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卫夫人》中对规训社会的妥协与抗争
2017-11-28尚晓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00
⊙尚晓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济南 250000]
《达洛卫夫人》中对规训社会的妥协与抗争
⊙尚晓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济南 250000]
福柯认为,《人道》的发展使刑法严峻性减弱,严厉的刑法不再作用于肉体而是转向灵魂,惩罚的意义与社会“规训”产生相通性,国家权力使“规训”具有强制性,而福柯对绝对化的规训提出质疑。本文以《达洛卫夫人》为例,从为人所不解的抗争中死亡、循规蹈矩的归于妥协和在规训社会中不断挣扎三个方面,分析“一战”后英国中上层阶级三类人在规训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伍尔夫 《达洛卫夫人》 规训社会 妥协与抗争
一、引言
随着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的发展,肉体上的酷刑逐渐减弱代之以精神上的惩罚,精神惩罚的普及使得惩罚在这个意义上与社会的“规训”相互融合转化。现如今,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我们必须要遵守社会的秩序与规训。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以“一战”为背景,为我们刻画了战后英国不同人的精神状态,战争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创伤,人们敏感而烦恼,规训社会的制约下,不同的人对此产生不同的反应,他们有人直面死亡以期望获得解救,有人安于现状,有人则还在苦苦挣扎。
二、为人所不解的抗争中死亡
《达洛卫夫人》分为两条线同步进行,除了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一天外,另一条线则是塞普蒂默斯不为人理解的抗争。
为了规训社会的良好运行,社会中出现了许多生产规范的机器,军队就是其中的典型,当人们从军队出来时变得强壮、健康且遵守纪律。塞普蒂默斯却是其中的异化,起初他是与他人无区别的被生产者,却因为战争成为规训社会的彻底反抗者。战争给塞普蒂默斯的人生带来决定性的变革,战争前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规范、标准的人,上司器重,饱受赞誉,有一片大好前程,毅然参战的他在战争中同样表现出色,过着没有“物质问题”的优秀人生。战友埃文斯的死给了他巨大的冲击,战争结束时他发现自己丧失了感觉的能力。为了寻求安全感,摆脱战争的阴影,他选择与雷西娅结婚,想以此来回到曾经的生活。然而这并不能消除他的痛苦,在妻子的眼中他疯了,“他会和她争论自杀的事,向她解释人是多么邪恶,还说什么他看得出街上行人边走边捏造谎话”。为了挽救他,雷西娅寻医问药,此时的塞普蒂默斯肉体已成傀儡,思想却处在无人可追、无人可解的自由状态。他肉体健康与世人别无二致,而内心却接受着人性的拷问。塞普蒂默斯可以说是一个超越他人的反思者形象,他反思战争时自己的冷漠,反思对妻子的欺骗,这些都可以说是对他作为一个“正常人”时所作所为的彻底推翻。战争里面对朋友的死亡保持冷漠的理智,发现自己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即使这种办法是自私的),这些都是这个规训社会所认可并鼓励的,塞普蒂默斯按照这种规则前行却受到来自自身内部的阻碍,“人性已判处他死刑”。
塞普蒂默斯是一个典型的规训社会抗争者形象,在这个抗争过程中他也曾试图回到规训社会,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妻子雷西娅可以说是规训社会的牺牲者,为了不爱她的丈夫她来到异国他乡,极力想要丈夫回归正常社会失败后看不到出路陷入沉睡。塞普蒂默斯回归失败后彻底突破均质化的藩篱,他听到上帝的教诲,想要改变世界,期望不会因仇恨而杀人,麻雀“没有死亡,没有罪行”的啁啾是他的追求。他为自己对死亡的漠视深深悔过,不能够被世人理解,成为别人眼中的厌世者。
三、循规蹈矩的归于妥协
《达洛卫夫人》中,萨利与惠特布雷德性别对立、起点对立,却出人意料的在这个规训社会中殊途同归。
萨利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后有鲜明的反差。从第一个阶段看,在沉闷、平稳的英国淑女中,萨利可以说是一个异类。克拉丽莎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坐在地板上抽烟,后来她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不断地打破克拉丽莎的认知:她和父母吵架,有着英国妇女身上不常有的放浪性格。这一切都吸引着克拉丽莎,她给克拉丽莎带来一个新的世界,使之爱上了她。在一段长久的空白后,萨利在克拉丽莎的宴会上再次出现,此时进入她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完全相反的人生,“她已失去热烈的光彩”。她与每一个来到克拉丽莎宴会上的主妇别无二致,围绕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侃侃而谈。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萨利一直停留在第一阶段会怎么样,她会不会步塞普蒂默斯的后尘?她的性格和行为不会为这个社会既定秩序所容,可能会像许多作者笔下的叛逆女性一样走向灭亡,但是与塞普蒂默斯不同,她并没有对生死和犯罪有深刻的思考,最有可能的是成为单纯的牺牲品。作者并没有描写这两个阶段她经历了什么,但是最终她在社会和时间的洗礼下,由一个反叛的英国少女变成了一个符合大众审美认知、遵守社会秩序的妇女形象。
惠特布雷德的一生都是按照规训社会的法则来成长的,他是被规训生产出来的,从第一阶段的萨利对他的厌恶就可以看出他与那个作为异类的萨利是完全对立的。与布雷德肖爵士不同,他只是单纯的社会秩序的遵循者,他符合英国绅士的教养和派头,仪表堂堂,在宫廷做着一个小吏。他是一个典型的“在其位,谋其政”的形象,克拉丽莎和布鲁顿夫人都赞扬他“好得出奇的心肠”,少年时听从父母的教导,成年后在宫廷里侍奉政要,是一个惦记妻子的好丈夫。他做出唯一出格的事情就是亲吻了萨利,但因他可敬的人品没有人相信他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在小说描写的几个人物中,只有惠特布雷德是从未抱怨、反抗过的形象,同样,他也是最平庸的形象,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小说中的人物,那么顺从应该就是他最好的写照。
四、在规训社会中不断挣扎
小说塑造最多的便是在这个规训的社会不断妥协与抗争的挣扎形象,一方面他们不甘于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屈从于社会对灵魂与思想的控制;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放弃既定的社会习惯和社会地位。
伍尔夫本人即为一个矛盾混合体,因此她的作品和其中的主人公也有这种特质。在小说最开始,女主人公克拉丽莎既热爱伦敦又怀念布尔顿,既希望自己的行为能使他人高兴又觉得为他人办事是愚蠢的。正是她的矛盾造成了她的挣扎,表面上她是一个驯顺的上层社会妇女形象,照顾家庭,人们喜欢与她交谈,连侍女都真心地尊敬她,为她服务;举办宴会,首相也愿意出席。
“规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温顺、健康的人’,使得这些人既可以通过规训而得到回报。又可以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受到约束。”克拉丽莎就是规训社会培养出来的妇女,她放弃与萨利和彼得的爱情嫁给理查德,因此得到了回报——经济和地位。但是在精神世界里,她却不能像表面上那样心如止水。她保留萨利给她的裙子,想到她时“激动得浑身发抖,如醉如痴的梳理头发”。对彼得的爱和思念更是贯穿于她的婚姻生活,让她时时感到痛苦,她的生活中缺少浪漫因素,这些都是她遵从社会所受到的约束。克拉丽莎对规训社会的反抗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在听到塞普蒂默斯死讯时做出的表现。作为晚宴的女主人,因为一个陌生青年的死亡她薄待了高贵的首相与布鲁顿夫人,自己待在斗室之中。在斗室的这段时间里,她几乎推翻了自己所处的规训社会的一切:厌恶布雷德肖爵士——这个社会规训的主导者和遵循者,反而与这个青年的思想相通;厌恶穿着晚礼服在宴会上周旋、巴结别人的自己。克拉丽莎具有良好的条件能够对规训社会进行反思,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女人想写小说必须要有钱和自己的房间,思考者同样需要这样的外部条件,克拉丽莎既在经济上宽裕,又在空间上自由独立,加之她精神上本来固有的质询意识,最终她得出结论,这个青年代替她死了。虽然她具有这种意识,表现出对规训社会的反抗,但是她前半生的生活轨迹和所处的社会地位都决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20世纪上半叶,妇女对家庭的依赖仍然很强,‘贤妻良母’仍然是女性的标准形象”,所以她只能在二者之间不断挣扎,依然要从斗室返回客厅,回到固有的生活。
五、结语
克拉丽莎和塞普蒂默斯两条线现实中看似交集浅薄,但却存在“隐秘权力”压制和精神上的相通,同一条线上的人物看似对立也存在着交集与转换,他们同处于规训社会之下,因此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中,冲破“均质化”的人因得不到社会认同走向死亡,其他人活在自己的社会身份里或志得意满,或苦苦挣扎。
规训社会确实是稳定的,可以有效地抑制不文明现象,让民众自我制约,但是不应因此压制差异性人格的存在,使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同时在社会中健康、良性地存在、发展,找到合适的社会位置。
①②④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孙梁、苏美译:《达洛卫夫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第86页,第32页。
③ 张之沧:《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⑤ 钱乘旦:《20世纪英国的妇女与家庭问题》,《世界历史》2016年第5期。
[1]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孙梁,苏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钱乘旦.20世纪英国的妇女与家庭问题 [J].世界历史,2016(5).
[4]张之沧.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5]瞿世镜.《达罗威夫人》的人物、主题、结构[J].外国文学研究,1986(1).
[6]马睿.从伍尔夫到西苏的女性主义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1999(3).
编 辑
: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