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石”问“路”

2017-11-28周柳琴

文理导航 2017年31期
关键词:整体性针对性提问

周柳琴

【摘 要】文言文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复习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应对中考的考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复习过程中做到针对性、引导性、实效性是每一个担任毕业班教学的老师的重要目的任务。在长期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并结合中考要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问;探索;思考性;目的性;整体性;针对性

苏轼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确如此,初中阶段的许多文言文似是浩瀚的文学海洋里的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光芒四射,百读不厌。引导学生浸润在国学经典的滋养里,涵育具有中国文化血脉的“传承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

然而,这些经典对学生而言是“老面孔”,他们“看”了好多遍,很难产生“新鲜感”,反倒容易产生“陈词滥调”的抵触感,在复习中也就很难对经典产生理解和思维的“新意”。作为教师,如果在复习中没有对经典的更深入的思考和“递进化”的复习思维,很容易造成复习中的“重播”现象,让学生感觉“炒冷饭”。这样的“复习”就不是“复习”了,而成了“重复”。这样的所谓“复习”,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掌握、欣赏和应用的能力而言,效果都是非常差的,甚至可能开倒车。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的文言文部分,虽然题目不同,但是不难发现它的趋向所在,则是题目越来越灵活,给学生的主观印象似乎题目课上都讲过,能拿起笔来就写,但是如果按照课堂上讲的答案去写,又拿不到满分,甚至有的学生的确把课堂上讲的题目的答案都背下来了,但是在做试卷时却不知答哪一个答案是好,不知道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要么少答,要么答得很多却不在点子上。

那么,如何避免中考复习中的机械化和重复化,避免中考复习中的“炒冷饭”,提升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效果?就教师而言提问便显得至关重要,科学的问题设置,灵活的提问形式,民主的表达方式,简单扼要的总结,对提高学生文言文复习的兴趣,增强复习的实际效果大有裨益。

笔者在初三文言文的复习实践中结合中考要求和特点总结出“投石问路”的提问策略,让提问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石”——在“重点”处提问,让学生学会瞻前顾后找答案

翻看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发现涉及到课内阅读的部分在逐渐的减少,课内阅读题型也很灵活,但其实仔细分析这些题目大多还是和文章的内容以及中心等重点是有关的,所以抓住文章的重点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在平时的这类题的解答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全面的从文章中瞻前顾后的去找答案,以致失分率还不小。因此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找到重点,少而精的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瞻前顾后的去找答案就很重要了。

比如《曹刿论战》一文,文章重点可以定在曹刿的特点分析上,以此为中心来展开问题设计。如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刿身上的细致,有勇有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的哪些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等。让学生学着从文章中去找答案,瞻前顾后画出答案。

在平时的练习中渗透这一点,让学生学着抓住重点,回归文本。真正的做到瞻前顾后的深层次的读懂文言文,使他们在复习阶段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石”——在“关联点”提问,比较中扩大复习面

合并同类项简单来说就是把所学的文言文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依据把它们提取出来,从不同中找出共同的东西来,求同存异。这对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通过分析进行综合,通过比较进行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初中阶段文言文,其实有许多文章是有关联点的,所以在向学生提出新的疑问时不防抓住这些相关点,以这些关联点为标准和切入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比如:在复习《曹刿论战》时讲曹刿劝说鲁庄公在齐人三鼓后击鼓,在判定齐军辙乱旗靡后进攻,鲁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可以引申为许多题目,涉及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如:由此引申出从长勺之战的胜利来谈谈治国的一些策略。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善于纳谏与纳谏难的正面事例、反面事例,试列举几例。又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与《送东阳马生序》可以联系起来进行提问,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成才条件的认识。将有相关点的文章利用其相似之处似冰糖葫芦似得将其串联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教给了学生新的东西,既帮助学生复习了知识,又给学生提出了新的疑问,达到既温故又知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乐于复习,在复习和探究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石”——在“难点”处提问,让學生各抒己见

近年来的题目有十分灵活甚至往往不止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在设置题目时根据不同文言文的难点设计一些学生能各抒己见的题目,往往事半功倍。通过学生自己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比较,可以比较全面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状况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比较,可以起到去伪存真的作用,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当然在设置此类的问题时必须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僵化机械和封闭的问题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各抒己见的。

比如,试比较一下齐威王鲁庄公的异同,比如,说说你认为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还比如,试用齐威王妻、妾、客的口吻来揣测一下他们的内心所想等等,这样的提问,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同时又让学生有话说,说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自己的理解,在老师评判之前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对是错,而且,只要言之成理都未尝不可。从课堂上的反应来看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再让学生比较一下答案的异同,最终达成共识,效果相当好。当然,这样的题目和提问方式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文言文已经十分熟悉的基础上,所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四、“石”——在“连接点”提问,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在文言文的复习中主要体现在字词的运用上。事实上近年的苏州中考题中有很多题目是出到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或相似的。考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用法的灵活使用,这类题目涉及到的是文言实词的使用,虚词的使用,各类句式的使用,各类用法的使用。

在复习的过程中,以表格的形式先展现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实词400个左右,虚词比如之,而,于等词),然后发挥学生自主探讨和发现不同的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找到这个新旧的连接点,进而比较辨析。

比如“素”这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在《幼时记趣》中“又留蚊于素帐中”一句“素”的意思是白色的,而在《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一句中“素”的意思是平时,进行比较辨析,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实词。

让学生习惯辨析,学会辨析,进而为课外的文言文阅读打好字词的基础,使学生在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中队这些常见的词形成一种辨识能力。

对于教学,笔者始终认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学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而由扶到放不仅是学生实由“上喻”到“自悟”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育者自我的成长。因此,如何“投石问路”做到有效提问,实现以“问”学“文”是我们不断探究和思考的教育路径。

我们讲“文以载道”,对一篇文章而言,不仅要学“文”还要悟“道”。文是点,也是线,也是面,因此,对文的理解,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面”的意识,教师的提问可以从点开始,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而“提问点”的选择需要教师寻找和发现,没有对文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是很难准确抓住问题的“七寸”,也就很难做到有效提问了。“悟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领悟、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不仅是一个“教授”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主要工作也不再是“教”而更重要的是“导”,通过指导、辅导、引导,引领学生和自己一起探索古文之妙,感受古文之美,感悟古文之魅。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李学勇.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夏长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艺术

[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体性针对性提问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