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相关原理浅析“等电梯”现象
2017-11-27孙若溪
孙若溪
[摘要]我们时常在文华楼会遇到“等电梯”的现象,如果乘坐电梯的时段又恰好遇到上下课时间点,人流量便会格外大,需要等待的时间也随之更长。看到此现象我不禁思考,简单的“等电梯”现象中,是否有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的原理存在。如果有,又是否有办法能够缓解这种现象,減少“挤不上…‘等不上”情况的发生呢?以下便是经过一个学期工商管理导论课的学习,我对此现象浅薄的思考。
[关键词]“等电梯” 管理的五个职能 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一、为什么会出现“等电梯”的现象
文华楼的电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但却不具有“排他性”。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就是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依据法律法规,经过科学合理程序,运用价格调节的手段,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进行的公共资源配置。简单来说,因为电梯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地”,个人都不需要交费或者付出代价,不承担任何具体责任,就好比免费的停车场往往人会格外多。因此,对于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同学们来说,有免费劳动力乘坐,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等电梯”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格外常见。在文华楼,三部电梯往往也需要等待很久,如果急需上课,实在让人心急如焚。
二、“等电梯”现象中的经济学原理
(一)公地悲剧原理
1968年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Garrett Hardin)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中首先提出“公地悲剧”理论模型。因为浪费公共资源的人员太多,无法进行谴责。而随着资源越来越枯竭,人们越发抱着“捞一把”的心态,从而使得资源枯竭速度加快,程度更加严重。所以被称为悲剧。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电梯作为公共资源,一样逃不过这样的结果。我查了一下资料,电梯每年的保养维修费用非常巨大,作为校用电梯,文华楼内的电梯每月至少需要保养两次。而这样巨额的支出逃不出个别人滥用、电梯使用过于频繁等原因。由于电梯空间有限,乘电梯高峰时段在高楼层上班的人要想保持乘运效率,必须用一种方法控制乘坐电梯的底楼层上班人员的数量。
(二)成本和声誉
例如,文华楼有14层,上课前有很多学生等电梯上楼。可是等电梯的人里几乎没有男生在等。这固然与我校男女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可以用成本和声誉来解释,即对于男生而言,力气大些,爬楼梯的成本不高。和女生争电梯则会显得没面子。
还有一个下楼时的现象,7楼的人不会先按上行键,先于8楼的人进电梯,再跟着电梯从8楼下来。此事可以用声誉解释。因为在文华楼乘电梯,经常会遇见认识的人。尤其在下课等电梯时,等待电梯的基本都是一个班下课的同学,如果从八楼下来第二次与同学在七楼相遇,则会显得有些尴尬。在经济学中,声誉、社区规模其实都是很模糊的变量,不可以做技术化定义或计量,故而这个原理会显得有一点不贴近生活。
(三)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这一点在开篇便以提到,在此便不再一一赘述。
三、如何尽量解决此类问题
(一)从管理的五个职能解决
管理的五项职能最早是由亨利·法约尔在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中提出的。从这五项职能来看,“中国式挤电梯”,不全是公众的错。同样,单纯地呼吁谦让,也不能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讲,对于写字楼等人员较密集的公共建筑,应明确规定电梯数量和承载效率,满足使用需求。同时,物业部门应协调学校后勤保障部门,错开上下课时间,实施有效分流,避免集中出行。国外很少发生挤电梯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英国,电梯配备和大楼的承载人口数量有关,一般要求是5分钟之内所有电梯启动可以承载大楼总人数的13%。在澳大利亚,同一写字楼里不同的公司往往会自发采取错峰上下班甚至是错峰午餐的方法,有效缓解高峰期电梯拥挤的情况。
(二)实行“价格歧视”
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学校或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仅仅适用于在写字楼工作的企业单位人员。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如果施行价格歧视,比如:施行费用差别打卡制,乘客在5楼(含)以下下电梯每次打卡扣2元,6-10楼及以上扣1.5元,11楼以上扣1元。这样对价格敏感的一些乘客走楼梯的概率加大。但是这种行为显然违背了电梯属于公共资源的前提,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实行起来依然有极大的难度。
(三)实行电梯单双号限行制
此类方法我已看到在文华楼实行。即一部电梯只有双数楼层可以按,一部电梯只有单数楼层可以按,一部电梯全都可以按。这样极大地分流了人群,可以提高电梯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实现最优配置,是一种很两全的方法。
四、总结
“等电梯”现象本身,不全是公众的错。人口基数大,公共资源配置少,便一定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同样,单纯地呼吁谦让,也不能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讲,对于写字楼等人员较密集的公共建筑,应明确规定电梯数量和承载效率,满足使用需求;同时,物业部门应协调业主公司,错开上下班时间,实施有效分流,避免集中出行,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等电梯”问题。对于中国的青少年们,也应该从小熟知电梯礼仪,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等电梯”问题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