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好药”、贵药与新药
2017-11-29孙清廉
文/孙清廉
也说“好药”、贵药与新药
文/孙清廉
不少人患病之后都喜欢用“好药”、贵药与新药,在临床中也常听许多患者要求医生开点“好药”、贵药,那么这种请求是对还是不对呢?
这种认识完全是出于对药物的错误认识,是用药中的最大误区,所以,医生也往往不支持这种不合理的要求。
药物本是治疗疾病的武器,各有各的用途,并无好坏、高低贵贱之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的无知和偏见,往往把药物分为两大等级:一种是一般的药,多指老药、便宜的药,这些药常被视为“下品”、普通药和次药,经常遭受冷遇;二是“好药”,多指贵药、新药,或指名药、进口药、滋补类药,多被视为上品,处处受欢迎。
其实,药品不能以价格高低或新旧定好坏优劣。只要是患者需要、疗效可靠,能治好病,副作用小,而药价又相对低廉者,就是最好的药。因为药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原料的成本和制造工艺是否复杂,而与疗效无关。药物原料充足、便宜、制造工艺简单,药价就低廉,反之就昂贵。新研制的药往往要贵一些,这是因为在研制过程中,常常投入了大量资金,投产后往往想尽快收回投资的成本,所以价格就比较贵。另外也要看到,新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新药的药效尚未经过临床实践验证,药效并不肯定。二是副作用等也往往不明确,还有待在实践中发现与总结。如历史上全世界的十大药害都是新药惹的祸。所以,多数新药并不能认为都是优质药。相反,那些应用多年的老药、旧药却是久经考验、疗效可靠的“好药”。如阿司匹林在西药中可谓是资格最老的药品之一,临床应用近百年,疗效肯定,而近年来又发现其具有抗凝的新作用,可以是说“老将又立新功”。所以说,对于新药应一分为二,新药并不一定都比老药、旧药好。近年来研制的很多抗癌新药,疗效并不理想,但由于现在仍没有疗效可靠的抗癌老药,才让那些并不理想的新药纷纷问世。
当前,一些人迷信名药、贵药、补药的现象相当严重,引发了许多药害。比如体质虚弱的人,迷信人参、鹿茸、蜂王浆、维生素等,有了炎症、发烧或头痛的人,迷信抗生素、中药安宫牛黄丸等。但这些名药、贵药、补药并不能凡病都治,它与普通药一样,只对某些病有效。用之对症,才会发挥它应有的功效;用不对症,往往会“杀人”。人参、鹿茸等是人人皆知的滋补良药,若机体虚衰,有的放矢,补益对症,从而身体康复,是实至名归。但不需要者用之,不该补的盲目进补,就可能导致“火上浇油”,引发严重危害。如儿童误补参茸,就可能导致性早熟;而阴虚阳亢的中老年人用之,就可能引发头痛、鼻衄、血压上升,甚至引发脑中风等严重意外。即使是维生素补之不当,也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危害身体健康。
应当承认,我国的制药工业水平比先进国家可能还差一些,有不少药品尚需进口,但这并不等于凡是进口药都比国产的好。有些人想方设法,甚至不惜重金买进口药,实在没有必要。实践证明,必须进口的药品种并不多。另外,还有不少进口药也是刚研制成功的新药,药效并不肯定,有的药副作用还甚大。所以,买进口药一定要慎重,要请教药师,详细了解药价,明了该药研制的过程,疗效是否肯定,副作用是否明确等等,认真进行对比,再做出判断。
综上所述,患病后用药首先应选老药,因为老药临床日久,疗效肯定可靠,毒副作用明确,价格相对低廉。只有在老药疗效不理想时才宜考虑使用新药、进口药。对于滋补药,则应掌握“无虚不补,补要对症,重视地域时令”等原则。此外,用药还要注意“控制剂量,注意疗程,不可随意停药、换药”,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减少与避免产生毒副作用,还会节省用药资金。
对于一种药物,患者用药前一定要与人的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等做综合科学分析。特别是对于新药要有正确的认识,既应大胆试用,又要小心谨慎,切忌滥用、乱用。滥用固然不对,但谨小慎微也不好。应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基础上,严密观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于滋补药,也不能盲目崇拜,不能犯“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的错误。总之,任何事务都要一分为二,患病也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还应在养生保健(锻炼身体、保持平和乐观的良好心态、重视调整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与大自然保持平衡、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