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国盛:做贫困群众的暖心人

2017-11-28本刊报道组

老区建设 2017年17期
关键词:村干部贫困户村民

□ 本刊报道组

范国盛:做贫困群众的暖心人

□ 本刊报道组

贫困户张松来家房屋倒塌,范国盛指导帮助灾后重建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要理论学习,更需用实际行动来继承弘扬。2015年9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的范国盛同志先是主动报名,再经单位选派,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湖区——鄱阳县游城乡花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时间里,他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全面分析,精准施策,做贫困群众的暖心人,让花桥村有了新面貌,村民有了新生活,日子有了新期盼。

走访调研定规划,两委干部接纳他

驻村第一天,他刚踏进村口,看到那条破烂的马路和扬起几丈高的灰尘,他深感重任在肩,当时便在心里就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个村子有看得见的好变化。

范国盛在村民田里查看农作物

基层需要理论家,但更需实干家。驻村当天,他就叫村干部带着他走门串户。接下来,他花了不少时间来了解村史、村情和村貌,并借阅村里的族谱,翻看鄱阳县志了解风土人情、气候温度和作物种植。此外,他又多次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了解村务,听取他们的工作意见建议,并多次拜访咨询乡领导及熟悉村情的人士,了解花桥的政情、民情、村情。为制定适合花桥村情发展的道路,他还自驾私家车、自掏腰包带领村干部到附近乡镇及县区考察农村农业发展,他们先后到芦田乡、高家岭镇、古县渡镇、谢家滩镇、田畈街镇,以及乐平市、进贤县等地考察。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集中群众智慧和深入调研论证,制定了符合村情的脱贫发展规划和脱贫工作方案。接下来的两年扶贫工作,花桥村便是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实施,确保了村庄发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这“新官上任三把火”式的接触,让两委干部好好认识了这位一门心思想干事、想干成事的第一书记,也渐渐接纳了他。

担当实干抓党建,党员靠近他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建个好支部,才是改变贫困村面貌的治本之策。村级党组织长期缺乏健康正常的党组织生活,党员党性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乏不是个例。要啃下扶贫“硬骨头”,就要练好党建“好牙口”,要念好党建“经”,便少不了过最基础的党组织生活。为此,他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一起上党课、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过党的生日、去产业基地参观,每次活动都注重留下影像资料,悬挂在村部。此外,他还充分利用自己来自国家级干部学院优势,制作鲜活微党课课件,讲述井冈山上发生的动人革命事迹,把井冈山精神和方志敏精神带给他们,武装他们的头脑,将党性注入他们的灵魂。当地镇党委、周边村委还多次请他去给党员上党课。他自己也结合自身思考,撰写了系列党建论文发表在《半月谈网》、《江西日报》、《当代江西》、《老区建设》等杂志上。

20多年前修建的村部仅一层平房,到处漏水,他和两委干部多方筹措资金20万元建了新村部,还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总结了党建“3+2”模式,即针对老中青三类不同年龄段的党员采取不同方略,并把党建工作务虚和务实相结合,有力地提升了党组织战斗堡垒形象。党支部在恢复健康党组织生活之后,党员之间交流明显增多了,民主精神和氛围也更浓了,不由自主地靠近他。

精准定位选产业,贫困户拥护他

要打赢扶贫攻坚战,想方设法增加贫困户收入,必离不开产业扶贫,但如何让产业扶贫找准支点,做到放水养鱼,他意识到要做好“精准”这篇细文章。

先是精准识别贫困户。记得村里第一次公示贫困户名单时,很多群众打电话向他反映情况,说评选不公,有的榜单刚一贴出就被群众当场撕掉。为此,他带领村干部对反映情况的群众一户户进行走访,了解实际情况,并重新组织评议会,先由各个村组进行初评,再由村组推选代表进行群众评议,一套严格规范的程序之后,他们再对贫困户名单进行公示,群众的意见得已平息。可以说,村里的贫困户,他全部走遍了,即便是普通群众,他也走了好多次。他的手机,也成了群众的热线电话。走访时,见到确实困难的,他也不忘记献上自己的爱心,自掏腰包给予资助,如2016年中秋节时,他给贫困户余桂妹送去月饼;开学报名时,给患有残疾的张畴华家送去学费。现如今,大家见了他,都热情地叫上一句“范书记”。

其次是选定“党建+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他利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给予的60万帮扶资金,帮助贫困户建起了60亩蔬菜大棚;又利用扶贫惠农和贴息政策,筹集了120多万种植了60亩黑木耳,带动了60多户贫困户参与,使得贫困户光劳动增收就达到户均2000多元,实现了贫困户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在最近一次第一书记工作满意度测评中,他的满意度为100%。

加强基建变村貌,村民认可他

花桥村作为湖区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进村的道路多年前修的,早就破烂不堪,村民多有抱怨,但却一直筹不到配套资金。为此,他带领村干部,联系乡党委、县交通局等多家单位,筹集352万资金修路。2016年12月,2.2公里道路全线贯通,村民回家走在宽阔平坦干净的马路上,心里别提有多得劲。

村里的小河淤塞了,一下雨就涨水,附近的居民和稻田屡次遭殃,而一到晴天干旱,小河又蓄不了水,生活用水和稻田灌溉受了很大影响。为此,他带领村干部到水利局跑项目,终于,清洗了河道,建起了水闸,小河又回复到她以前的美貌了。花裴村洗衣不方便,他又急忙筹措资金5万元修建了洗衣池,还联系县卫生局,向慈善单位筹集善款15万新建了村卫生所,村里卫生条件大有改善。他们还联系农业开发办筹集14万资金修建了水渠,整修了产业基地的配套设施,新修了环村道路,并建立环境卫生常态管理机制。两年来,他们共筹资400多万元用于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提高和改善了全村的基础设施水平,美化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用心用情理村务,村民信任他

和村民处久了,感情也深了,东家长、李家短的也都会和他说,他的电话也成了村民的热线电话,村民有什么纠纷或民事代办的也都会同他和村干部说。两年来,他多次上门上户为村民调解民事纠纷,解答法律咨询。村民张河泉因为和邻居闹矛盾,房屋出路太小找到他,他第一时间上门上户了解缘由,为他们两家解开心头的疙瘩,并起草好调解协议,就这样一场多年的矛盾化解了。

有了群众基础,再加上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他抓住时机推进村级治理民主化,成立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坚持“四议两公开”,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一些重要的活动,比如贫困户村组评议时,他组织村干部贴海报、敲锣打鼓、上门上户逐一通知每户村民。通过这些民主措施,村民的心气更顺了,村里更加和谐了。他还经常和村民一起劳动,与他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生产生活,同时积极为村民筹集款物,送去书包、玩具、图书等各种生活用品。正是因为他用心用情打理村务,村民都越来越信任他。

两年来,他很少休假,除了用脚步丈量扶贫路径,便是用笔头记录了10多万字的扶贫笔记,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扑在扶贫事业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特别想家,在视频中看到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心里特别温暖和慰籍。同是机关干部的妻子时常安慰和鼓励他说,家里的事情你放心,你就安心干好扶贫工作,我们都是来自农村,有机会能够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想到这些,他的心灵也变得越发神圣崇高起来。确实,现如今,花桥的路通了、人富了、心美了。走在村里,村民都亲切的叫他范书记,他的心里都特别振奋,他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肯定,他真正感受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精准扶贫战线上,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村干部贫困户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不让干部挂“空挡”——一名村干部的成长档案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驻村干部“唱主角”,村干部“跑龙套” 警惕脱贫攻坚主角错位
陕西脱贫攻坚形成大格局
——驻村干部已有3.7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