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平衡走向和谐

2017-11-28章建兰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统一

章建兰

【摘 要】笔者将以人教版五下《桥》一课的磨课实践来粗浅地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策略。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下称“二性“)的和谐统一呢?笔者将以人教版五下《桥》一课的磨课实践来粗浅地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二性和谐统一的策略。

一、焕发生命的词语教学,体现“二性”统一的自然融合

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的基础,是组成文本的细胞,可以说,没有词语就没有文章。选入教材的文本中的词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词语是有温度的。我们要学会牵着词语的手走进文本的大门,使字、词、句、段的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平常的语文课堂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课文的生字新词挑出来,就词讲词地分别从音形义三方面检查指导,就直奔课文内容,我在教学《桥》时,没有进行孤立讲解,而是将词语教学和阅读文本结合在一起。

镜头回放:触摸词语,感知文本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课文时,还请大家将下列词语划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出示:词语盘点)

咆哮、狞笑、势不可当、乱哄哄、跌跌撞撞、你拥我挤。

(2)检查。

①谁愿意来展示第一行词语?(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可见词语也是有温度有情感的!)

②男女生分读。

③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词语,想想我为什么要把它们分成两行?

④读着这些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可怕的洪水正在肆虐,小山村的人们正惊慌失措地四处逃命。让我们在第一行前加上“洪水”二字,在第二行前加上“人们”,把它们读成两个句子。(出示)

咆哮的洪水,狞笑着,势不可当。

乱哄哄的人们跌跌撞撞,你拥我挤。

通过以上两组词语的学习,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读出了词语的画面、声音、色彩,触摸了词语的温度,使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水急人慌的画面,对文本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文感知人物的形象做了有力的铺垫。这些,散落在文中的词语在学生的脑中、心中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有机联系起来,这样的词语教学使情与意有机得到和谐统一,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二、巧析文本的独特秘妙,实现“二性”统一的和谐共生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字、词、句的细嚼慢咽,含英咀华,体会领悟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即所谓的文本秘妙,就能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

镜头回放:聚焦老支书,体会共产党员的本色

(1)让我们走近这位老支书,静静地默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想一想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支书?(出示:这是一个 的老支书)

(2)学生交流。(板书:舍己为人)

(3)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的?

(4)交流。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①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老支书的舍己为人?(让党员排在后面,自己就是党员的带头人等)

②同学们,对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老汉心急如焚,但临危不乱)

③比较句子,觉得下面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为什么?

A.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B.老汉沙哑地喊话:“乡亲们,这座桥很窄,请大家排成一队,不要挤。请党员自觉排在后边!”

师:课文中的句子简短,更能体现当时情况危急,老支书虽心急如焚却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像这样用短句子,表现当时情况紧急,体现老支书品质,流露老支书内心的句子,在本课中还有好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④交流找到的句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个环节,笔者意在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后,带领学生回望文本的艺术表达,在触摸语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体验情感。文本语言就在师生的“回望”中,在这种“言意”的转换中沉淀、加温。本片段,我通过引导学生品析描写老支书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在特殊情境中的表达方式:短促。让学生明白,短句子能有效地表现出当时情况的危急,人物的心情。实现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领悟表达方法,更好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生。

三、恰到时机的表达训练,追求“二性”统一的忘我境界

语文教育专家柯孔标说,语文的本真就是教会学生理解母语和运用母语,语文课必须守住自己的“自留地”,千万不可“得意忘言”。其实,把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及时凝结成文字,及时练笔,既可以将这种感悟沉淀下来,又能逐渐转化成言语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许多成功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的“随文练笔”,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和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意蕴的了解,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效果。我在教学《桥》时,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把握住学生情感的喷发点,设计了一次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读写训练。

镜头回放:学习结尾,感受大爱

(1)课文讲到老汉被洪水吞没了就戛然而止,其实故事并没有完全结束,让我们来看看故事真正的结尾。

(2)出示结尾:(教师和着忧伤的背景音乐深情朗读)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儿子。

你明白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竟是一对父子。)同学们,当你知道这个结果,然后咱们再回到课文前面去,老汉先是将小伙子揪下桥,后又推小伙子上桥;小伙子起先狠狠瞪老汉,后来又推老汉上桥。这些似乎前后矛盾的行为,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他们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请你选择一个角色,写写父亲或者儿子的内心独白吧!

(出示)课堂小练笔;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写父亲或儿子的内心独白。(任选一题)

当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时,他想: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他想: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他想:

父亲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他想:

在本案例中,我主要采用以情激情的方式,別具匠心地隐去故事结尾,在恰当时机出示结尾。老汉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的揭示,显然是一处情感的蓄积点,出人意料的结尾,触动了学生的心,学生喷薄而出的感情处于一种不吐不快、“情动而辞发”的状态,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与人物产生共鸣,达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流淌笔端,在生长语言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有效落实了“言”“意”和谐统一的目的。这不正是理想的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吗?

关注言语形式只是实现“二性”和谐统一的策略之一,但更多的策略的创生需要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只要我们始终坚守语文这块阵地,让语文教学始终坚持“二性”平衡来展开,让语文教学再“语文”一点,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朱家珑.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小学教学设计,2014(2)

[2]印永桂.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小学语文教学,2008(5)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统一数量再比较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