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投稿论文的学术不端防范

2017-11-29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一稿多投不端稿件

王 璐



基于投稿论文的学术不端防范

王 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55)

文章在综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编辑工作实践,基于科技期刊投稿论文及编辑的视角,对投稿论文学术不端的主要呈现形式: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不正当署名;买卖论文;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进行了分析和界定。从加强编辑责任意识、引导作者提升自身防范学术不端意识、利用好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及其他互联网资源联合检测手段、针对论文投稿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构建作者-审者-编者联防联查的论文大数据共享平台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学术不端的对策。

学术不端;界定;防范对策

学术不端行为是在科研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近年来,国内外科研领域出现了大量学术不端行为,浪费学术资源,败坏学术风气,使学术界的声誉严重受损,同时破坏公平竞争的学术生态环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报告显示,投诉举报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集中在:抄袭剽窃,伪造数据,重复申请,弄虚作假,一稿多投等,其中以抄袭剽窃最为严重[1]。学术不端的形式和成因比较复杂,涉及面也比较广,文献[2-5]给出学术不端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界定标准。本文仅基于编辑的工作实践,从投稿论文的角度,对编辑出版流程中呈现比较普遍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分析界定,给出防范对策。

1 基于投稿论文的学术不端形式及界定

根据多年编辑工作实践,投稿论文学术不端的主要呈现形式有: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不正当署名;买卖论文;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

1.1 剽窃、抄袭

一般认为剽窃、抄袭有一些区别,剽窃是直接将他人或已存在的思想、观点(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却不加引号和引注;抄袭,将他人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动地、或稍作改动后作为自己的论文发表①著作权法将剽窃、抄袭同时并列规定为同一性质的侵权行为,对剽窃抄袭度也没有量的界定。因此我们在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系统检测是也没有对剽窃抄袭进行严格的区分。针对投稿论文,认定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编辑能做的是利用现有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基于后台的数据库资源),其检测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判断,而且现有的检测系统只能对部分表格有效,图还无法判别。以我们编辑部使用的中国知网AMLC系统为例:如某篇文章的检测结果显示界面的部分内容如图1所示,简单的从图1来看,该文章的重复率不算高,应属于比较轻度的剽窃,但结合其他互联搜索结果比对及其重复文献在该论文中的重要性来看,该重复内容属于文章的核心内容,且主要来源于其中一个作者已发表过的文章,因此存在剽窃或主要内容重复发表的学术不端嫌疑。

图1 某文章AMLC检测部分截图

编辑实践中,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及各种互联网手段,对剽窃(抄袭)度的界定区间和处理建议如下:

1)重复率>50%属于严重级别,直接退稿并警示;

2)50%>重复率>25%,较重-中度,具体处理要视情况而定。如果重复文字主要集中在文章的核心部分仍属严重剽窃抄袭,直接退稿;如主要集中在文献综述部分,则属中轻度,返回作者修改后再检测视情况定夺;

3)重复率<25%,轻度,具体稿件处理也要视情况而定,要结合其他互联网平台综合比对有无图表、公式剽窃,或刻意隐形改写等学术不端行为;

4)重复率为0. 理论上视为无剽窃抄袭。

1.2 不正当署名

不正当署名是指署名与对论文的实际贡献不符。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规定:“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同时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6]。所以署名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著作权人的认定及权利;还涉及到著作权人的责任和义务,即对所署名作品负有政治、经济、学术、道德和法律上的责任[7]。在论文上署名的作者应是在研究课题的设计构思、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解释,到撰写论文,或对论文主要内容提出修改建议,并同意论文发表。编辑工作遇到比较多的情形是,研究生为了提高论文被录用的概率,在导师知情不知情的情况,在自己论文上署导师的姓名。还有的是为了职称、考核等,属上对课题论文没有任何贡献的人员姓名。还有的在专家评议通过修改时随意更改作者。

1.3 买卖论文

买卖论文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发的《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就明确规定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等[4]。除了直接的论文买卖外,还有些不法的第三方代理机构盗用期刊编辑部的名义征稿,不知情的作者投稿后,其论文有可能就被卖给另外的有某种需求的人。笔者审理过一个作者的文章,投稿初审、学术不端检测、专家评议都没有发现问题,但刊出前在网上再次搜索,发现该文刚在另一期刊发表,除作者和单位不同外,文章内容与笔者审理的文章完全相同。我告知本刊的作者,他就把他承担的课题申请书拿来,并告诉我,曾经有邮件(应该是冒用核心期刊的)向他约稿,他就把稿件发过去了,后来他问了可能没有录用,就又把稿件投给我们学报。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那个“钓鱼”假期刊,把他的文章给卖了。

1.4 一稿多投

将同一篇文稿,或主要内容相同,只有少许文字改动的稿件投给两个以上期刊编辑部。一目了然的一稿多投是有的作者可能是图省事把一篇文章同时发送给多个编辑部。多数的一稿多投行为是隐形的,要通过“稿件追踪”平台或其他网络平台查询。

1.5 重复发表

已经两个(或多个)刊物刊用,则为重复发表。如笔者最近再检测本刊稿件的时候带出的一稿重复发表的案例:。这两个刊刊出的时间间隔不长,可能是作者一稿两投又没有雨杂志社沟通好的情况下发生的。笔者遇到情节更为恶劣是将已发表十几年的成果论文再稍微改动一下投稿想再次发表,学术不端检测可想而知基本为一片红。

2 基于投稿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

由于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作者急功近利及部分学术期刊的商业化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学术不端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影响极其恶劣。面对严峻的学术不端形势,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逐步认识到其问题的严重性,制定了一些规范和措施[3-5]。但是,学术不端行为并没有就此绝迹,仅从投稿论文的角度,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还是频繁发生。因此目前所有的期刊编辑部都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发布机构协议使用检测系统,以提高检测效率及准确度,防范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投稿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2.1 编辑要当好“守门员”和“引导者”

由图2可以看见,文章投到编辑部,第一时间处理稿件的是编辑,首先要过编辑的初审关,对没有新意的文章直接筛选掉,其他的进行学术不端系统检测。对重复率高的稿件、有署名问题及一稿多投行为坚决说NO。特别是针对中轻度重复率的稿件要谨慎处理,重复率低不代表就不存在剽窃抄袭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单一的检测系统存在漏洞,因时间差最新发表文章还没有上传到数据库,或者作者对稿件进行了有意的“粉饰”,以及网络时代造假手段的多样化。因此,编辑要练就火眼金睛,综合利用多种手段,看穿“易容术”,巧辩蛛丝马迹。

科技期刊编辑还要当好宣传员和“引导者”,引导论文作者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要心存侥幸心理,正视学术不端的危害性和可能付出的代价。同时,鼓励编辑在相关单位多做讲座,或利用网站、微信等,将学术写作、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纳入大教育体系,提升学者自身防范学术不端意识,要“适度引用”,不抄袭、负责任地署名、不一稿多投、不重复发表,甄别虚假征稿,以防“被买被卖”。

2.2 针对论文投稿制定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1)根据自身期刊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与作者签订出版协议。学术期刊出版协议可以约定期刊与作者学术论文出版中的基本权利义务、防范学术不端调查取证的法律风险[8],也可防范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

2)近年来,多学科、多机构、大样本合作研究越来越多,然而仅从作者署名尚无法判断每位作者对研究、资料收集分析和论文写作做了哪些贡献。为此有必要要求每位作者说明其具体贡献,并要求署名作者亲笔签名,承诺对稿件的诚信负责[7]。要求作者在投稿时填写“作者资格和责任声明表”、变更作者声明等。明确通信作者职责、合作作者需注明贡献率等。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要求合作者需注明贡献声明,附于文后,如:

图2 论文学术不端防范主要流程图

3)学术期刊在自家网站设立学者、读者发现学术不端反馈窗口,及时发现刊后问题。

2.3 利用好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及其他互联网资源联合检测手段

学术不端的各种行为中,文字复制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10年前没有检测系统的时候,查文章的剽窃抄袭等行为,需要提取关键词、图名表名等,在互联网上用搜索引擎搜索比对等,查一篇文章有时需要一两天时间。在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后,查重可以用“神速”来形容。目前提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主要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PaperPass、百度学术等。编辑部使用较多的是与本编辑部有合作协议的检测系统,如我们编辑部使用的是中国知网AMLC5.0。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最多,覆盖的学科门类齐全,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文字重复率的检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检测便捷高速,而且还有稿件追踪功能。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虽然目前系统还存在一些检测结果比较模糊、不够细,不能识别图片、公式及不能完整识别表格的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多系统、多手段联合比对等。期盼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研发机构能尽快攻坚克难,完善系统功能,实现识别图、表及跨语言匹配等功能。

另外,由于一些期刊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使用独家授权收录,致使单个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不全,可能检测数据存疑。因此对有疑问的文章应使用多系统联用的方式。

2.4 构建作者-审者-编者联防联查的论文数据共享平台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部门联手构建作者-审者-编者联防联查的论文大数据共享平台,论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惩治学术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可能。

对于学术不端,笔者认为,应该坚持自律与他律结合、预防与惩戒结合,以及观念、规范与技术结合的原则,学术不端形式多样复杂,防范任重而道远。

[1] 杨向卫.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防范机制[J].法学教育研究,2015(1):350.

[2] 翁鹭滨.学术期刊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责任和作为——黄禹锡造假事件的反思[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73-7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DB/OL].[2016-07-19] 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7/ t20160719_272241.html.

[4] 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DB/OL].http: //check.cnki.net /Article /rule /2012 /12 /542.Html.

[5] 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5]98)[A/OL].[2015-12-03].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 488/16822605.html.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EB/OL].(2010-02-26)[2014-09-01]. http://www.gov.cn/flfg/2010-02/26/content_1544458.htm.

[7] 高雪山,钟紫红.科技期刊论文不当署名现象及规避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6):539-543.

[8] 董兴佩.学术期刊出版协议学术不端追责功能探析[J].编辑之友,2017(3):29-31.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Academic Paper Misconduct

WANG Lu

()

From an editor's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analyses papers submitted to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defines the academic paper’s main misconducts, such as plagiarism; illegitimate signature; trading papers; multiple contributions of one manuscript and repeated publica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cademic misconduct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strengthening editor'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enhancing authors’ awareness to avoid academic misconduct; making full use of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detection system and joint detection methods from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laying down feasible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ibution papers, and building a large author-examiner-editor data sharing platform to detect any academic misconduct.

academic misconduct; analysis and definition; preventive measures

10.13899/j.cnki.szptxb.2017.06.001

G232

A

1672-0318(2017)06-0003-05

2017-10-06

王璐(1963-),女,安徽人,博士,编审,主要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学。

①赵大良.论文写作中学术不端的界定.http://zhaodal.blog.163.com,2012.

猜你喜欢

一稿多投不端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老年医学研究》编辑部对一稿多投问题的声明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声 明
声 明
声 明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