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教学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7-11-28杨敏
杨敏
一、校本课程中活态传承教学趋势
隨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的提出,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新亮点,是解决课程结构多样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这是课程从“统一”走向“选择”的新形式,它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及课程的开发能力的挑战和考验。
开发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由于校本课程所具备的地方性、针对性、开放性、有效性的几个特点,校本课程开发得以空前发展,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加紧编写本校的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们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自然也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主题的一大趋势。
二、美术校本课程中夏布资源走进课堂
作为学生,不可能和艺术家那样有着深思熟虑的见解或是能深刻的理解媒材,学生的绘画作品只不过的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而已,而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却是他们生活积累沉淀而形成的结晶。
作为初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对于画面的细节特征是不容易错过的,学生对于作品的描述更多的体现为形式感与其他感觉是如何的相联系起来,而不再是仅仅对于一些单纯形式语言的简单描述。
“线条非常流畅,有很强的表现力,色彩为暖色调,其中穿插的冷颜色表面上有些乱,但乱中有序,而又给人十分宁静的感觉,并且构图很独特,视觉冲击力很强,画面让人什么都会想,但又什么都想不出来,琢磨不透,但非常有趣。”
第一环节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够参照波洛克的作品,运用有序的美术语言来进行,下面是初一美术教室的一段课堂对话(在上课前对夏布材质有所了解),将如何以“助产师”般的循序渐进方式与学生一同探讨。
师:呈现《晨星》,波洛克(美国)(教师先不显现出画名)
在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恩,是大草原吧?是天空?海洋?
师:随着播放一首马克西母的“出埃及记”(在音乐背景中你又想到什么,大胆说)
生:一场战争,迷宫,龙卷风,大暴雨
师:切换一首“小夜曲”的钢琴曲(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缓缓的小河,浩瀚的天空
……
师:出示画名《晨星》,现在用点,线,面的绘画语言组织画面(所用的材质夏布)
展示几位同学在教师第一轮情境导入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品。
生1:我也要感受下在夏布上的表现与波洛克的材质的区别。
生2:很抽象,他在柔软的材质上用曲线,我在硬材质上用直线。
生3:我只想用温暖的颜色。
生4:这是刚刚听到的两首曲子,有跳跃的音符也有静止的琴键。
第二环节目标是能在原有作品的上得以审美观的提升,让作品多元化。
师:从学生画面的构成来看,同学们的元素组织都有现出一种视觉冲击力,艺术来源生活,希望同学们把你的作品加入情感,把生活与艺术相结合起来,让你的生活作品艺术化。
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夏布文化艺术的兴趣,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感的形成,同时整合了学校文化与校外文化,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途径,丰富了校本课程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改革。
三、夏布艺术表现的探索与拓展
对于一种沉淀了千年的物质形态,这种色泽清香,凉爽清汗的纯天然古布关注程度自然而然地不断升温。把夏布的艺术探索融入到美术教育中来,让学生在夏布艺术上感受艺术和人生,可以说是发展和传承最迫不及待和重要的新模式。
夏布,绘画载体之新,国画主要指的是以绢、宣纸、帛为载体的画种,夏布国画利用材质的本色,墨色效果,或对夏布进行再加工,从而达到更好的国画绘画需求。
技法创新。传统国画中的勾,皴,擦,染,点等技法在夏布上都可以做到,它可和宣纸一样轻如蝉翼,以破墨,破水。也可以同绢一般反复皴擦。但它比宣纸更坚实牢固,较之绢的表现力和承载力更强。
质地设色创新。偏黄褐色布的植物纤维天然本色,古朴,归真,对于浅绛及青绿设色有着极好的效果,同时,将原色夏布根据自己绘画及调色要求还可加工。
夏布绘画,一种“古布”与“古画”的相互融合的创新教学与国画教学是一脉相承的,是在传统国画教学基础上建立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先临摹,而后写生再到创作的过程,既有国画的传统性,以有夏布国画自身的创新性。不失传统气息,也融纳时尚意味。
四、结语
“我们处在共时、并置的时代,远近、并列和分散的时代。我相信,这个时代的体验与其说的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生命,不如说是交错纠缠在一起的网。”“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产生和传承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立体空间。由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持续传承的过程,校本课程中活态传承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再生产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学会外在的非物质文化表象,更能加深对文化精神层次的延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生不断的认知和体验中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动力。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方式与校本课程手段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着传承链条的延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