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新芽 梨园飘香
——邯郸市东风剧团传承发展纪实
2017-11-29刘秀峰康晓山摄影解彦军
文 / 刘秀峰 康晓山 摄影 / 李 勇 丁 悦 解彦军
老树新芽 梨园飘香
——邯郸市东风剧团传承发展纪实
文 / 刘秀峰 康晓山 摄影 / 李 勇 丁 悦 解彦军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邯郸市东风剧团先后7次赴中南海、7次赴北戴河为中央领导演出,曾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和50周年庆典演出。
由豫剧大师桑振君创立的豫剧桑派艺术,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国策背景下,作为桑派艺术的传承保护单位,东风剧团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可谓“中国戏剧赶上中国的好时代,桑派搭上戏剧的快速车。”
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2017年8月15日晚,邯郸临漳艺术文化中心千人演出厅座无虚席。豫剧桑派《对绣鞋》《投衙》《桃花庵》《打金枝》等精彩唱段,赢来了阵阵掌声。以中老年戏迷朋友为主的观众,以及来自国家和省市县各级专家全神贯注地欣赏着一批年轻演员三个月来的学习成果。
这是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豫剧桑派表演人才”结业演出现场。2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梨园新兵正在接受观众的检阅。
据介绍,该培训项目自5月启动后,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近百名中青年艺术家报名参加,他们中有各地方剧团的“台柱”,有戏曲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经过严格筛选,最终25名学员幸运入选。
三个月来,25名学员在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东风剧团团长苗文华以及多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导演和国家级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国家艺术基金各项要求超额完成了300个课时教学任务,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豫剧桑派《对绣鞋》《投衙》两个经典折子戏和豫剧桑派代表剧目《桃花庵》《打金枝》中的精彩唱段。
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豫剧桑派表演人才培育”汇报演出
据悉,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于2013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除了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更是对实施单位创作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在国家层面上的肯定和认可,是一项难得的国家级荣誉。
“豫剧桑派表演人才培养”座谈会同期举行,著名作曲家朱超伦、著名表演艺术家胡小凤,原河北省演出公司经理丁怀力、剧作家徐扶民等参加了座谈会,对汇报演出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中肯的建议。
“除了系统学习了戏曲的基本知识、戏曲现状及戏曲市场分析,还学到了戏曲表演程式的运用和戏曲演员应该具备的对剧情及人物分析能力。”这是学员们普遍的收获。
学员朱正志说:“苗团长教我们唱腔,怎么偷气,换气,怎么注意口型,面部表情。老师们经常跪在地上亲身表演教学,一个一个去指导,非常辛苦。本次学习,不仅学到了唱腔,还学到了人生经验。”学员代表张乾感叹道,从艺十多年没学到的东西,在苗团长身上学到了,来之前感觉自己学不会的,通过苗老师的指导,最后都学会了。
原河北省演出公司经理丁怀力称,本次培训对学员来说是“难得、幸福、难忘”,从唱腔、身段、形象上都进行了改变,与观众的交流、对戏剧人物的理解都进步很大。学员们不仅学到了桑派的唱腔,还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本次培训中,学员们的进步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台前幕后,所有学员和老师都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正是这种忘我的专注和严格的训练,成就了台上的剧目,成就了今天的桑派艺术。
著名作曲家朱超伦虽已83岁高龄,但仍坚持从河南赶来。他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952年开始从艺,对豫剧非常热爱;对东风剧团的情怀,河南不应忘记一个在外省对豫剧发展作出贡献的团体;对桑振君老师的情怀,1953年他就在许昌的席棚里看桑老师的表演;艺术基金不容易申报,但在苗文华的努力下却申报成功,不容易,不简单。
“中国戏剧赶上中国的好时代,桑派搭上戏剧的快速车。学员们摊上一帮好老师。”原邯郸电视台副台长王志生现场作联:“自许昌至郑州万顷桑田梨园秀,由邯郸到全国一畦苗圃百花香。”
“见证她们的成长,见证她们的进步,见证她们学习成果。”河北邯郸东风剧团团长、豫剧桑派掌门人苗文华说,在这三个月中,我们亲眼目睹了所有任课老师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口传心授,倾其所有向学员们传授知识;我们亲眼目睹了学员们刻苦学习、认真练功、互帮互学,迅速提升自己综合艺术素质的奇迹,让我们从他们的成长进步中看到了戏曲的希望。
享誉全国的地方剧团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东风剧团先后7次赴中南海、7次赴北戴河为中央领导演出,多次晋京展演,新中国成立10周年和50周年两次具有纪念意义的庆典演出均有东风剧团的剧目。
该团的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邯郸专区戏曲学校豫剧班。自豫剧班开始,豫剧大师陈素真、桑振君、宋淑云等都先后在此指导教学,传授豫剧表演艺术。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以及袁世海、杜近芳等也都到豫剧班里做过艺术指导,尚小云先生还亲自为剧团排演了《昭君出塞》,加工了《擂鼓战金山》。
1977年,桑振君(后排中)在北京部队排戏期间,与学员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多求师教、诸家训导的作风,让剧团不仅艺术水平快速提高,而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1959年毛泽东观看了剧团演出的《穆桂英挂帅》后,亲自安排剧团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演出活动。郭沫若先生1959年亲笔题名“东风剧团”,1960年、1962年先后为剧团修改了《武则天》《虎符》,并在表演、导演、舞美等方面予以具体指导。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皆对邯郸市东风剧团给予过关心培育。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团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并重,不仅成功打造了郭沫若亲自审定的《虎符》、红色经典剧目《江姐》等艺术精品,还成功排演了《打金枝》《白莲花》《投衙》《对绣鞋》《秦雪梅》《大祭桩》《五女拜寿》《邯郸成语典故》等传统剧目,保持了东风剧团长盛不衰的艺术活力,创造了东风剧团蓬勃发展的辉煌前景。
红梅傲雪迎春怒放,群芳争艳劲舞东风。东风剧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进入新世纪,这支队伍涌现出了一批戏曲界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和著名演员,多次在全国、省级专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当前,东风剧团以弘扬桑派艺术为己任,排演了一批桑派艺术精品剧目。其中,《桃花庵》《打金枝》《投衙》《对绣鞋》等优秀剧目在全国各地上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中,苗文华又将绝迹40多年的桑派经典剧目《白莲花》《观文》,通过电视传媒推广到全国观众,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桑派艺术缘起与传承
1954年1月,桑振君赴朝鲜慰问演出归来,在开封留影。
桑振君在《打金枝》中饰国母剧照
1956年12月,在河南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上,桑振君演出《白莲花》(饰白莲仙子),获表演一等奖。
桑派艺术,是豫剧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种独特的风格被人们总结为——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百句不竭。桑派的偷、闪、滑、抢、衬、离调等声腔技巧堪称一绝。桑派艺术与常、陈、崔、马、阎等豫剧流派一起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齐名于观众心中,成为后继者效法的典范,其艺术价值亦引起了不少学者关注。
豫剧桑派的流行区域主要在豫东南沙河流域一带,除河南省外,还有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
豫剧桑派艺术创始人桑振君,1929年出生在开封县仇楼乡东马庄一个贫苦的坠子艺人家庭。6岁随母学唱坠子,9岁进杞县戏班,宗“祥符调”。她14岁初当主演后,在演出《打金枝》《玉堂春》《对绣鞋》《桃花庵》《洛阳桥》这些剧目时,就不自觉地在豫剧唱腔中融入一点河南坠子,观众听了耳目一新。在以后的舞台实践中,她又潜心研究,使坠子与豫剧有机结合。正如《朝阳沟》编剧杨兰春先生在信函中写道:“振君,你早已成为桑派一面旗帜,特别在豫剧声腔中,将河南坠子这门艺术吸收到豫剧之中,豫剧的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河南观众公认你继承又发展,这是你对豫剧事业的一大贡献。”
桑振君认为,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应该熟悉掌握和运用本剧种的各种程式和板式,还应该基本了解本剧种的发展史。如果对本剧种由来和发展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对一个演员在继承、创造、发展方面大有好处,他自己就是这个好处的受益者。桑振君在很好继承的基础上,不满足千篇一律的板式,不甘于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她要使节拍灵活起来,更加符合剧情,符合人物。在她把豫剧的板式和节拍烂熟于心时,就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质的跨越。
2000年,在石家庄河北剧场演出期间,桑振君(右二)、胡芝风(右三)、苗文华(左一)与原河北省剧协副主席刘仲武(右一)合影。
1990年,苗文华(后右)、郭英丽(后左)在邯郸拜桑振君为师。
桑振君在邯郸工作40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演唱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的学生,为邯郸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使桑派艺术这支豫剧中的奇葩在邯郸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形成新的艺术门派。
近年来,作为桑派艺术的传承保护单位,邯郸市东风剧团通过认真研究和探索新的演出市场,学习和借鉴其他经济产业的促销经验,拓宽舞台艺术商品的销售渠道,激活演出市场,从而有效地推动和发展舞台艺术产业。另外,与新型影视艺术联合,拓展广泛的表演空间,把桑派代表剧目《桃花庵》和《打金枝》拍摄成了电影,并通过数字电影平台传播,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017年8月16日,豫剧桑派掌门人苗文华举行了收徒仪式。张佳佳、刘秋霞、刘小景、杨燕飞、李振华、朱晓敏、刘秀明七名梨园新秀喜拜苗文华为师。
再度晋京气象更新
8月31日晚,由邯郸市东风剧团排演的大型豫剧现代戏《桃花山上桃花开》,作为“第四届中国豫剧节”入选剧目,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成功上演,来自首都戏剧界的相关领导、专家、新闻媒体以及首都观众共同观看了本场演出。
《桃花山上桃花开》是根据革命老区邯郸市涉县牧牛池村群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在上级党和政府精准扶贫行动的支持下,重捡老八路精神,在桃花山上修筑山路、脱贫致富的真实事迹而创编的。
据介绍,该剧取材于真实生活。整剧在构思、声腔、表演、舞美、灯光等方面比较完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是“第一书记陈月芳”的唱腔,委婉动听,更加吸引观众。
演出结束后,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东风剧团团长、桑派掌门人苗文华,又加唱了经典桑派名段《对绣鞋》和《投衙》,将演出再一次推向了高潮。
“把生活真实事件经过提升,完美地搬上舞台。整体风格大气,紧密的舞台设计,悦耳的唱腔,把人物唱到了内心。”看完演出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胡艳彬同学这样评价。戏迷张金茂老先生说:“这个戏的剧情和主题传递了正能量,是勇于创新的好文艺作品。”
主演苗文华接受采访时说:“精心打造《桃花山上桃花开》不为别的,只为革命老区人民那勤劳的身影,英雄的精神,还有他们期盼的目光。在排练的过程中,我们被老区人民的精神感染着、激励着,没有一个人讲条件、讲困难、挑角色,在舞台上饰演群众的就有8名国家一级演员。”
牧牛池村的道路修通了,千年不开花的桃花山开花了,到城里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到了村里。《桃花山上桃花开》传达和颂扬了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呼应了时代,说出了百姓心声。此为《桃花山上桃花开》在京演出剧照。
在演出之后,主办方又紧接着举办了“豫剧《桃花山上桃花开》剧目研讨会”。首都文艺界专家赓续华、左奇伟、苏丽萍、刘侗、景俊美,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吕青,河南豫剧院办公室副主任卢梅,河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梁扉,河北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刘浩琳,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贾吉庆,河北省邯郸市文广新局局长王秀峰,东风剧团团长苗文华以及剧目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出席研讨会。
《桃花山上桃花开》在京演出留影
《打金枝》剧照,苗文华饰演金枝。
“艺痴必精”的剧团当家人
2005年,苗文华开始担任邯郸市东风剧团团长。她1965年出生,1979年入西藏艺术学校豫剧班,后转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邯郸豫剧班学艺。主攻青衣、闺门旦。师承豫剧大师桑振君,深得其真传,很好领悟了豫剧桑派艺术字乖韵巧、委婉俏丽、百句不竭的演唱风格。
“提高演出质量,创作艺术精品,培养表演新人,紧跟时代,排练反映当今主流思想的剧目。”这些职责对于任何刚刚上任的新团长都可谓不轻。
而苗文华上任一年,为庆祝建党85周年献礼而排练了剧目《江姐》,在邯郸市第七次党代会期间专场演出受到好评。这一年是2006年。
2007年,豫剧大师桑振君逝世三周年。作为桑振君的关门弟子和“桑派掌门人”,苗文华会同有关人士带豫剧回河南“省亲”,在豫剧故乡郑州、开封、许昌三地举行桑派艺术研讨会和长达15天的桑派经典剧目巡演,让河南本土戏迷们再次欣赏桑派唱腔的魅力。
谈及恩师,她说:“怀念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桑派艺术,把豫剧传唱到更广阔的天地中。那一年带着河北的演员到河南演出,不仅是汇报,更是想搭起一条两省文化交流的桥梁,找到共同发展的契合点,用实际行动完成各位大师的嘱托,共同把豫剧事业继承好、发扬好。”
现为邯郸东风剧团团长的苗文华头衔还有很多: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第六批优秀省管专家等等。
2007年,苗文华在苏州拍摄戏曲电影《桃花庵》(桑派经典代表剧目),饰窦氏。
但她最喜欢被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桑派传承人。苗文华说,自1990年跟随恩师桑振君学艺,自己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四个字——艺痴必精。
“老师为豫剧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她每一个细胞里都饱含着对豫剧事业的热爱。”苗文华说,“老师对豫剧的痴心和恒心时刻鞭策着我。在我印象中,老师在我们排练和演出时从来不笑,对我们的错误毫不留情。正是有了她的严格调教,我们这些学生才有些成绩,才能把桑派艺术传承下来。”
对豫剧的前景,苗文华说:“豫剧和其他戏曲门类一样,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但豫剧不会灭亡。这需要我们这代演员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抓紧时间把各个流派的精华保留、传承下来,丢失一点儿都是历史的罪人。”
“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当代审美意识表现人物,以现代的技术手段张扬美学精神,是发展豫剧桑派艺术乃至发展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她认为,豫剧同时应激流勇进,体现时代性,传统剧目也要注意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表现。要研究当代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她说,在中央电视台录播桑派名剧《白莲花》选段,在音乐配器上成功地加进了一些西洋乐器,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她饰演的白莲仙子从服装、化妆、饰物以及道具等,由质地到形式与传统相比都做了大的调整。录制时,灯光师们还用多彩的光源成功地构筑了多维的舞台空间,使舞台形象更加丰满动人,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绣鞋》剧照,苗文华饰张纯姐。
在30多年的艺术成长过程中,苗文华既继承了桑派神韵,又创新了艺术新境界,形成了表演细腻、嗓音甜润、艺术形象塑造神形兼备、扮相俊美的独特艺术风格。多年来,她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打金枝》中国母和金枝、《虎符》中如姬、《江姐》中江姐、《桃花庵》中窦氏、《对绣鞋》中张纯姐、《秦雪梅》中秦雪梅、《大祭桩》中黄桂英、《白莲花》中白莲仙子等几十个不同类型的艺术形象。还先后拍摄了戏曲电影《桃花庵》《打金枝》及戏曲电视连续剧《还魂案》《虎符》《罗敷女》;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名段欣赏》《中国豫剧》和《跟我学》节目;应邀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演出;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重大演出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对于东风剧团的创新发展,她的思路也十分清晰:要从桑派做起,保持桑派艺术的惟一性、传承性、创新性、品牌性,把剧团推向高速发展的轨道,使之能够紧紧跟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步伐。
编辑/刘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