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2017-11-28吴庆
吴庆
【摘 要】教师如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数学好学、乐学,点亮学生兴趣的火花,激励学生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活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几个方法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领域内,对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了如今教育工作者深究的一个热点。而数学学科在众学科是一门最具有严谨逻辑体系和较高抽象思维的学科,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思维活动持续发展,这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问题。
一、创设故事型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和意识倾向,它是一种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一个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接纳、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因此创设故事型数学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时,结合课本主题图,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即小猫钓鱼的故事。讲完故事后问学生:“你能用数字表示猫妈妈、猫爸爸分别钓到鱼的尾数吗?那么小花猫什么也没钓到,谁来告诉老师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这样应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猴妈妈分饼”的故事(多媒体呈现):一天,猴妈妈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她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大猴子1份。二猴子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猴妈妈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份,给了二猴子2份。三猴子一看,急着说:“我最小,我要3份。”猴妈妈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三猴子3份……当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满足猴子们的要求的?如果四猴子要4块,猴妈妈该怎样分呢?”由此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精神愉悦,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二、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中挖掘数学问题情境
当然,课堂教学要设计得更为精彩,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師仅仅停留于教科书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主动地创造才是情境的最终源泉。为此,教师应广泛涉猎各门学科,具有广博的视野,从实际生活中寻求优秀的教学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时,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天气好的时候,我会带着3岁的宝宝去玩,他骑一辆儿童自行车,我骑成人自行车,虽然我慢悠悠的踩,但是他总得把踏板踩的飞快,却还是在大喊:“爸爸,等等我!”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自行车的速度与什么有关?骑自行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也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课堂中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学生们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并且从中能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三、创设游戏玩乐情境,使学生“玩”中诱“趣”
好玩也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游戏他们会主动参与,并且兴致勃勃,甚至有时会达到忘我的境界,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对孩子们的诱惑往往是难以抗拒的!如果我们将一些枯燥的问题改造成有趣的问题,增添游戏的元素,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游戏的玩乐中诱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上课伊始,学生起立后,教师没有像往常一样让学生坐,而是问:“体育课上,同学们排好队后,老师先让你们干什么?”生答:“报数。”这时,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像上体育课一样先来报数,要记住,你报的数就是你的学号。”学生一脸茫然的报完数后,教师说:“除2外,请学号有约数2的同学坐下。”学生满脸疑问的坐下,教师追问:“坐下的同学的学号都是什么数?”生答:“偶数”“那奇数和偶数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然后依次让除3外,学号有约数3的同学坐下,除5外,学号有约数5的同学坐下,除7外,学号有约数7的同学坐下,之后,故意不作声,看着学生。站着的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让他们坐,看着学生们异样的表情,教师说:“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研究研究你们的学号与坐下的学生学号有什么不同吧。”这样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小结
学生的创新精神,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师创设具有实效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为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持续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