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理解
2017-11-28金小军
金小军
【摘 要】过去中学物理教师在上物理课前,进行备课和撰写教案,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备课和课堂临场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欠缺是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一堂课的创新需要设计。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是针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而言的,那么,设计过程就必须要充分考虑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设计;重要理念;一般步骤;教学设计案例
过去中学物理教师在上物理课前,一般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备课和撰写教案,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备课和课堂临场教学经验。这种传统的经验型做法,对于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物理原理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有一定的欠缺。在整个社会普遍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师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准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是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一堂课的创新需要设计。设计是基于设想的规划及创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谈谈本人的看法。
本次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它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解和思考:①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发展的大众教育。②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现行的教学大纲更关注的是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③从关心教师的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因而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关注。新课程标准则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过程。④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纲”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课程的最低要求,富有弹性,为教材编写、教师的教学都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是针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而言的,那么,设计过程就必须要充分考虑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理念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2)开展探究活动。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
(3)获得成功体验。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下列步骤:
(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
(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
(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三、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高一新教材第一章第五节《速度改變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
a、知识目标:
①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②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③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能力目标: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c、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加速度的说法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程度。
【多媒体动画】例举物体的运动:
请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物体有速度、速度在变化。
【提问】: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活动设计(分组讨论)】
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样从零加速到5m/s,运动时间有一定的差异,让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慢问题。
(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供一堆现有数据给学生,由此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它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学生会误以为教师在“造假”。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质疑,为了让学生接触科学的真实,应让学生实际测量,现场采集数据。必须要设计一个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测出一组速度值,然后学生才可以清晰地比较这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情况。
(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到这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已基本形成,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测量──分析数据──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对加速度的理解。这一条探究之路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体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3
[2]石中英.知识的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