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塑

2017-11-28何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重塑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

何妍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张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障万物平等的生存权利等,这些都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面对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一定程度的缺失,通过挖掘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重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绿色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道德;大学生;重塑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转变大学生传统的自然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深入挖掘这些思想,对重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重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儒家和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它们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家则以自然之道为出发点,从天道挈人天人关系,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要求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去除人为,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第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崇尚勤俭、反对浪费历来是我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儒家思想中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就很好地体现了如何重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它告诫人们,要重视对大自然的保护,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建议人们“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这些观点无不流露出孔子“取之有度”的生态智慧。在荀子看来,“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他主张通过“道”来节制人的欲望。如果人们按照“道”来行事,不仅可以满足他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节制他的需求。因而,对欲望要加以引导,倡导人要合理地利用天,使天能够为人服务。

第三,“圣王之制”的法律保护意识。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还延续到法律领域,这在儒家的一些经典著作,如《周礼》《礼记》中都有描述。比如,禁止人们乱捕乱猎、乱砍乱伐,保证生物的生长期,防止生物匮乏。这一传统在有关的法令中传承下来,荀子把它概括为“圣王之制”。要求人们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强调人们要按照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去利用、保护动植物资源使之得到长期利用。“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人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里说的就是对于自然既要合理利用又要保护,关键是如何处理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统一性、平等性和不可分割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所有这些对于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对于重塑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态生活观、适度的生态消费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面对人与自然冲突日益尖锐的现实,十八屆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通过绿色发展来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促进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更必须以新的思想观念作支撑,因此绿色发展的实现与否与生态道德水平息息相关。高校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的主阵地,青年又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不尽如人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首先,大学生关于环境现状的基本判断正确,环保危机意识缺乏。环境基本判断是指关于当前中国环境的基本形势和资源能源的概况了解,环境保护意识是关于人类对环境所负有的责任感意识。大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仍继续恶化的现状基本了解,多数认为面对当前环境恶化的现状需要进行保护,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对我国的环境概况有一个基本正确的判断。但是关于环境保护、大自然与人的利益关系等深刻的问题,大学生普遍缺乏深入思考,危机感不足或者说危机意识不足。这主要是当前大学生对环境的危机感不足,对环境缺乏深入了解和思考,科技的发展又使得大学生对环境现状盲目乐观。

第二,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有一定自律性,但缺少主动性。当前,大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有一定的自律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能做到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消费适度等,但在干预他人或制止他人的不道德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只关心个人的发展,知行转化程度相对较低,而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属于较高层次的自觉。因此,当看到其他人有不道德的行为时很少主动站出来指出别人的不足,也就造成了虽然对自己的生态道德有自律性,但很少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第三,大学生对环保的需求较高,缺乏系统的环保知识。环保需求是出于对环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而希望环境得到保护的需求,通常表现为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环境道德教育,这说明他们有明显的环境保护需求,希望通过提高环境道德或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去改善环境。但由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普遍缺乏规范性的教育,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生态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除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之外,非环境类的学生很少有系统的教育。这就造成了当前大学生虽然对环保要求较高,但普遍缺乏系统的环保知识。endprint

三、中国传统文化重塑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离不开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应关注他们的思想政治和心理素质外,还应该重视对他们的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有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圣王之制”等无不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之道。这种有机自然观以及她所蕴含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都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都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宝库。我们应该利用我国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

第一,发挥思政课堂的领航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生态道德教育。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充分肯定了高校思政课堂的领航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既能充分实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能弥补非环境专业学生缺少生态道德知识的不足。事实上,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人和自然的和谐、遵守公共道德等内容,都属于生态道德教育。因此,在思政课堂上要充分发挥领航作用,把中華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进课堂教育,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提高生态道德素质。

第二,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学生社团,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说“实践出真知”“行为形成素质”,学生社团组织的专门训练,使学生形成某种气质,或者说培养他们的个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某种素质。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学生社团也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平时举办的活动或日常的训练中,积极主动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生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比如诗歌协会、环保协会等,使学生们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生态道德意识。

第三,发挥校园媒介的宣传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生态道德教育覆盖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绿色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国家富强和百姓幸福。借助媒体的优势,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学校媒体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方面应该义不容辞。学校应该积极利用校园网站、智慧校园平台、官方微信和微博等融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同时,学校还要有计划组织将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态道德现状结合起来进行知识竞赛,让学校媒体全程跟踪报道,不仅提升了广泛度和影响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总之,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关爱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塑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