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工作效果
2017-11-28管飞
管飞
【摘 要】职工教育培训是促进将科学知识传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在职培训从而提高其的技术能力、调整改进其的思想观念以及工作态度,为单位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文中从事业代为职工教育培训的意义与如何提升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工作效果的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事业单位;职工;教育
事业单位要确保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自身义务、责任的更好履行,其前提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切实提升职工各方面的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职工的素质、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如何对职工进行有效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专业水平,是摆在事业单位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事业单位应不断探索职工教育培训方法,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提升素质
开展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拓展知识面,切实提升其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对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向市场化转变,对此只有确保事业单位的应变能力、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才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生存、发展。
(二)解决问题,提高履职能力
通过加强对事业单位职工的教育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纠正不良习惯、错误,促进其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的稳步提升。从某种意义来讲,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不仅有助于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还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尤其是个别事业单位有轮岗制度,通过教育培训使轮岗人员迅速适应岗位轮换的需要,同时快速进入新角色,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提高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工作效果的措施
(一)完善单位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事业单位对单位职工的教育培训计划应进行系统、长远、全面的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一方面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规划、计划,根据职工的知识水平、了解职工教育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职工的培训需求、特点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培训方案,并在充分考慮单位实际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年度培训计划。另一方面确保职工培训内容与单位发展需要相符合。事业单位应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了解行业最新知识,在确保培训内容全面、充分的基础上,打造专业化的培训内容,也就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职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1]。通过对职工开展教育培训,有效激发职工的个人潜力,促进职工知识、技能在日产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二)丰富培训方式
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式职工教育培训方式创新的主要体现,事业单位应参照成年人接受知识的规律,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培训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充分将职工培训的潜在效果发挥出来。一是网络系统培训,可以借助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学习方式开展网络远程教育,该种培训方式的有点在于职工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培训计划,没有时间的限制且成本低,充分满足了事业单位职工个性化培训的需求。二是研讨式培训,研讨式培训的主体是职工,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讨论的培训模式。通过向职工设立问题,职工与培训者共同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职工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三是参观考察培训。单位组织职工去管理经验丰富、设施先进、技术高的同行单位参考、考察,通过对现实情况、经验、行为方式等进行有计划的研究,通过这种贴近现实的学习方式,能够使职工获得直观、感性的体验。通过参观考察,使员工明确参加学习的目的性,调动职工探索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职工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四是专家主题培训。事业单位根据职工工作需要制定学习主题,邀请专家、专业培训教师借助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组织员工开展培训,进一步提升职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职工工作水平、综合素质的提升[2]。
(三)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要确保事业单位职工培训工作做出实效,其前提就应该加大职工培训宣传力度,积极转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让职工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充分认识、理解。事业单位应充分借助局域网、办公系统网、简报期刊等阵地开展宣传,让职工转变对职工培训工作的认识、明确培训工作的意义,从而激发广大职工自学、求知、积极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单位职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健全应参照单位实际,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之中不断探索、研究,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打造现代化、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推动单位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怡,白加德,赵晓君.浅析事业单位培训体系的建立[J].人力资源管理,2016,(08):94-97.
[2]徐梅松.事业单位人员培训体系现状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08):119-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