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的网络神词
2017-11-28宋晓岩
宋晓岩
摘要:近日,“怼”成为流行热词,它使用范围广,可用在多种语境中,含义丰富,堪称“万能动词”。“怼”古已有之,并非生造词。并且,作为口语词,多年来它同时存在于多种现代汉语方言之中,用法也非常相似。目前,“怼”在网络上使用频率极高,作为流行热词,“怼”的意义、用法、来源和流行原因都值得探讨。
关键词:流行语;怼;万能动词
近日,“怼”在我们的世界里使用频率颇高。从衣食住行到社稷民生,随处都可以见到“怼”字。“怒怼”“互怼”“怼死你”之类的话,更是频繁出现在每天的微博、聊天室及朋友圈中。“一言不合就互怼”“怼人、怼事”“怼天怼地怼空气”“天天怼来怼去”,仿佛就没有“怼”涵盖不了的事情。一时间铺天盖地的“怼”简直成了万能的网络神祠。
据说“怼”走红于热播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第二期。在节目中“怼你”“小怼小进步、大怼大进步、不怼不进步”“互怼”等词句多次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工作室特地制作了“怼出男子汉——神词诞生记”的视频剪辑。也有网友把“怼”字直接建立了微博话题,并一度冲到热门话题榜的第五名。此后,随着2017央视春晚小品《老伴》的热播,“蔡明再怼潘长江”“蔡明怼人金句”等文在网上走红。让“怼”又一次迎来使用高峰。就连之前的热播剧《锦绣未央》中唐嫣饰演的李未央因为“一身傲骨正气凛然怼恶人”也被网友戏称为“李怼怼”。一时间全民开怼,即使在与时俱进的新闻标题中“怼”也频频出现。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流行的“怼”怎么读?究竟什么意思?
一、流行语“怼”的意义及用法
作为流行语,“怼”读音为dui,网友多读作第三声,可用在多种语境中表示不同的意义,堪称万能动词。通过搜集整理网络上含“怼”的相关新闻标题,我们对其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归纳出3个常用义项,具体如下:
(一)表示打、撞、碰
如《人不怼我,我不怼人,春节应怼防身术大公开》《国防部霸气回应合集:怼不到你算我输》《杭州街头昨夜5辆豪车连环怼宝马奔驰全撞毁》《电单车随意穿行马路“怼”上公交车一名儿童受伤》《一条蛇“怼”了豪猪之后:全身被扎满倒刺》《大众怼上劳斯莱斯几十万没了目前交警介入调查等待事故认定》
(二)表示对抗、攻击、抗击
如《日本竞打“欧盟牌”结贸易盟友共怼美国》《天岳幕阜山上女追男举案齐眉怼洋节》。
(三)表示用语言攻击、驳斥、吐槽、还嘴等
如《印度裔妇女怒怼白宫发言人》《奥迪高管放话不挽留中国经销商遭怒怼:没什么好谈的》《袁姗姗与陈晓怒怼娱乐圈潜规则》《常在人前怼,哪有不被怼,郭德纲这下遇到对手了!》《“侠女护士”怼医托:病人都哭了》《人民日报批”济南公安怼网友”:别把官微当菜园子》《霸气!中国代表安理会上再次怒“怼”英国代表》,等等。
在以上3个义项中,义项(三)在网络中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般意义的言语攻击还算不上“怼”。真正用言语来“怼”人时,一定得有力道,话要够精、准、狠,怼到点子上。甚至把对方逼到死角致其无力反抗,或让对方心服口服,无言以对。总之,“怼”极具杀伤力。只有用于斗嘴调侃时,语气才稍显弱些。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上3个义项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无论是“怼人”“怼车”似乎都含有“攻击”之意,或用某种工具、或用动作行为、或用语言,只是具体的攻击方式不同而已。我们发现,大多与攻击义有关的方面都可以用“怼”来表达,“怼”使用语境较广,表意丰富,堪称流行语界的万能动词。
二、“怼”的来源
如此流行的“怼”到底从哪里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怼”字古已有之,是个文言词,并非横空出世的生造词。在成为众所周知的流行语之前,“怼”一直活跃在现代汉语的众多方言口语之中。
(一)古汉语中的“怼”
通过查阅相关工具书,我们发现“怼”是古汉语书面语的一个常用字。繁体作“怼”,声调为四声,为动词,本义为怨恨。《说文解字》:“怼,怨也。从心,对声。”《广雅·释诂四》:“恨也。”《谷梁传·庄公三十一年》中有“财尽则怨,力尽则怼”的说法,可见“怨”和“怼”是同义词,常对举使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也认为“怼”同“憝”音义皆同。
(二)现代汉语及方言中的“怼”
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怼”的音和义与古代汉语中完全相同。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怼”读作dui,意为怨恨。然而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这个“怼”,极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令人惊喜的是:“怼”一直活跃在汉语的一些方言口语中。
请看,网络上(百度百科)对各地方言中的“怼”的相关解释:
解释1:“怼”在河南方言里,一般念du,也有念dui的。有打、弄、干的意思,属于万能动词。例如:“开怼”,就是“开始”;“怼死你”,就是“打死你”;“来怼个鸡腿吧”,就是“来吃个鸡腿吧”;如怼人,就是收拾人(包括打,骂,批评)的意思。快怼吧,快点干活的意思;总之,含义很多,相当于英语中的do。
解释2:“怼”在鲁西南方言里,念du,用法和河南方言有重叠,另外有冲、撞的意思,例如:“出门小心点,别让车怼着了”。
解释3:在北京话里,“怼”一般有3个意思:(1)用力按、插、戳。比如插头之类的松了,接触不良,就说“往里怼一下”。(2)撞击。比如“撞车”就是“怼上了”。(3)攻击。“怼人”可以是用行为或言语攻击。打人和批评人都可以用“怼”。
解释4:筆者是东北人,在东北话里,“怼”字的意义和用法也非常丰富,和北京话的用法差不多。“怼”有打、撞、批评、吃、喝等多种含义。如“怼两瓶啤酒”就是“喝两瓶啤酒”的意思。“怼人两拳”就是打人两拳。“用话怼人”就是批评、反驳的意思。
解释5:“怼”在粤语里就是干、杀的意思,例如:“怼低你”,就是“干掉你”。其发音也和普通话读音差不多。endprint
通过对比以上几种解释,我们发现全国各地方言中的“怼”,意思和用法惊人地相似。概括起来,似乎只要是和动作行为有关的词,如:吃、喝、打、撞、死拼、对抗、吐槽、驳斥、斗嘴等都可用“怼”代替。我们不难发现它和流行语“怼”的意义和用法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流行语“怼”来源于方言词汇。
三、“怼”流行的原因
任何一个词语之所以能够成为流行语,既有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原因。我们认为“怼”的流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怼”形式简洁,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近几年来,言简义丰的时尚单音节成为流行趋势。在同义的语言形式中,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习惯于选择音节较短的形式,这正如美国语言学家齐夫所说: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也就是最短的词。近年来形成了一大批单音节流行语,如:侃、撕、喷、赞、踩、秀、酷、潮、炫、撩等。这些词语不但简洁有力,表意恰当,而且构词能力强。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天然的构词语素,人们可以根据表达需要把它和别的语素自由组合,形成新词语。如以“怼”为构词语素,形成了怒怼、暴怼、狂怼、互怼、共怼、连怼、妙怼、开怼、怼上、怼出等一些列新词语,这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反映出这个从古代一路走来的“怼”具有强大的能产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强大的方言群众基础和影视热播节目的推动效应。方言向来是流行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任何一个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大范围流行,肯定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以“怼”为例,在它走红之前,早已在全国各地多个方言区被熟知并使用,拥有了庞大的“隐形”受众群体。而热播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和高收视率的春晚小品《老伴》刚好为“怼”的流行提供了契机,同时,现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和高效性,使词语的迅速、大范围传播成为现实。所以,流行语能够得以迅速而广泛地流行,现代媒介功不可没。
最后,网络吐槽文化的盛行为“怼”提供了生存土壤。陈原先生说“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文化心理也是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吐槽风盛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在相对自由的互联网平台中,年轻的网络大众不再沉默内敛,而是热衷于吐槽,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表达个人思想和诉求。在这种社会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怼”最常用的义项就是用言语来批评或指责人。从某个角度来看,“怼”就是一种吐槽。网络中“一言不合就互怼”,可以“怼人、怼事、怼天、怼地”,不怼不痛快!可以说正是因为当今的网络大众热衷于吐槽,喜欢“天天怼来怼去”,才有了网络上遍地开花的“怼”。网络词语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的普及使大量流行语应运而生,每年、每月甚至每个星期都有新的流行语产生,这些流行语的最终命运也不尽相同。有的符合汉语规范,适用范围广,流行长久,最终成为汉语词汇中的一員;也有的流行周期短,昙花一现。至于“怼”,从目前看来,流行势头依然强劲,频繁出现在微博、广播、电视、新闻和聊天室中。其最终命运如何,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让我们拭目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