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人的心境

2017-11-28蒲仕明

新城乡 2017年11期
关键词:儿媳阿姨子女

蒲仕明

带娃老人必须面临过往人生经验和技能对现实社会的虚无感,却难以寻找“缓冲地带”

“科学育儿”和“老人带娃”对立的背后是现代文明与传统理念的碰撞。碰撞之下,老人逐渐丧失了话语权,走向一个尴尬的境地。

“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候很失落。”一位带娃老人的絮叨,折射出一个群体的悲欢。

寂寞的老人

10月8日,国庆中秋大假的最后一天。61岁的许阿姨早早地起了床,推开卧室的门,喊了一声,“小土豆,起床啦!”接着她愣了一下,喃喃自语道,“不对,孩子跟他爸妈出去玩了,还没有回来。”她一个人在客厅枯坐了半晌,才想起来应该准备自己和老伴的早餐。

“孩子不在身边,总感觉空落落的。”许阿姨以前在事业单位工作,闲暇时间喜欢打麻将、跳坝坝舞,也有很多“麻友”和舞伴,孙子出生后,就和过去割裂了。

和过去“彻底割裂”之后,她的“朋友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周围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小区一起带娃的老人。我提出疑惑,“今天为什么不去找他们玩呢?”许阿姨叹了口气:“孩子不在家,一起玩有什么意义……”

孩子在家的时候,许阿姨也有她的烦恼。“从早上扫地做饭,到晚上哄孩子洗漱睡觉,一整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有时候,很希望有人关心一下。”

“儿子在外地工作,以前一个月也难得打两次电话,孙子出生后,兒子每天都打电话或是聊视频。但言语之间,多是孩子最近怎么样?他可能已经忘记了,我是他母亲。”许阿姨故作轻松地开着玩笑,“有了孩子忘了娘,不过我这人性格好,不往心里去。”

说话间,许阿姨的电话响了。“妈,我们大概下午五点到家。早点做饭,给孩子熬点小米粥……”挂掉电话,她朝我眨了眨眼,起身准备下楼买小米去了。

“人老无用”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58岁的孙阿姨自认开明,但还是难免和子女发生争吵。有一次孩子肚子不舒服,她试图用“提背”(用手指提捏孩子背部)的方式来缓解症状。但“提背”必须要足够的手劲,孩子就痛得哇哇大哭。这时候儿媳走过来,一场指责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儿媳看来,生病了就应该去医院,这样的“土办法”并不科学。在带娃的过程中,这样的争吵挺多,不过孙阿姨很乐观,“他们说的对我就改,不对就照旧。不是不相信科学,经验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嘛!”

我造访的时候,成都一连几天降温。孙阿姨看着孩子身上的衣服,觉得颇为单薄,于是又给孩子添了一件球衣和背心。没多一会儿,儿媳回来了,“妈,你给他穿这么多干吗?”孙阿姨有些心虚地嗫嚅,“我害怕孩子冷着。”儿媳白了孙阿姨一眼,“冷就开空调!”孙阿姨沉默地走开了。

在传统社会,经验、阅历对于家庭至关重要,所以人越老,地位越高,说话也就越管用。“多年媳妇熬成婆”这句俗语,多少反映着这种状态。现在的带娃老人们则面临着与自己经验完全不同的境况——过往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创造生活并藉此自豪的传统,在后辈们看来一文不值。“他们宁愿相信网上的说法,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父母,”孙阿姨有些落寞地说,“老了,没用了。”

老人正在被这个快速演进的时代所影响,更准确地说是在被抛弃。所谓传统,就是尤金·埃利希所说的“活着的规则”,老人就是规则的强制力。而如今,老人经济上对子女的依附,过往人生经验和技能对现实社会的虚无感,使得强制力消失,他们变得痛苦而挣扎。带娃老人必须面临这个残酷的现实,却难以寻找“缓冲地带”。

“希望孙子快快长大,能自己上学的时候,我就可以回老家了。”孙阿姨说。

另一种分离

4年前,徐大爷和老伴邱阿姨从川东老家来到成都,帮忙照看刚出生的双胞胎孙女。如今,孙女已经上幼儿园,究竟是留下还是回老家,徐大爷难以选择。

当初来成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一方面,儿子工作压力大,我们要是不来,他们就得请保姆,花钱不说,我们也不放心。”徐大爷说,“另一方面,我们年纪也大了,人老了身体难免不好,到城里来孩子们也放心一点。”

到成都后,虽然子孙的陪伴让老两口很开心,但生活却没有在老家来得舒心。“刚来的时候,电梯都坐不惯,一坐电梯就头晕。”因为这个邱阿姨开始都不怎么出门,就在家呆着。而徐大爷最不能适应的是社交的孤立。“在村子里,院子里搬个凳子一坐,一堆人就凑上来了,村里的人和事大家也都互相知道,但在这高楼房里,一共也不认识几户人。”

进城这几年,老两口从体力上轻松了很多,但心理上的压力却每日俱增。“以前在老家就是种地,有时候到乡镇上做建筑工,确实很辛苦。来这里倒是不用干重活了,但孩子们挣钱不容易,我们来了就要多一份支出。”

空闲的时候,“带娃”成为徐大爷和邱阿姨的社交手段。每天傍晚,邱阿姨带着孩子到小区广场和她的“新伙伴”相聚,也是一群带娃的老人。他们常常聊起子女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冲突,然后彼此安慰:“少说几句算了,说不过他们。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一个样。”

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告别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注定经历一场充满未知的分离。

最后的问题

您愿意帮子女带孩子吗?在隔代育儿上,您对子女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带着这两个问题,我随机采访了五位带娃的老人。

答案一:帮忙我们倒是挺乐意的,但毕竟年纪大了,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说到不满意,其实还是觉得现在的年轻父母有点不负责任,回家就是玩手机电脑,很少同家人交流。说孩子不好好吃饭,你自己还边看手机边吃饭呢!

答案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他们都要上班,我们只好帮着带了。但最不能理解就是送孩子去上早教。我去过早教班,不就是带着孩子玩吗?听说一节课还挺贵,我带着孩子也能一起玩得很开心啊!

答案三:我们现在退休了,带带孩子也没什么。但是天天被说这不对那不好。唉!就是不太信任我们,生怕我们带不好孩子。每天无数个电话,一会儿问孩子看电视没有,一会儿又问有没有流鼻涕……

答案四:说实话肯定不愿意,谁不愿意退休了之后打打麻将或是到处走走,在家带孩子少了好多朋友。我觉得现在父母太溺爱孩子了,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做。一个男孩子天天怕磕着碰着,被养得没有一点阳刚之气。

答案五:不都这样吗?我们年轻那会儿,父母给我们看孩子,现在我们给自己孩子看孩子。我们老两口年纪不大,身体也不错,看小孩子也挺有意思的,觉得自己变年轻了。不满意的是现在年轻人的习惯,天天熬夜,给孩子讲故事都直接用手机放。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媳阿姨子女
“前儿媳”也能享有继承权
我的“话痨”阿姨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点赞好儿媳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放手让儿子儿媳当家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陈水扁儿子儿媳双双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