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派纷呈竞风流—天津博物馆“清代前期绘画特展”之山水篇赏析

2017-11-28赵艳玲

艺术品 2017年10期
关键词:山水

文/赵艳玲

流派纷呈竞风流—天津博物馆“清代前期绘画特展”之山水篇赏析

文/赵艳玲

王时敏 虞山惜别图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前期画坛很大程度上是明代后期绘画状态的延续,是中国绘画重要的发展阶段和梳理期,尤其是山水画科,呈现出众多绘画风格并存,名家荟萃,流派纷呈,各具特色的局面。其中,文人画可谓盛极一时,“摹古”与“创新”不断斗争,以“四王”为首的画家,透过晚明董其昌,上溯宋元传统,作品普遍重视笔墨趣味,风格儒雅含蓄,传达一种从容不迫,恬淡潇洒的意境,被统治者视为“正统”。“四王”里以王翚为代表的“虞山派”和以王原祁为代表的“娄东派”同为清代最有势力的画派。以“四僧”为代表的一批遗民画家,绝意仕进,转而投身绘事,他们强调个性的解放,要求“陶咏乎我”,提出“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习,强调自辟蹊径。以龚贤为首的“金陵画派”远宗董、巨,用笔深厚,也有笔健疏淡者各有所长,各得其法。以弘仁、查士标、孙逸等为代表的“新安画派”高扬“师从造化”的大旗,以变幻无穷的黄山为蓝本,画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与此同时,一批功力深厚的职业画家也活跃在当时的山水画坛,主要有以樊圻、高岑等为代表的金陵画家群体和以刘度、蓝孟、章声、吕焕成等为代表的浙江画家群体。

绘画作品是画家艺术思想、时代审美特色的物质呈现。此前天津博物馆“清代前期绘画特展”共展出130余件(套)绘画精品,择其一二赏析之。

王时敏 虞山惜别图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晚年归隐后自署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在“四王”中声望最高。是明代大学士王锡爵的孙子。王时敏画学宋元,对宋元名迹日夕临写,笔笔讲求古人法度,尤其是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后受董其昌影响,其山水早、中期风格工细、清秀,晚年画风苍劲浑厚。其浅绛为清代之冠。

此作近景的杂树姿态各异,前后穿插倚让得体。中远景的留白与山体、树木虚实相生,似空灵的云气在流动。作品构图繁复、行笔缜密、墨色沉静。山石的处理,主要师法黄公望,同时融会了王蒙用笔苍浑厚重的特点。干笔勾皴,淡墨渲染,与早期含蓄秀润、笔墨清淡的画风不同。此图是王时敏为即将迁居虞山的福建籍烟商戴瑞阳所创作的,戴与其比邻多年。作此画时王时敏已77岁,作者虽享年89岁,但因晚年患有眼疾,近80岁后就少有亲笔画作了。此图是值得重视的晚年代表作。

王鉴 云壑松荫图

王鉴(1598—1677),字圆照,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

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孙,家藏古今名迹甚富,受其熏陶,能神融心会。早年学画从黄公望入手,以后又追踪董、巨和“元四家”,亦受王时敏影响,曾得到董其昌的亲授,董其昌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对王鉴产生过很深的影响。他摹古功力很深,笔法非凡。

此图自题仿元代画家王蒙的《云壑松荫》,画面上部的皴法为王蒙典型的解索皴,下部参合王蒙的牛毛皴,整幅画境较之王蒙的茂密苍茫又显爽朗空灵,有沉雄古逸之长。曾经晚清浙江藏家王养度(字蒙泉)、近代安徽藏家蒯寿枢(字若木)等人递藏。

王翚 仿王蒙山水图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先后学画于王鉴、王时敏,又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了北宗的某些技法。他所画山水不拘于一家,将黄公望、王蒙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仿王蒙山水图》多以细笔皴擦,且干笔、湿笔并用,画面效果繁密而不显拥塞。

自题“名山草堂,萧然独居。门无车马,坐有图书。沉酣枕籍,不知其余。俯仰今昔,乐且晏如”。款属“戊子立秋后一日仿黄鹤山櫵笔意。石谷子王翚”。“戊子”为康熙四十七年(1708),作者时年77岁。

王翚 柳岸江洲图

王鉴 云壑松荫图 纸本水墨 天津博物馆藏

王原祁 仿倪黄山水图 纸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吴历 为唐半园作山水 纸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该图描绘的是西湖柳岸湖堤山色,平远构图,分两段式,疏朗有致,格调清新,生趣盎然,是一幅带有写生性质的山水作品,可见王翚画风的另一面。

作者自题:“西湖三面环山,中涵绿水。松排青嶂,草满岸堤。泛舟湖中,回环瞻视。水光山色,竞秀争奇。柳岸花汀,参差掩映。已而峰衔翠蔼,月印波心,画舫徐牵,菱歌晚度,游人俨在画图中。山(衍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也相宜。与湖流映碧,更见渔舟来往,令人疑入武陵桃园。”款署“庚寅嘉平十又八日,耕烟散人王翚”。“庚寅”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作者时年79岁。作品为张叔诚先生捐赠。

王原祁 仿倪黄山水图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继承家法,后又得王鉴指导,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且善于用色,色墨结合是王原祁作品的另一特点。

《仿倪黄山水图》“之”字型构图,布局疏朗,树石先用干笔皴擦,后用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干湿并用,画面显得浑然一体。

自题:“丙戌仲冬朔月,寒威凛烈,余赴畅春入直,至寓索酒解寒,不觉薄醉。放笔作倪黄笔,遂成此图,无暇记工拙也。”“丙戌”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王原祁时年65岁,此图为朝奉闲暇之余所作。迎首所钤朱白文“御书画图留与人看”印文系康熙皇帝所赐。作品曾系近代张翼、张叔诚父子递藏。

吴历 为唐半园作山水

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学画于王鉴、王时敏。早期作品画风似王鉴,皴染工细,清润秀丽。中年时期,着重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形成自己风格,晚年之作多粗笔短皴,笔墨醇厚。此图是吴历为清代书画家、藏书家唐宇昭所绘山水。唐宇昭(1602—1672),字孔明,号半园,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此作对角构图,安置得宜,以雨点皴为主,用笔沉着谨严,淡墨、重墨、积墨,皴擦、渲染并用,使得山石极富立体感,整体感觉浑朴厚润。

自题“廿载心怀积未倾,拟将图画寄茸城。思君文字清宵讌,候府杯中月最明。诗画寄怀半园先生。”曾经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李佐贤鉴藏。

恽寿平 摹北苑溪山图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号南田。江苏

武进人。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鼻祖。早期山水初学伯父恽向,取法元代王蒙、黄公望、倪瓒,并上溯董源、巨然。中年以后转为以画花卉禽虫为主,但其山水画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韵、情趣取胜,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

恽寿平 摹北苑溪山图 绢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髡残 苍翠凌天图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墨笔摹董源(北苑太守)溪山图,笔墨多变,构图空间感强烈,疏朗有致,秀润苍莽。自题:“文徴仲云:人间无北苑画,止家藏半幅耳,即今所传溪山行旅是也。其神韵沉古,大抵与巨然烟浮远岫相似,所谓云峰石迹,迵出天机,笔□化权,网象莫测。后来拟议,殆如管天蠡海,何足语于大方?此图追抚前本,略得盘郁苍莽之气,时史俗习,庶几一变,鉴者辨之。”款署“壬子润秋毘陵恽寿平”。“壬子”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作者时年50岁。画中自题述及该画的创作心得及自评,俨然一篇言简意赅的画论。恽寿平一生的画学心得大多写在山水画跋里。

弘仁 松溪石壁图

弘仁(1610—1664),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为清初四画僧之一。擅画山水,尤好绘黄山松石,为“新安画派”创始人,画从宋元各家入手,尤崇倪瓒,但又不为云林画法约束。《松溪石壁图轴》深得传神和写生之妙,所画山峰陡峭,布局疏宕错落,笔墨苍劲整洁,笔法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富有秀逸之气,给人清新俊朗的感觉。自题“渐江学人画寄伯行居士”“丙申”。作者时年47岁。

髡残 苍翠凌天图

髡残(1612—1692),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白秃、残道者、电住道人,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早年剃发为僧,之后离开家乡寓居南京牛首寺。擅长山水画,构境岩壑幽深,笔墨苍莽,意境奇僻。是清初一位个性鲜明的画家。

八大山人 山水通景图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顾符稹 溪山访友图 纸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髡残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的画家,他曾自言:“余画岁不过数帧,非知画者亦不能与。”其创作都是有感而发,从其传世数量并不多的作品中,很少见到应酬之笔。

“庚子”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作者时年49岁。此时髡残初居牛首山幽楼寺,属其中年的作品,且是髡残传世作品中非常著名的佳作。画家以荒率朴拙的干笔勾勒、皴擦山石,淡墨渲染出石头阴阳向背,赭石罩染。为烘托幽深之境,画家还有意将石径、瀑布、雾霭穿插于山间,显得空灵通透。整幅作品墨、色沉着,苍莽浑厚,可见王蒙对其画风的影响。

髡残《苍翠凌天图》自题诗释文:“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徹山厜。屋古摩崖立,花明倚磵披。剥苔看断碣,追旧起余思。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清课后,笔砚亦相宜。雾气隐朝晖,疏村入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树古藤编坠,秋深雨渚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时在庚子深秋石溪残道人记事。”

八大山人 山水通景图

八大山人(1626—1705),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江西南昌人。顺治五年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别号雪个、个山等,中年后号八大山人。八大的山水取法黄子久,又受董其昌的影响。他长于花鸟、山水,均别开生面,是清初杰出画家。

这是由六幅组成的一套通景屏。八大的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此作也不例外。图绘光秃的山峦,稀疏零落的树木,山中虽有屋舍,但杳无人踪,给人以萧索、冷寂之感。全作笔情恣纵,逸气横生,具有浑朴酣畅而又明朗秀健的风神韵致。画幅上方署:“八大山人”,虽未署纪年款,据书体和款识字体特征应为作者接近80岁时所绘,属其极晚年的作品。是八大山人的传世巨构。

石涛 淮扬洁秋图

石涛(1642—1707),本名朱若极,明宗室后裔,广西全州人。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善画山水及花果兰竹,主张面向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绘画不拘成法,创作自由酣畅,力矫当时摹古之风。所画山水构图新奇,笔墨雄健,气势豪壮沉郁,风格独特。与髡残、弘仁、八大山人并称“清初四僧”。

石涛人生中的最后十余年,是在当时的商业都市扬州度过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夏末,扬州地区遭遇洪灾,扬州城为洪水所淹。入秋,洪水消退。石涛为好友张潮(字山来,安徽歙县人,居扬州)创作的此图,虽未署纪年款,应是其极晚年之笔。

石涛半生云游,饱览名山大川,为其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充实的生活基础。这幅作品从内容、布局来看带有一定的写生性,民居数间、芦苇攒簇、杨柳摇曳、河道蜿蜒,俯视鸟瞰,平远构图,很可能是在城墙之上数次远眺江岸目识心记后整理所得。整幅画作笔意恣肆,水墨泼染,点铺并用,淋漓洒脱。王原祁推石涛为“大江以南为第一”,石涛的艺术涵养在“四僧”中可谓首屈一指。作者以饱含晋唐书风的行楷书题写多达600余字的自作歌行体长诗,几占画幅的四分之一,也体现了他独特的构思布意。

查士标 深山樵径图 绢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黄向坚 南安群山图 纸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石涛《淮扬洁秋图》自题长诗释文:“淮扬洁秋之图天爱生民民不戴,人倚世欲天不载。天人至此岂无干,写入空山看百代。百代悠悠甚渺茫,空山对客较短长。山川陆海结中央,南奔北走辟淮扬。黄海之水广汪洋,黄海之山西蜀冈。九河不断分六合,水阔山横无处说。遥思文帝早知见,丧家之子亡隋脉。隋家炀帝画图室,人道荒唐我述中。当年不废迷楼意,歌管楼台处处风。隋才自捷天难比,隋心自敏通经史。隋仁隋义孰倾心,胶结杨素传遗旨。遗旨元符一望开,隋家处处起瀛台。西池诏起十六院,南州又凿五湖来。五湖八曲风味多,随心称意昧天秋。红粉不到隋家死,彩女如何陆地过。隋荒自绝不思量,米珠薪桂天遑遑。征辽日日甲兵起,可怜社稷无人理。宫中李实共杨梅,不重杨梅重玉李。伤情目断平原颠,兴亡不在征辽边。一年三百六十日,只对烟花夜夜眠。扬州刺史新承宠,香车自走复懵懂。曲槛层楼迷不迷,能使神仙入情冢。河南杨柳谢,河北李花荣。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迷楼宫人抗声咽,隋心犹恋云中阙。隋家歌管谁家阅,咫尺风流看饮血。荡心一丧天地轻,怎知天下无刀兵。纵教千年万载死,不如一顾一倾城。倾城不见迷楼无,西院十六隋毒屠。河开千里幸江都,至今目电焉可诬。我行隋地试难明,我图黄海笔难停。精靡亦有荒凉日,桑田亦变沧海形。今年居九夏,黄海千里崩腾下;隋河亦已竭,雨水平陵谁得悦?谁思禹注淮南北,民间争颂亦无勒。功深只令四海息,息时又树稼与穑。山川陆海没风波,一旦绚起鱼盐色。久知隋地空彷徨,又询禹甸高翱翔。北顾南瞻尽天长,分淮沿水画歧扬。老夫自笑非屑屑,老夫自爱非忙忙。长歌短行非吾别,纵有丹青神不结。今移结神出涤楼,门前水退屋里舟。破砚拂开当日月,突笔写入洁时秋。禹功隋荒具之两不论,而吾之冲口划月有不尽。为山老道先生正,大滌子极。”

龚贤 高岗茅屋图

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号半亩,祖籍江苏昆山,久寓南京。一生经坎坷,未应举子业,布衣终生。中年后隐居南京清凉山,卖画课徒。虽困顿一生,却致力于书画创作,擅长山水画。画家程正揆在赠龚贤的诗中道“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很好地点出了龚贤在用笔上的特点和成就。龚贤对金陵画家群体影响很大,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

《高岗茅屋图轴》以层层积墨法作反复皴擦积染,山石树木浑融一体,仅在阳面或轮廓边缘处留出些许高光和坚实的轮廓,通过黑白对比,在浓重的墨色中仍有深浅、浓淡、明暗等细微变化,立体感强烈,具有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风格,成功地表现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润、幽深的特征。

自题七言诗:“把茆结屋在高岗,拨弃闲书看夕阳。到老胸中无甲子,何从牖下梦羲皇。”表达了他隐逸山林的移民情怀。

查士标 深山樵径图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散人,安徽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工诗文、书画,书法师承董其昌,风格俊逸萧散。擅画山水,初师倪瓒,后参以宋元诸家及董其昌等人画法,并受弘仁影响,绘画风格多变。

查士标绘画有多种面貌,此图明显受弘仁画风影响。作者以清劲明爽的笔墨空勾山石轮廓,山体质面略加皴擦,阴面稍作渲染。两山的夹缝中绘一山间小径,一樵夫担柴徐行,自题七言诗:“小桥溪路有新泥,半日无人过水西。宿酒欲醒茶正熟,一簾风雨竹鹤啼。”图文相宜,一表其懒散的风神、高逸的气韵。

高岑 天卯樵歌图

高岑(1621—1691),字善长,又字蔚生,号榕园,杭州人,居金陵(今南京)。早年学朱翰,后学蓝瑛,所画平实。高岑的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面貌,此作笔法细秀劲峭,清丽严整,灵妙生动,属于高岑的细笔山水风格。

黄向坚 南安群山图

黄向坚(1609—1673),字端木,号存葊、万里归人,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师法王蒙,有黄公望笔意。其父黄孔昭云南姚州(今姚安)做官,因战乱阻隔不得归家,黄向坚逾两年徒步万里迎回父亲,受到时人赞扬。

寻亲的过程中,黄向坚踏遍了西南山川,也让他的绘画作品带有极强的写生性。此图描绘的是寻亲图中路过的云南楚雄府南安州(今楚雄双柏县)风貌,山石排布似马牙参差,构境奇险。干笔细密皴擦,层次丰富,气势雄浑。

顾符稹 溪山访友读书图

高岑 天卯樵歌图 绢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顾符稹(1635—1718),字松巢,号小痴,江苏兴化人。能诗、工书、善画,善以勾染作画,山水、人物远学李昭道,近学赵孟,以清丽著称。所作笔法工致严谨,细入毫发,树石细笔写生,颇具气势。

此图描绘的是文人读书、访友的场景,从题材和图式上可见受明代“吴门画派”影响,另外从勾描、皴擦和敷色上又可见钱选的痕迹。

清代画坛虽然不像唐、两宋那般鼎盛辉煌,但它是是中国绘画重要的发展阶段和梳理期。“四王”“吴、恽”的墨趣、“四僧”的风神、“金陵”的墨韵、“新安”的逸气,再加上金陵、浙江等地区的画家群体……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群星璀璨共同点缀了清代前期中国画坛耀眼的星空。

(本文作者任职于天津博物馆)

责编/王可苡

猜你喜欢

山水
《山水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大美山水
八桂山水,说不尽的浓浓乡愁
《山水》
山水怀抱
山水
忘情山水不倦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