也會唱歌你想听吗”,我欣喜,觉得刚刚的失落感一下没有了。孩子的热情顿时融化了所有的遗憾,顿生了对这些小女孩无限的好感。自然是欢喜接受。孩子们开始用的方言小声的讨论了什么后就唱开了,稚嫩的童声在山水间飘荡,真是好听,这时又跑过来几个孩子也加入了唱歌的队伍,歌声也随之变化多了起来,甚是好听。两曲结束,一个很漂亮的女孩走过来,问我,他们唱的好不好,我满口称赞。这时候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而致使我至今再没有去过黔东南侗寨。孩子们走到我们面前每个人伸出一只手,站立不动,也不说话。同行人和我都没有理解这是什么意思,那个主动要求给我们唱歌听的小女孩说“叔叔阿姨觉得我们的歌好听,就给我们每人一元钱吧”,虽然我们没有想到这么淳朴这么稚嫩的孩子还有如此的经济意识,但依然觉得付出了就应该有回报,欣然地每个人给每个孩子一元钱。拿到钱过后的孩子将钱塞进口袋后依然不动地方,继续伸着手,说是一元钱一支歌,刚才听了两个,所以还要一元钱。大家无奈的又给了一元钱就已经完全没有了听歌的心情,所以打算拍点照片就离开了。孩子们也仿佛早就知道我们的心思,所以几个孩子走在我们前面,几个孩子在最后,我们几个被包围在中间,他们一直唱这歌,我们一直在拍照,似乎相安无事,走到小路的尽头,公路就在前面不远的时候,这些孩子将我们围住,再次伸手要钱,我们说刚才听歌不是给过你们了吗,孩子的回答顿时让我大脑充血。他们理所当然的回答,那个钱是给了的,但刚刚我们一路上唱的歌你们不也是听到了吗,所以这歌的钱还没给呢!我们几个大人跟孩子就因为“听歌费”起了争执,引来了附近的一些村民,自然是维护小孩子了,我们实在是觉得被天真幼稚的孩童给“放了血”心里愤愤,但强龙难压地头蛇,只有给钱了事!endprint

此事至今想起了仍觉得难过,不是为多给的几块冤枉钱,而是觉得怎么原本那么美妙的歌声如今竟然添加了这么多的“佐料”。让我想起黄土高原极擅长剪纸的“剪花娘子”库淑兰老人。只要是“公家人”要看她剪花,或拍她的剪纸作品,她就向人要钱,她说:“我为什么剪花?给后人留个念想嘛!我剪得好不好?好看地很嘛!你们公家人都说好.我剪了那么多花花留给公家,留给后人看,得有个地方摆嘛。以后我死了,你再来看花花,没个庙你到哪里去看?‘[2]老人家是担心,担心自己死后剪的漂亮的花花被人遗忘,担心这几千年在乡间留下了的手艺就无人传承,怕融合了几代、几十代思想与智慧的文化家底被后人践踏。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亲自建一座自己的剪纸艺术展览馆,把这古老的艺术储存起来。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罢了。多么质朴的老人,她根本没有任何的自私与功力心。与粘着我要“听歌费”的孩子比起来,不知道要纯洁多少!孩子懂得什么,还不是周围的人和事影响了他们。同为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劳动者创造的艺术,同受大家的喜爱,一个成为了发家致富的“精神产品”,一个却成为了慰藉人心灵的“精神膏药”。

令人深省的是,我们的传统艺术真如库淑兰老人所想的,建立一个展览馆就可以把这千年的文化留个后人了吗?显然这是老人单纯的想法,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演进必须通过系列的措施,调动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完成。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保护、传承与演进

信息时代已经代替了传统的农耕时代,社会的转型导致民间传统艺术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冲击,传统民间艺术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西风东进,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都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加之在文革期间“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等等形式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破坏,使我们传统的文化血脉几近干涸。挽救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 充分调动各地文化馆、乡村文化站等政府文化机构收集整理民间艺术。第二, 对从事民间艺术创作及生产的艺人、单位给予扶持和投入。第三,完善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论建设工作,使之成为系统的学科。第四,以集体传承代替个人传承,在各类学校开设传统民间艺术课程。[4]第五, 专家导向,而非民众导向,正确引导民间藝术在当下转型。第六, 以旅游景区为依托,民间艺术市场化、国际化,促成民间艺术语言的现代化。第七,坚守艺术追求,构建核心价值体系[3],演进量力而行,传承势在必行。

我国政府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对传统民间艺术也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在粗浅的认识层面,广大民众也越来越觉得民族的东西不再是“摆不上台面”的“耍玩意儿”。所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不再是一句口号。反之,社会文明的转型风驰电掣,民间艺术如果依然停滞不前,那么,保护与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只有将保护、传承、演进形成严密的链条,才可以使传统民间艺术在任何时期都能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吕胜中.再见传统[J].博览群书,2001,(09).36—37.

[2]吕胜中.女红记忆[J].中华手工,2007,(04).30-31.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徐鸿平.衰退与传承———试论当代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艺术的发展[J]2007,(04).37-38.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民间艺术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背后的当代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