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内外阅读,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2017-11-28陈丽
陈丽
苏教版的语文课文语言优美,思想内容丰富充实,而且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是课堂教学中无可非议的好教材。可是全凭教师课堂上歇斯底里的抓关键词句引导小学生理解感悟课文,以单纯的文本解文悟文,未免有黔驴技穷的感觉,因此,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以补充课内阅读的不足,并帮助理解和感悟课文。但我觉得仅凭这一点是不够的,因此,我尝试着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一篇带多篇,让学生多角度感悟文本的内涵,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指导课外阅读,为学文奠定基础
很多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学生无法感受文本的内容,更别谈体会文章的感情,或者即使感受到也是很肤浅的,甚至是教师的暗示起到了作用。这时,我觉得就需要提前有目的的指导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深入探讨文本的时代背景、人文素养、同文异构、同文同思等情况,为学生深入学习文本打下基础。如教学人教版的《圆明园的毁灭》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知识的介绍以及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史实。我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前,先指导学生查找霍金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初步认识霍金,再读《邂逅霍金》一文,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霍金,然后学文。果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俗,不仅感受到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他有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乐观感恩的生活态度,还知道该如何面对人生——不屈而又坦然,更懂得了如何对待有缺陷的人——把他们当成普通人、健全人。释文、悟情、做人,教师拧作一股绳,学生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并且以此为切入点,确立了本单元的预习目标:课前请读一读本单元涉及到的這些名家著作,从他们的作品中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这就为学好本组课文做好了准备。
二、课中补充课外阅读,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适时引导,把握可以进行拓展阅读的点,引领学生把握基调,走进文本。比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从第三自然段进行突破,围绕主问题“为什么受了宫刑后,选择忍辱偷生?”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然后在引入《报任安书》中的节选:“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样学生阅读的触角伸出去了,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经典中去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司马迁不是忍辱偷生,而是忍辱负重,这是多么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
三、课后延伸课外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认为:阅读教学的途径,大阅读教学观主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比如教完《爱如茉莉》后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安宁的《爱处无声》、朱自清的《背影》,体会细节描写由小见大的妙处;学完《黄山奇松》,不妨让学生读一读丰子恺的《黄山松》、《桂林山水》等,学习总—分结构的写法。其实现在我们的教师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我听了很多课,课后都有延伸性的课外阅读,可是,孩子真的去读了吗?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布置有检查了,检查的方式多样:比如采蜜本的评比、班级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自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同时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只有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当学生语文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得到体现,学生才会真正爱上课外阅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