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什么叫比赛?
2017-11-28唐荷花
唐荷花
【案例背景】
上个月幼儿园进行优质课评比,我选择了一个科学活动《瓶子与盖子》,当时是出于这样一些考虑:首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引导幼儿根据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推测和证实它们的用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这个活动的材料都是孩子身边比较普遍与常见的,是孩子比较熟悉的;其次这个活动是我区科学教研组经过一课三研研究出来的一次比较成熟的活动,相对来说无论是在目标过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具的选择上都是比较适宜的,优质的。但活动以后,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盖瓶盖比赛却引发了我对目标和过程的设置与孩子的特点和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的进一步思考。
【案例描述】
活动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盖瓶盖比赛,在前面几个老师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多次操作与实践不仅已经学会了根据瓶口的大小形状颜色有无螺纹等特点给瓶子和盖子进行配对,而且掌握了拧盖子的技巧,完成了活动目标一和目标二。在比赛前我先向孩子们交待了比赛的规则,然后让孩子们各就各位准备好,最后我发出指令比赛开始。在我的预想中孩子们在听到我的指令后一定会很快在进入比赛的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中完成他们的比赛活动,但事与愿违,我预想的高潮并没有出现,在我发出指令之后,孩子们的反应并不热烈,我看到孩子们都在自顾自地不紧不慢地找着盖子,慢慢地盖上盖子。小雨在盖完一个盖子后就站在边上看别人盖了,问他为什么停下来了,他回答他不想盖了;苗苗在盖完一个盖子后跑走了;无论我用什么什么方法来调动现场气氛,孩子们都不为所动,丝毫没有一点儿竞赛的气氛。当我宣布第一组最先完成比赛任务获得第一时,孩子们竟然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反应,获胜的孩子们没有想象中的开心欢呼,没有获胜的孩子们也没有任何的沮丧,这样的一个场面让我觉得特别不是滋味很尴尬,整个活动就在阵中尴尬的气氛中草草结束了。
活动过后,我为了了解了解孩子们在活动中各种表现背后的原因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关于竞赛活动的谈话。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比赛的时候他们反问我:“老师,什么叫比赛?”
【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所以其实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盖瓶盖”比赛在整个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它是非常重要的,它有以下这样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积极动手操作,体验成功的快乐;二是可以巩固复习已经掌握的拧盖子的技能;三是这个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将气氛推向高潮,让整个活动在孩子们的快乐满足中结束,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情绪体验,使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如果完成得好也是整个活动最精彩的地方。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事与愿违,这个活动环节并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败笔之处,孩子们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游戲中也完全没有表现出丝毫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竞争意识。这到底是为什么?我陷入了困惑之中。为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思考。
首先,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小班幼儿对荣誉感的理解大多局限在自己的身上而很少到整个班级,还不知道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合作行为经常在游戏中出现但时间很短并且都是无意识的偶发的;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所以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都是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竟然对他们有着与他们年龄特点极为不符的期望,所以失望是必然的。
其次,《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现在是小班上学期,孩子刚入园两三个月,刚刚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此类游戏活动更是没有进行过,他们不理解此类游戏的规则是很正常的。倒是作为教育者的我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没有深入地了解本班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方案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的。
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幼儿为中心,不仅要求幼儿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幼儿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在这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仅仅关注了形式上的东西,只是对表面的内容进行了“对症下药”,自以为是地用一个游戏活动来完成目标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真正的内在需要没有考虑如何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更没有了解孩子们有哪些不同方式及不同水平,也就是仅仅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孩子的学,因此导致今日活动本质上的“有教无学”
【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任何教育活动方案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再研究的价值,教育者只有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一过程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而教育反思是教育者教育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2)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决定着其教育行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如本案例中正因为我缺乏对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本班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才会对本班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导致生搬硬套的无效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