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士官院校德育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17-11-28徐劲梅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视域传统文化德育

徐劲梅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内容。这些理念和内容在士官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士官院校在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蕴含、双向互动的关系,改变“灌输”教育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种途径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士官院校;德育;视域;传统文化;教育

士官院校作为军事职业教育的主体,铸魂育人、培养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和目标。但在当今社会大变革、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西方用许多高明的手法鼓吹西方文化思想,推销西方文化理念。资料显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既不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不是军火,而是流行文化,这种“文化殖民”如同“温水煮青蛙”,很容易使年轻士官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抵抗意志。在激烈的斗争中,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仁义诚信、执著坚毅、自强不息、尚德尚武等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是士官院校德育教育宝贵的精神资源,它对加速士官院校学员德育内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德育意蕴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在古今经典的文化著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传递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儒家“仁者人也”的仁爱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君子诚之为贵”的忠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尚武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些含有道德意蕴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士官学员的精神世界中,滋养其生命、情感与性灵,激发他们的军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军人的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促进学员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仁”的现实意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十分广泛和丰富,其中折射出的爱国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史载文天祥被押至大都后,元世祖惜其才派人“百计驯之”,文天祥不为所动,最后在就义前写下的《衣带赞》说:“孔曰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笃信儒家哲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传统文化中这些生动形象的典故传达出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军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现实的意义。作为战斗力主体的士官,爱国不只是对故园炊烟的眷恋,还是“寸寸山河寸寸金”“一寸山河百战功”的与祖国前途命运休戚与共的战斗。军人的战斗需要有“国强我荣,国衰我耻”的强烈情感,而情感的产生要以一定的认知为基础,士官学员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切地了解,从而产生对祖国挚爱的情感。正所谓知之愈厚,爱之愈深,知之愈广,爱之愈切。

(二)“信”的现实意义

诚信是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把诚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准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把“于上同意”即“忠”放在战胜敌人的五大要素之首,三国时期诸葛亮强调“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因此对兵卒要“教之以礼仪,诲以忠信”。传统文化中的“信”与“忠”折射出“忠信”的价值观。但在今天,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社会所忧惧的一大问题,且对社会的各层面都造成了很大干扰。因此作为文化精神的“忠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更是不可缺少。“忠信”对于军中脊梁的士官,就是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祖国,忠诚于社会主义。忠诚是军人的最高美德,是军人政治合格对思想品德修养的本质要求。军人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典文学所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学习和感悟古人忠贞不渝的品格,启发学员对于“忠信”的深思,自觉锤炼自己忠诚的品格。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尚武”的现实意义

尚武精神是一种气魄,是面对艰险时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念,是赴汤蹈火的英勇。中华民族是具有尚武精神的伟大民族,屈原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虽离兮心不惩”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先秦时期,诸侯争雄,尚武之风炽盛。士大夫学习的主要内容——“诗、书、礼、乐、御、射”中的“御”就是驾驶战车,“射”就是射箭,二者都是军事技能,属于“武”的范畴。战争一旦发生,贵族男子几乎全部参战,并且视战死沙场为荣耀。史书所写“楚人好战”“秦风酷烈”“越王好勇”都是“尚武”的真实写照。所以,梁启超说:“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古今经典的文化著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战争的咏叹和渴望杀敌雪耻、为国捐躯的情感抒发。我国现在所处的安全环境需要强化军人的爱军尚武意识,它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需要,也是实现军人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的尚武精神对于培养新一代军人成为“有血性”的革命军人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士官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

士官院校一直以来特别重视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教育形式单一,很多时候都是采用空洞古板的说教,学员没有真正的感悟,教育并未真正触及学员的内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直收效甚微。但确保士官院校学员政治可靠、思想纯洁、品德高尚是士官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和目标,因此在士官院校应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隐性的德育功能,引导学员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军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传统文化课程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课时量应满足课程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充分考虑部队需要、学员需要和任职需要三个方面,让学员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树立崇高的理想,锤炼忠诚的品格,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强化爱军尚武的意识。endprint

(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意蕴深厚能以文“化”人,但若只是借助传统经典文本对学员进行课堂讲授的方式,学员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问卷调查显示,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的青年士官都沉浸于电子技术的诱惑与大众文化的围裹中,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隔膜甚或抵触,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应积极创新文化教育模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当今各种娱乐方式盛行的时期,文化传媒及艺术作品亦或是电视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传播方式,央视的《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综艺节目的热播,说明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探求更能为年轻一代所接受的鲜活的教育模式。例如引导学员在学校组织演讲社团、读书社团等,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学员进行相关主题的演讲或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也可以组织“士官讲坛”等文化交流活动,让学员能在“士官讲坛”的平台上交流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同时也可以根据学员发展的需要,邀请社会上的知名专家就学员感兴趣的有关问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员参观文化纪念馆,在清明节开展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活动,用自身实践感受道德文化的力量。通过这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多种文化教育模式,让传统文化内化为学员自身的一种文化底蕴,同时又可用内化了的这种文化精神指导士官学员的言行,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晏子春秋》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动贴切地揭示了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教化人的活动,更应当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通过改变环境来推动受教育者的转变。士官院校应树立环境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德育教育是渗透式的,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把文化教育植根于环境教育的土壤,在校园中创设文化情境和文化氛围,创造充满正能量的环境,让学员自己亲身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例如校园系列文化活动,校园广播站,校园文化长廊,报刊宣传栏,院校的作风纪律,教员官兵的言谈举止等都能发挥教育的作用,学员置身其中能受到文化情境和文化氛围的熏陶浸染,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动指南。

(四)借助信息网络手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2016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4年底增加5672万人。发达的网络为学员们学知识受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一趋势下,士官院校应积极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员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用正确的方式获得网络资源,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效率。士官院校应建立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将文化放在平台上与学员共享。例如《花木兰》《西游记》等传统文化内容的动漫,最近受到热捧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历史正剧《于成龙》等都可以放在网络平台上,既能加强学员的道德体验,也能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教育方式,让学员在开放、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

此外,一些网络资源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都可以拿来作为交流宣传的平台。同时,教员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时代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教育软件,这些软件把道德原则和规范以活泼、生动、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员与教员在网上开展大讨论的兴趣,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让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三、结语

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空前激烈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阵地是国家的核心阵地。对于士官院校来说,要坚守住阵地,培养出政治合格的军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士官院校有责任对学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员的个人修养,培養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域传统文化德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