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2017-11-29王军
王 军
(牙克石市绰河源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87)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王 军
(牙克石市绰河源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87)
目的 比较普罗帕酮与胺碘酮两种药物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使用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使用胺碘酮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AF转复30天内窦性心律维持总有效率为82.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17%(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5%(P<0.05)。结论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都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治疗,但是使用胺碘酮的效果更好,而普罗帕酮使用过程不良反应更少。
普罗帕酮;胺碘酮;进行心肌梗死;心房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头晕、胸痛、新肺栓塞、心律失常等[1]。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还容易并发心房颤动,这使得患者常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2]。心室率不整齐情况,加重心肌梗死病情,增加死亡率,所以有必要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及时抢救。本研究主要对比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57.3±4.2)岁;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4±4.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了解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对照组使用普罗帕酮(上海信宜金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31022214)治疗,将70 mL普罗帕酮注射液加5%葡萄糖稀释,于10 min内缓慢注射,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若患者无不良反应,则给予静脉滴注0.5~1.0 mg/min普罗帕酮稀释液,总剂量不超过210 mg,同时口服普罗帕酮500 mg/d。
观察组使用胺碘酮(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070056)治疗,首剂量使用150 mg加入20 mg葡萄糖进行静脉注射,于10 min缓慢注射,观察患者用药情况,患者无不良反应后,采取静脉滴注0.5~2.0 mg/min,总剂量不超过450 mg,同时口服600 mg/d胺碘酮。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主要以患者AF转复30天内窦性心律维持效果作为评价标准。显效:AF停止;有效:AF阵法但是能够自行终止,血液动力学不发生变化;无效:治疗后AF发作无变化或增加。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
观察组AF转复30天内窦性心律维持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AF转复30天内窦性心律维持效果对比 [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病情一旦发生应第一时间进行治疗[3]。实际的治疗中常用普罗帕酮药物,普罗帕酮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钠离子内流以发挥作用,抑制心房、心室纤维动作电位最大上升速率,同时该药物还能够阻断β肾上腺受体及钙通道。而胺碘酮药物则对心肌细胞膜钾通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延长APD与ERP,能够阻断β肾上腺受体作用及扩张血管平滑肌,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胺碘酮药物治疗的观察组AF转复30天内窦性心律维持总有效率高于使用普罗帕酮治疗的对照组,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效果比普罗帕酮显著,但是不良反应却较高,因此临床中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考虑。
[1]劳国华.静脉应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急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06):422-423+438.
[2]赵 鹏.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01):119-120.
[3]严华芳,黄秀英,蔡金芳.普罗帕酮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AF的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3(06):12-13.
R541.7;R542.22
B
ISSN.2095-6681.2017.26.55.01
本文编辑:张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