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分南北各表一脉
2017-11-28潘前芝
潘前芝
秦岭,把中国分成南方和北方,也将成都和西安远远隔开。在地理意义上,山南为阳,山北为阴。那么在文化方面呢?秦岭南北的这两座大城市,文化脉络有什么不同?
在古蜀道的两端,成都和西安是两个很有意思的城市。它们都以悠长的城市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辨识度极高的美食闻名于世。但一道秦岭,将二者远远隔开,使两个城市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走出了风格迥异的发展轨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性格。
01
城市命运:变与不变
如果把成都和西安放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视野中去考察,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西安的地位与命运随历史的洪流跌宕起伏,而成都却一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怡然自得,几千年似乎都不曾改变过。
西安,作为国都,始于周朝,当时称作“丰镐”,是周文王、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政权,定都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此后虽陆续有朝代改其名为“常安”“大安府”“京兆府”“奉元路”等,但长安之名随着汉唐盛世深入人心。明洪武二年,明朝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名称上的更迭,反映的是西安城市命运的变迁。从西周到唐代,西安一直是处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两千多年前,张骞两度从这里出发,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通道,此后,使节、商人、僧侣不断加入,这条商业通道时断时通,到唐朝发展到了顶峰,长安城也以其繁荣昌盛、宽广宏大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会。城内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们对黄头发、深眼窝的外国人见怪不怪,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天朝上国无比的自信。然而,在封建王朝的历次战争中,关中地区都是重灾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随着政治中心的不断东移,西安的荣耀慢慢成为过去,影响力慢慢减弱。
相对西安的浮浮沉沉,成都似乎一直保持着一个节奏,就连名字都没变过。公元前5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而后张仪筑城,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语,命名成都,从那时起,沿用至今。成都也成为中国城市里唯一没有改变过名字的历史名城。成都位于中国三大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与东南亚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入缅甸、印度,在东南亚各国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秦时,成都已成为当时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到了唐代,成都与长安、洛阳、扬州并称全国四大城市,时人称之为“扬一益二”。宋时,成都已经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都市,成都人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为此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机构:交子务。与西安不同的是,成都仅在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做过地方政权的都城,在大部分时间里,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历史上多次战争中免遭破坏。这使得成都人能够致力于经济建设。成都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也是其在经济方面的贡献,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成都一直是中央王朝粮食供给和赋税的主要来源之一。
02
城市气质:厚重与闲适
比较西安和成都,可以发现它俩有很多的共同点:同样有数千年的建城历史;同样地处中国大陆西部,拥有相似的区位条件;都是各自所在区域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过,几千年的历史,也塑造了两个城市不同的性格:西安曾经的辉煌赋予了它厚重的历史感,成都则可用闲适来概括。
西安的厚重,来源于它曾做过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古代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更准确点说,作为国都,她见证了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中华民族最华彩的篇章几乎都是在西安谱写。这些成就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如此强大的文化辐射力,也给当时的国都——长安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城区周边,分布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黄帝陵、秦始皇的始皇陵和包括汉武帝、唐太宗、女皇武则天等在内的29处汉唐皇陵。在城内,当你漫步西安街头,时刻都能让你感受古都特有的厚重感:保存完好的古城墙、气势恢宏的兵马俑、各处以秦、汉或唐命名的遗址、公园,甚至一些商场、酒店也用这三个朝代的名字给自己增光添彩。行走其中,让你恍惚间以为自己穿越到了汉唐盛世。
相对来说,成都在历史上一直都以经济和文化中心著称。偏安一隅的成都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更加懂得享受生活。浓厚的商业氛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上成都地处盆地相对封闭,造就了成都人闲适而略显懒散的生活状态。19世纪法国旅行家古德尔孟赞叹成都是“东方的巴黎”。比如,遍布成都街頭的茶馆,就是成都一大文化特色。这些茶馆收费低廉,服务周到,顾客往往一杯香茗,一碟小吃,便可坐上半日。这种闲适享受,与长安城内的熙熙攘攘相比,自是另一种风景。所以,不知从何时起,“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开始流传开来,并成为成都的城市标签。更有人评价说“这是一个连呼吸都觉得休闲的地方”。
实际上,在这件事情上,古人早有同感。
以唐朝为例,在时人的心目中,他们对长安印象一般,但却一致对成都青睐有加。李白在长安时感叹“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到成都后写下了“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最后一句“秦川长安的风光能比得上这里吗”鲜明亮出了态度。杜甫在结束lO年长安奔波生活时写的是“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到了成都后尽管日子过得依旧艰辛,但已经可以坐在草堂窗前欣赏西岭的雪,也会写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样小清新的诗句。李商隐夸得更加直接:“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成都诗人雍陶对自己家乡也是不吝赞美之词:“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这些诗人尽管因自身际遇,对长安城内的官僚失望而迁怒于城市,不过仍旧可以看出,相对于国都长安的权谋、压抑的政治氛围,他们更喜欢成都轻松、缓慢的生活节奏。
当然,不同的人从这两座城市的历史得到的感悟和思考也不尽相同。对有的人来说,西安就是雄汉盛唐的代表,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最荣光的时代寄托了他们今天的梦想与情结。而相当部分的人,则更喜欢到成都这座被千年文脉浸润着的城市,从容不迫地过着富足和闲适的生活。
03
秦腔与川剧:豪放与典雅
在巴蜀文化体系中,川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秦川八百里,则孕育出与川剧截然不同的另一个戏曲种类——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梆子腔”,流行于陕西及西北等地,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也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其唱腔包括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又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和凄涼的情感,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有的人认为陕西人天生说话大嗓门,说起话来跟“吼”一样,这实际上也是秦川大地所赋予她的子民的一种表象特征。这种“吼”是秦腔的灵魂所在,是秦人的精神呐喊。有人这样评价秦腔:走到二十里还能听见他的唱音,那就是最好的。秦腔所体现出来的豪放、高昂,也成为陕西人典型的性格特征。
据说,秦腔起源于今天的甘肃天水。当时的秦穆公很喜欢听歌谣,但对所收集到的歌曲都不满意。有个天水的送马人就把流传在天水的民间小调和说唱故事带到当时的国都咸阳。秦穆公听了很开心,就经常让他们说唱。由此,秦腔逐渐发展起来。与其他戏曲不同,泰腔并不需要乐器来伴奏,如陈忠实所说,秦腔的很多曲子,不要演唱,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乐曲。演变至今,秦腔角色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钟,统称为“十三头网子”,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板胡、二弦、二胡、笛子、扬琴等乐器的加入,则更能增强秦腔的感染力。
川剧虽同为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但风格上与秦腔却迥然不同。川剧起源于唐代,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和丑角5个行当,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川剧根据声腔的不同,配以不同的乐器,如昆腔伴奏以笛子为主,胡琴配的是小胡琴,弹戏用的是盖板胡琴。此外,在各个声腔中,锣鼓也是必备乐器。说到川剧,就不得不提它的重要表演特技——变脸。川剧中的变脸分“抹脸”“吹脸”和“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秦腔中也有变脸,但主要是靠演员自身脸部表情的变化,与川剧的变脸不是一回事。对大多数外行人来说,他们对川剧主要是始于变脸终于变脸,把川剧等同于变脸。对内行人来说,川剧当然不仅仅是喷火、变脸,汪曾祺就说过,川剧不仅美,还很有书卷气,他认为,要知道一个人欣赏水平的高低,只要问他喜欢川剧还是喜欢越剧。而川剧界领军人物陈巧茹则认为,川剧的美,是传统戏曲的唱腔、表演、舞美、化妆、道具、灯光精益求精的艺术之美,是人类对真善美崇高追求的精神之美,是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
当然,这种典雅的舞台之美,与秦腔构成了鲜明对比。在秦人眼中,秦腔是大戏,板胡响处,锣鼓起时,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那种气势豪情,与软语呢喃的剧种绝对是两重天。有意思的是,在秦腔的熏陶下,三秦大地走出了张楚、郑钧、许巍、王建房等一批著名的摇滚歌手,而赵雷的《成都》却在邀请你和他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04
地方美食:底蕴与亲民
西安、成都,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光是听到这两个城市的名字都会不自觉地流下口水。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下,这两家美食都自成体系,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
西安的美食,与它自身的发展历史有关。作为经历了汊唐盛世的大都市,从它的美食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帝王气息,比如王莽鲜桃、波斯羊腿、长安菠菜面、太后火锅等,不少美食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帝王将相的故事,让你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了久远的文化。2007年,一个叫吴国栋的作者曾专门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西安特色小吃向导》的书,介绍了40余中西安特色小吃及其背后的故事。然而,尽管牛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等小吃如今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有的小吃甚至已经跻身国宴,但小吃毕竟小吃,是茶余饭后的点缀,嘴馋的时候打打牙祭,很少人把小吃当做主食。
说到成都美食,就必然谈到川菜。川菜分上河帮、小河帮和下河帮三个派系,两宋时就成为全国独立菜系,宋代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4《食店》记载了北宋汴梁(今开封)“有川饭店,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以成都和乐山为核心的蓉派菜系属上河帮,以亲民平和、调味丰富、口味相对清淡著称。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川菜绝非浪得虚名,在口味上,号称百菜百味,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鱼香、麻辣、辣子、陈皮、椒麻等;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炒、滑、熘、煸、炸、煮、煨等;在菜式上,分高级宴会菜式、普通宴会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和家常风味菜式四个部分。在郫县古城镇,还建有一座专门以川菜文化为陈列内容的活态博物馆,展出了从战国到现代的3000多件川菜饮食器皿。可以说,川菜文化已经融入每一个人四川人的血脉。
如今,美食已经成为成都一张亮丽的名片,成都麻鸭、火锅黄辣丁鱼、郫县豆瓣等几十种食品闻名世界,爆、煮、熘、炝、干煸等上百种烹饪方法早已普遍推广。作为川菜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成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美食中心之一。2010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都成为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从西安和成都的城市命运、气质、戏曲、美食来看,不难发现两地文化质感的不同:一个厚重大气,一个优雅闲适。从前关山阻隔,现在高铁直达,可以预见两个城市的文化交流会更多。这种交流对本身的文化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