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曲艺作品创作中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2017-11-27岳奕荭
岳奕荭
【摘 要】 我国曲艺表演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如何让古老的曲艺艺术更具时代精神,是当代曲艺表演和创作人员面临的课题。作者通过西城派东北大鼓《奶奶的梦里事》的创作实践,分析了当代曲艺作品创作中如何将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的理念:传统的表演形式融合具有时代精神的内涵;传统的舞台形象融合富有时代特征的词;传统的艺术语汇融合现代舞台表现手段。
【关键词】 曲艺创作;东北大鼓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发展演变而来的独特艺术形式,据统计我国现有曲艺种类约400余种。相声、评书、大鼓书、快板书等至今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表演形式。曲艺表演大多依然遵循传统形式,在文艺形式多样的今天无法满足群众需求,造成很多曲艺表演不景气。很多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却濒临灭绝。曲艺作品创作如何在保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使其更具时代精神,是当代曲艺表演和创作人员面临的课题。笔者将以自己创作的群星奖节目西城派东北大鼓《奶奶的梦里事》为例,浅谈在曲艺作品创作中如何将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当代曲艺作品的时代背景
曲艺表演形式源于民间,具有短小精悍、简便易行、活泼生动等特点。且曲艺表演的内容贴近生活,表演形式口语化,通常一個演员,只需要简单乐器伴奏就可以活灵活现的演一出戏。在其沿革的过程中,每个时代都融入当时的时代符号。但今天,很多曲艺表演已经显得传统而陈旧,不符合当代年轻观众的需求。
西城派东北大鼓《奶奶的梦里事》是笔者作为词作者创作的一部现代曲艺作品,获辽宁省群星奖曲艺类金奖,并入围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决赛。作品正是从当代背景切入,讲述了一位盲人奶奶、西城派东北大鼓非遗传承人、老艺人传承与发展东北大鼓的梦想心愿。
二、曲艺作品创作传统性与时代性融合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古老曲艺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古老的曲艺表演形式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且随着老艺人过世,逐渐消亡。究其原因是因为不被当代观众接受。因此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保持传统曲艺艺术形式的同时,创作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让其重现光彩。
2、有助于曲艺表演在新时期得到发展
古老的曲艺形式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在当代除了应得到保护之外,还应该得到发展,即应该在保留原有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与当代元素充分结合,例如在作品文本创作中选择当代社会热点话题,融入当代特色语言,融入更多灯光、舞美、舞台调度、表演等舞台元素,只有在发展中的传承,才能让古老曲艺艺术富有生命力。
3、更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很多古老曲艺表演形式濒临失传是从失去观众开始的。任何表演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的艺术,所有艺术创作都是为“人”即观众服务的,观众的需求直接决定了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命。例如在电视、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曲艺艺术再想通过演员的说唱表演,把观众固定在茶馆里、剧场里,那是不现实的,当代观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是有时代感的,如果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观众需求,那么必然消亡。
三、曲艺作品创作传统性与时代性融合的实现途径
1、传统的表演形式融合具有时代精神的内涵
曲艺表演在舞台上是必须遵循传统表演形式的,这是古老艺术的精髓所在,也是艺术特色。在新时代让传统性和时代性有机融合,首先应融合具有时代精神的内涵。曲艺作品始终是鲜活于群众中间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都有着教育、传播、引领等作用。在当代曲艺表演仍然是群众文艺演出和群文精品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西城派东北大鼓《奶奶的梦里事》为例,该节目的主演西城派东北大鼓传承人李丽明老人自幼学艺,技艺精湛,加之东北大鼓专家、三弦演奏家黄建立老师的伴奏,在形式上为观众还原了一场传统的表演。但作为原创曲艺节目,作品的精神实质却是由明、暗两条线索构成的,明线是表达了盲人奶奶、东北大鼓老艺人希望传承发展东北大鼓的梦想心愿;暗线则是反映中国梦的大主题,即最普通的中国人渴望传承发展民族艺术的梦想心愿。作品一经搬上舞台,受到观众的喜爱,每场演出均收获雷动般掌声,究其根由,是西城派东北大鼓的传统唱腔和表演形式,承载了具有时代精神的内涵,触动观众心灵,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2、传统的舞台形象融合富有时代特征的词
每一类传统曲艺形式,都有着自身符号般服装、道具、乐器和舞台表现形式。例如提起相声,观众可以瞬间联想到两个人并肩而立,一逗一捧;提起评书,观众可以联想到惊堂木、桌子、扇子;提起大鼓,观众可以想到演员立于鼓前,手执古键鼓板的形象……诸如此类,是因为曲艺表演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已深入我们的骨髓与血液。
在现代,曲艺表演依然传承了传统的表演形式,那么如果让古老的曲艺形式重现光彩,最关键的就是在古老舞台形象的基础上,融合富有时代特征的词。因为词是演员与观众直接沟通的密码,是传情达意的符号,曲艺创作是词创作先行的,富有现代特征的词,是现代观众接受、理解传统曲艺形式的通道。例如在《奶奶的梦里事》创作过程中,笔者作为青年词作者,在与老艺人、老专家交流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在当代,西城派东北大鼓濒临失传的状态下,老人的传承梦与现代人的不理解、不接受之间的矛盾,于是为老奶奶写下唱词“西城派东北大鼓我唱了一辈子,奶奶我年过70还没有传承人,莫叫老祖宗的文化失了根本,有生之年定要让西城派在人们的心中扎下根……”一位身着丝绒旗袍,手执鼓键鼓板的老人,只和着一把三弦的伴奏,浅吟低唱她在有生之年渴望将古老技艺传承下去的心愿,很多现场观众为之落泪。富有时代感的词融入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舞台形象中,这种反差造成的冲击力,感染了观众,也调动了演员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3、传统的艺术语汇融合现代舞台表现手段
我国的曲艺表演根源是在说唱故事。演员除了要有过硬的说、唱等功底,还要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力,曲艺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要“跳进跳出”,时而铺陈叙述,时而进入角色,有时是妙龄少女,有时是耄耋老者,而这些特有的艺术语汇是经由历史的发展逐渐沉淀下来的。但现代观众更乐于接受美轮美奂的灯光服饰、配器和谐的现代音乐伴奏等等,所以在保留传统艺术语汇的基础上,融合一些现代的舞台表现手段,是更容易走近现代观众的。
例如《奶奶的梦里事》在词创作之初是按照鼓词的写作方法来创作的,但是经过编排,编导认为应以现代手段对作品进行改良,于是在创作中融入了表演唱、童谣等元素,而在舞台表现上结合了舞蹈、LED、灯光、舞台道具等等,让这部作品在视觉上对观众形成冲击,从而更接近现代观众。
四、结语
曲艺表演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是源于群众、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群众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曲艺作品创作中,将传统性和时代性相融合,为古老的曲艺表演赋予时代精神,使其在创新中发展,在表演中得到传承,是一条有效途径,更是创作、表演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姜昆,戴宏森主编.中国曲艺概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于林青.曲艺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