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17-11-29王振辉西安翻译学院工程技术学院西安710105

微型电脑应用 2017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软件

王振辉(西安翻译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 西安 710105)

民办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王振辉
(西安翻译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 西安 710105)

结合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背景,通过分析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贯彻学校“一主体,双引擎”转型发展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优化“专业+外语+创新创业技能”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主线、两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软件课程体系和“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软件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应用“项目引领、兴趣激发、竞赛驱动”教学模式,“项目载体,能力递近”的4层次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民办本科院校; 软件工程; 应用型; 培养模式

0 引言

民办本科院校多年承袭普通本科的培养模式,不适应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重知识的讲授,轻技术训练,学生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训练条件;教师的管理体制成了刚性的制约,重视课时量的计酬,完全忽视对学生的指导与辅导,而学校缺少辅导课时的计算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没有重视学生的讨论作用,没有培养学生参加辅导工作;没有企业文化的熏陶。这些种种原因,制约着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和效果。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在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依赖于两个条件: 一是企业进行软件生产流程再造,如软件服务外包大量工作可通过分工细化和生产标准化为软件毕业生提供适用岗位; 二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企业的岗位要求订单式培养实用人才。虽然目前企业和学校对此都已有认识,但要达到完美的结合尚需时日。因此,现阶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3方面的矛盾: 一是企业分工不细,对学生提出了必须是通才精英的过高要求,学生很难适应; 二是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 三是学校教师知软件而不知软件生产,学生所学知识缺少实用性和针对性。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对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式进行改革。

2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直接针对软件企业的需求,按照工程化的培养理念,注重实践教育和技能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专门人才。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我院从更新转型发展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理实合一”的课程体系和分阶段、多环节的软件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引领、兴趣激发、竞赛驱动”教学模式,使学生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更好地适应了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2.1 “一主体、双引擎”转型发展理念

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转型发展的积极性,我院适时提出了“一主体、双引擎”转型发展方案。“一主体”(三位一体:院系(部),教师、学生),“引擎一”: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引擎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方案培育各个主体的发展动力,发挥各个主体主观能动性,推动院系、教师、学生转型发展。方案中明确院系(部)、教师、学生3个主体的学年考核指标和奖惩标准,每学年末,各主体对照考核指标进行自评和打分,校内外专家根据支撑材料核定分数和各主体等级。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及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都有了大幅提高。

2.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转型背景下,我院培养全面发展,具备相应岗位任职资格,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总体目标和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我院对原有的非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优化为“专业+外语+创新创业技能”,进一步理清以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人才培养主线。根据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软件工程专业根据与产业对接与岗位对接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确定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专业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与产业对接+外语工具外语专业外语依据行业和岗位需求调整比例+创新创业技能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创新创业技能与岗位对接

图1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

2.3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完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在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把评估的核心内涵高度概括为“四三二一”,即“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其中“两个突出”为“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高校必须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里,落实到每节课的讲授中。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广泛调研论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来。

依托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研究民办高校参与行业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掌握人才需求动向,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使学历教育与新技术和企业岗位技术需求一致,学生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也应遵循软件项目研发的工作过程和岗位的能力标准,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我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在修改中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了较为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1) 坚持课程与岗位对接,构建“一主线、两体系、三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根据行业岗位需求,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归纳为行动领域,最后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形象的说,就是从出口找入口,通过社会人才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倒推课程设置。构建了“一主线、两体系、三平台、多模块”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按照“理论适度、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原则进行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图,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课程体系图

这一课程体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个平台,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第二,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通过“公共英语”、“专业英语”、“工具英语”等课内英语教学和“万人晨读”、“英语口尖队”、“非外语专业英语辩论赛”等课外英语培训,强化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第三,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导师作为专任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从一进大学门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各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5%.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教学实践周”,将每学期的最后两周定为“实践教学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推进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快速过度,按照项目教学要求对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分配进行调整。加强课程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注重课程与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注重专业特色教育,在专业方向课上既要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又要积极克服办学同质化倾向。

(2) 坚持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软件实践教学体系

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我们设计了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软件实践教学体系”。一核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两平台: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层次一:基础实验、认知实习;层次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层次三:创新性实验,学科专业竞赛,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3个层次中,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主线是基础,课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主线是重要的辅助,校外实习实践主线是强化手段,最终要让学生达到软件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三个层次相辅相成,有机构成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4 基于工作过程,围绕“学、用、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提出实质上是高校在同培训机构争夺教育市场。所以,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用实践创专业品牌和专业特色。特别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围绕“学、用、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更适合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理实一体、工学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病,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建立了“项目载体,能力递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四层次软件实训环节。“项目载体,能力递进”4个层次渐进性阶梯式[1]软件实训环节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载体,能力递进”四层次软件实训环节示意图

程序开发阶段:在机房教师指导下,熟悉开发环境,具备简单项目开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编码及程序调试能力;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程序系统阶段:在软件实训室内,由校内双师素质教师模拟公司工作环境,甄选实际系统中的软件子系统,培养学生分析、开发、编码及测试能力;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任务模块分解,采用MVC开发模式开发。中小型项目阶段:在校内双师素质教师和校外兼职实践教师指导下采用框架技术,角色扮演,开发商业产品。中大型项目阶段:在校外合作软件公司,在高级软件工程师指导下,融入企业团队,开发真实项目。“项目载体,能力递进”的4个层次软件实训环节,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经过实践表明,这4个层次的实践能力递进培养,非常适合生源基础较为薄弱、自控力较差,但学生学习期望值又较高的民办本科学生[2]。

2.5 “项目引领、兴趣激发、竞赛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对专业认知度不高,同质化严重的状况,采用项目引导,兴趣激发、竞赛激励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专业兴趣,通过专业竞赛进一步培养学生参与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得到磨练和提高。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结论性知识的教学形式,针对IT项目特点,借鉴CDIO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3],按照IT项目特点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IT人才素质的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程中,采用项目驱动、兴趣激发、竞赛激励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先理论教学,后实验、实践,学生往往兴趣不高,接受、理解程度差,知识不能融合贯通,造成学生不能活学活用。采用项目引领的教学过程彻底改变以往按照按章讲授知识点的做法,而是按照项目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具有实训形式的实用讲义,项目案例按阶段对应不同的任务,任务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实践始终有效结合,学生边学边做,学做合一。

软件类课程具有概念抽象、枯燥,语言规则繁多的特点。再加上民办高校学生往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较差,自控能力不强,在面对学习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不足。因此造成了学生普遍学风较差,存在厌学情绪。通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调节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建立起专业自信心就成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学校鼓励“以赛促教、赛教结合”,提供经费搭建校内外学科竞赛平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大赛实战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发挥才智,提高能力,创新创业。教师也可以通过大赛指导,提高业务水平,发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4]。近年来,我校积极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素养大赛和“互联网+”软件设计大赛,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和奖励。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在软件公司的实习实训,建成并实施一个“以学为主、以赛促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中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微博等在线平台发布实习日志和实习小结,实时记录实习的情况,还能与同学分享实习过程的点点滴滴,增进交流。通过团队及个人作品竞赛对学生的实习成果展示进行评比, 评出“专业实习先进个人”,对制作的作品采取同学、教师、企业三方打分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技术奖”、“最佳视觉效果奖”、“优秀团队奖”等,并配合相应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软件创作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增进了解、互相学习的目的。

3 总结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根据本科教育教学特点,结合“双一流”建设,培育专业特色,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改进、经验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全体教师学生适应高等教育变革要求,首先做到“观念转型”,其次通过优化我校非英语专业“专业+外语+创新与创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实合一,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大校内外实训和实验室建设,基于工作过程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仿真工作环境,极大地激发学生了的专业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学生职业精神和关键业务能力培养初见成效,有效保证了经济社会对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

[1] 杨爱民,邓芳,高飞.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6(3):64-67.

[2] 王敏,黄薇,龚鸣敏,邓谦.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5(23):34-37.

[3] 徐玲,文俊浩,熊庆宇.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18-121.

[4] 孙凌宇,冷明,郭晨,等. 基于CDIO的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1):239-245.

ReformandInnovationofSoftwareEngineeringProfessionalsTalentsTrainModeinNon-governmental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

Wang Zhenhui
(School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Xi'an Fanyi University, Xi'an 710105)

Combined with the transition background of non-government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n our school. We implemented school’s "a body, twin-engine" concept of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took talents of application as the main line, optimized "professional plus foreign language plu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training mode, built "a main line, two systems, three-platform, multi module" of software course system and "one core, two platforms, three levels, the whole process" of softwar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se measure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y. We also applied "project lead, stimulate interest, competition-driven" teaching mode and "project carrier, ability improve" the four-level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s.

Non-government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oftwar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ype; Train mode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项目(15GJ061),西安翻译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Z1209)

王振辉(1974-),男,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

1007-757X(2017)11-0036-03

G715.8

A

2016.11.28)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软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禅宗软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对对碰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谈软件的破解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