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骨型对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影响的研究
2017-11-29王文婷张翔曹军
王文婷 张翔 曹军
垂直骨型对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影响的研究
王文婷 张翔 曹军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的差异。方法选取未经正畸治疗的180 例成人Ⅱ1类错患者分为高角(SN-MP角gt;40°)、均角(29°≤SN-MP角≤40°)、低角(SN-MP角lt;29°) 3 组。每组各有男、女30 人。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分别测量上唇、下唇、颏部软组织结构的厚度与长度,并分析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个体间的差异。结果男、女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上唇长度、下唇长度都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Plt;0.05);男性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下唇基部厚度也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Plt;0.05),而女性低角角型Ⅱ1类错患者下唇基部厚度较均角和高角患者明显减低(Plt;0.05)。女性高角组患者的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明显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Plt;0.05),而男性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患者颏部软组织结构则未见明显的差异(Pgt;0.05)。结论垂直向骨型因素对Ⅱ1类患者面下1/3软组织以厚度和长度为代表的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II类1分类错牙 合; 软组织形态; 垂直骨面型
安氏Ⅱ1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一般表现为磨牙为远中关系,前牙区深覆、深覆盖,上前牙唇倾。邹冰爽等[1]研究显示国内成人安氏Ⅱ1类错患者中,52%的患者为Ⅱ类骨面型,垂直向异常者占50%~60%。以上、下唇及颏部软组织的厚度、长度为代表的面下1/3软组织结构是决定面下1/3面貌形态的重要因素。基于正畸诊断设计及预后分析的需要,国内外学者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存在不一致[2-5]。本文旨在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进一步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类错成人患者面下1/3软组织厚度、长度的差异,以期为正畸临床诊断和预测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11~2015 年到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按照以下纳入标准[5],随机选取符合以下病例纳入条件的Ⅱ1类成人患者180 名(男、女各90 名)。纳入标准:①汉族、年龄在18~29 岁之间,身体健康、发育正常、颌面无疾患、无鼻畸形、未接受过面部美容手术;②未做过正畸矫治、除第三磨牙缺失外无其他性缺牙;③模型分析显示双侧磨牙远中关系,上、下颌拥挤度均小于4 mm;④头颅侧位片分析显示, U1-SNgt;95°、ANBgt;5°。
依据SN-MP角,将研究病例分为高角(SN-MP角gt; 40°)、均角(29°≤SN-MP 角≤40°)、低角(SN-MP 角lt;29°)3 个不同垂直骨型组,每组男、女各30 人。
1.2 研究方法
提取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影像科拍摄的患者治疗前的数字化X线头颅侧位片,将数据以JPEG格式导入计算机。由同一人在一段连续时间内用《电子测量尺》[6]软件对这些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测量项目为代表上、下唇及颏部的软组织结构厚度和长度指标(图 1)。1月后随机抽取20张进行再次测量,2 次测量结果经配对t检验显示无显著差异(Pgt;0.05)。
图 1 面下1/3软组织长度、厚度测量项目确定方法
Fig 1 Landmarks and definitions of the measurements for soft tissue length and thickness analysis in the lower 1/3 face
软组织结构厚度和长度测量项目[5,7]:①上唇基部厚度:上齿槽座点(A)下3 mm点到鼻下点(Sn)的距离;②上唇厚度:上中切牙牙冠最凸点(U1)到上唇凸点(Ls)的距离;③下唇厚度:下中切牙牙冠最凸点(L1)到下唇凸点(Li)的距离;④下唇基部厚度:下齿槽座点(B)到颏唇沟点(B')的距离;⑤颏前点处软组织厚度(Pog-Pog'):骨性颏部最前点(Pog)到颏部软组织最前点(Pog')的距离;⑥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Gn-Gn'):骨性颏顶点(Gn)到颏部软组织颏顶点(Gn')的距离;⑦颏下点处软组织厚度(Me-Me'):骨性颏部最下点(Me)到颏部软组织最下点(Me')的距离;⑧上唇长度:鼻下点(Sn)、上口点(Stms)到FH平面投影间的距离;⑨下唇长度:下口点(Stmi)、颏唇沟点(B')到FH平面投影间的距离。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组内男、女Ⅱ1类错成人患者面下1/3软组织厚度、长度的差异性,以及各组间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类错成人患者面下1/3软组织厚度、长度的差异性,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差异
由表 1所示结果可见,在高角、均角和低角Ⅱ1类错患者中,面下1/3的软组织结构都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从上唇结构来看,上唇厚度、上唇基部厚度在高、均、低角患者中,男性均高于女性(Plt;0.05);上唇长度在均、低角患者中,男性也高于女性(Plt;0.05),这种差异在高角患者中则表现不明显(Pgt;0.05)。从下唇结构来看,下唇厚度在高、均、低角患者中,男性均高于女性(Plt;0.05),下唇基部厚度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Pgt;0.05);下唇长度仅在低角患者中表现出男性也高于女性的特点(Plt;0.05)。而颏部软组织厚度方面,高角、均角和低角的患者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Pgt;0.05)。
2.2 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差异
2.2.1 男性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差异 由表 2中所示结果可以看出,男性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的差异在上唇、下唇都有一定的表现,而颏部软组织结构则未见明显的差异。从上唇结构方面来看,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唇长度方面,高角患者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Plt;0.05);上唇厚度、上唇基部厚度未见明显的差异(Pgt;0.05)。从下唇结构来看,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唇基部厚度、下唇长度存在明显的差异,高角患者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Plt;0.05)。
2.2.2 女性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差异 由表 2中所示结果可以看出,在女性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的差异在上唇、下唇及颏部都有一定的表现。从上唇结构方面来看,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差异表现在上唇长度方面(Plt;0.05),高角组患者的上唇长度明显高于低角组组和均角组患者(Plt;0.05);上唇厚度、上唇基部厚度则无明显的差异(Pgt;0.05)。从下唇结构来看,下唇基部厚度低角组患者明显低于高角组和均角组患者(Plt;0.05);下唇长度高角组患者明显高于低角组组和均角组患者(Plt;0.05)。从颏部软组织结构来看,高角组患者的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明显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Plt;0.05),而颏前点软组织厚度、颏下点处软组织厚度未见明显的组间差异(Pgt;0.05)。
表 1 Ⅱ1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性别差异比较分析结果
Tab 1 Comparison of the soft tissue structure values in the lower anterior face between genders in Class II Division 1 patients (±s, n=30, mm)
注: ①各组内男性与女性比较,Plt;0.05
表 2 男性和女性不同垂直骨性Ⅱ1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
Tab 2 Comparison of the soft tissue structure values in the lower anterior face in Class II Division1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among different vertical skeletal patterns(±s, n=30, mm)
注: ①Plt;0.05, 3 组间有差异, 且差异产生在*组
3 讨 论
3.1 关于研究样本的选择
一些研究显示面部软组织厚度与性别、年龄、矢状向骨型、垂直向骨型、种族、体重指数等有关[2-5,8-12]。因此,同为Ⅱ1类错患者,因为其垂直向骨型的不同,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可能会存在差异,本研究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3.2 性别对面部软组织结构的影响
研究中我们首先分析了性别因素的影响,以便决定下一步进行垂直向骨型对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影响的研究确定合理的方案。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因素对不同垂直骨型的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上唇和下唇结构的差异性,而颏部结构则未见明显的性别差异。总的来说,上、下唇从厚度、长度结构来看,存在男性大于女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上唇结构中得到完全体现,不同垂直骨型的Ⅱ1类错患者上唇厚度、上唇基部厚度、上唇长度均存在男性大于女性的特点。而在下唇结构,下唇厚度体现出这种性别差异,下唇基部厚度则没有表现出这种差异,下唇长度仅在低角患者中表现出男性也高于女性的特点。这与其它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2-5,8-12]。Lee[5]对韩国成人Ⅱ1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软组织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多数软组织测量指标男性均大于女性。特别是上唇厚度和上唇基部厚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男性明显大于女性。故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忽略性别对软组织的影响,应将男女分开进一步进行研究。
3.3 关于垂直向骨型对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是存在差异的,主要表现为男、女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上唇长度、下唇长度都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男性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下唇基部厚度也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而女性低角角型Ⅱ1类错患者下唇基部厚度较均角和高角患者明显减低。女性高角组患者的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明显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而男性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患者颏部软组织结构则未见明显的差异。
高角型患者上、下唇长度、下唇基部厚度大于低角组和均角组,可能与高角患者下颌平面向下向后旋转,口唇常有闭合不全、肌肉松弛有关[13]。这与赵艳红等[4]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他们的研究显示,低角组软组织唇形特征为:上下唇突前伸,呈蜷缩状,颏唇沟深,形成上下唇基部凹陷,弧形深度较大的唇型,高角组唇型为:上下唇为拉伸状,下唇张力较大,颏唇沟较平坦,形成上下唇基部相对前伸,唇弧形较小,唇缘较直的唇形。而Celikoglu[2]通过CBCT测量了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I类患者面下1/3区域的软组织厚度,发现在男性患者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却没明显的差异,在女性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I类患者中上唇厚度、下唇厚度和颏顶点软组织厚度,高角组均较低角组小,这与本研究结果有一定的不一致性。Lee[5]对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类错患者软组织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高角组下唇基部厚度明显大于低角组,低角组下唇长度较均角组和高角组较小,其余指标未见差异,这也与本研究有一定的不一致性。上述研究中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是否是由于种族的差异造成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往往有较为典型的开张型面型特征,即开唇露齿,对于这一面下1/3软组织形态特点很多研究认为是上、下唇长度不足引起的[13]。而本研究显示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上唇长度、下唇长度都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是明显增高的,这说明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开唇露齿的症状可能是其垂直向的骨型因素造成的,而非软组织的结构因素原因所致。这也说明对于这类患者的矫治,如果不能改善其垂直骨面型,矫治后开唇露齿的症状很可能得不到改善。而对于成人患者的正畸治疗,往往很难改变患者的垂直向骨面型,因此正畸医生在对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的诊断分析中要明确这一可能存在的预后情况。
4 结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是存在差异的,主要表现为男、女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的上下唇长度均大于均角型和低角型患者。男性高角组下唇基部厚度大于均角组,女性低角组下唇基部厚度低于高角组和均角组。而女性患者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也受垂直骨型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高角组患者相对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颏顶点处软组织较薄。这一结果提示,对于Ⅱ1类错患者的诊断分析必须要考虑其垂直向骨型因素。
[1] 邹冰爽,曾祥龙,曾应魁. 安氏II类错颅面类型的研究[J].口腔正畸学,1998,5(2):61-64.
[2] Celikoglu M,Buyuk SK,Ekizer A,et al.Assessment of the soft tissue thickness at the lower anterior fac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keletal vertical patterns using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Angle Orthod,2015,85(2):211-217.
[3] Macari AT, Hanna AE .Comparisons ofsoft tissue chin thicknes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various mandibular divergence patterns[J].Angle Orthod, 2014,84(4):708-714.
[4] 赵艳红,王春玲,刘东旭,等.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类错的软组织侧貌特征[J] . 上海口腔医学,2006,15(5): 469-472.
[5] Lee YJ,Park JT,Cha JY.Perioral soft tissue evaluation of skelatal Class II Division 1: A lateral cephalometric stud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5,148(3):405-413.
[6] 曹军,王健琪,王海滨. 电子测量尺[P]. 第四军医大学正畸学,电子学教研室联合制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12.
[7] 林久祥. 口腔正畸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42-143.
[8] Hwang HS,Park MK,Lee WJ, et al.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 database for craniofacial reconstruction in Korean adults[J]. J Forensic Sci,2012,57(6):1442-1447.
[9] Jeelani W,Fida Mand, Shaikh A.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 among three skeletal classes in adult pakistani subjects[J]. J Forensic Sci,2015,60(6):1420-1425.
[10]Kamak H, Celikoglu M. 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 among skeletal malocclusion: Is three a difference[J]. Korean J Orthod,2012, 42(1):23-31.
[11]Dong Y, Huang L,Feng Z,et al.Influence of sex and body mass index on facial soft tissuethickness measurements of the northern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J]. Forensic Sci Int, 2012, 222(1-3):396.e 1-7.
[12]孙惠,冯雪,林珠.西安地区陕西籍正常成人软组织X线头影测量研究[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4):537-539.
[13]邹冰爽,曾祥龙,傅民魁.高角和低角病例的诊断、临床特征及正畸治疗特点[J]. 口腔正畸学, 1999,6(1): 39-42.
(收稿: 2016-08-04 修回: 2016-11-08)
StudyofthesofttissuestructuresintheloweranteriorfaceinClassIIDivision1patientswithdifferentverticalskeletalpatterns
WANGWenting,ZHANGXiang,CAOJun.
710032Xi'an,StateKeyLaboratoryofMilitaryStomatologyamp;NationalClinicalResearchCenterforOralDiseasesamp;ShaanxiClinicalResearchCenterforOralDiseases,DepartmentOrthodontics,SchoolofStomatology,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tructures of soft tissue in the lower anterior face of skeletal Class II Division 1 subjects with various vertical patterns.Methods180 untreated adults with skeletal Class II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based on SN-MP angle: low angle group(SN-MPlt;29°), normal angle group(29°≤SN-MP≤40°) and high angle group(SN-MPgt;40°)(n=60, 30 men and 30 women).The soft tissues in the lower anterior face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by SPSS 13.0 software.ResultsFor upper lip length and lower lip length in men and women, high angle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values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Plt;0.05). For basic lower lip thickness, high angle men group had greater values than the other men groups(Plt;0.05),and low angle women group showed smaller values than the other women groups(Plt;0.05). For the soft tissue thickness of chin, high angle women group showed smaller values than the other women groups(Plt;0.05),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mong the 3 men groups(Pgt;0.05).ConclusionVertical growth pattern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 facial soft tissue structures in lower anterior face in skeletal Class II Division 1 subjects.
SkeletalClassIIDivision1malocclusion;Facialsofttissuestructure;Verticalgrowthpatterns
710032 西安,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
曹军 029-84776138 E-mail:wykun@fmmu.edu.cn
R783.5
A
10.3969/j.issn.1001-3733.2017.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