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中农村劳动力要素的优化分析

2017-11-27付薛刚滕文净任亚慧杨婷刘小涵

商情 2017年39期
关键词:供给侧经济发展

付薛刚 滕文净 任亚慧 杨婷 刘小涵

[摘要]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本文通过对蚌埠市劳动力优化问题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蚌埠市农村劳动力要素优化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劳动力素质低、回流等问题,进而对农村劳动力优化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应建立健全劳动力要素优化的机构、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 劳动力优化 经济发展

一、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如何改?

供给侧就是生产,所以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改革生产力,促进生产力更快更大发展。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供给侧改革,改革是核心。改什么?就是改生产关系。什么是生产关系?这就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管理,二是企业管理。如何改生产关系?对政府来说,一个是做减法,简政放权;另一个就是做加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实施更有力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手段的诈骗、打击各种程度的弄虚作假、维护市场公平与信用等。而对于企业来说,供给侧改革可以分为国企和私企自身的管理改革两方面。

供给侧改革,是通过同时改革政府和企业管理,来促进科技和产品更快更好地发展。一方面通过改革,企业的束缚程度减轻,有了更多可以自我创新的空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改革措施,可以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增强科技和产品的生产创新创造条件,使其成活率更高,这就是发展生产力。

供给侧需要改革,与之对应的需求侧也不能停滯不前。供给和需求本就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所以应该同时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改革进步,即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同时推进,才能稳健的发展经济。

二、蚌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蚌埠市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截止2016年,全县常住人口376万人,农业人口占比86.7%,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非常大。在蚌埠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出很多贫困地区共有的特征。首先,劳动力转移以省外为主。2015年,蚌埠劳动力共转移74689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83%。其中省内转移40760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9.12%;省外转移406130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90.88%。其次,转移人口外出时间较长。外出务工一年以下的共646990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2.9%;一年到五年的251562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6.3%;五年以上的34001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7.6%;十年以上的14337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2%。第三,转移区域相对集中。目前,蚌埠农村转移劳动力多于长三角地区,也有少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原因主要有:一是长三角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二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安状况等都相对较好;三是交通相对便利。第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蚌埠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成份的提高,这类现象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

三、农村劳动力要素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移方式的盲目性和间歇性

由于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蚌埠市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间歇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由于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导致转移人口盲目的选择转移区域和行业。调研发现,蚌埠市至今未有一家正规的就业中介机构,政府也只为本市工业园的工厂招工提供宣传,对于劳动力转移到外地工作,其实是抵触的。问卷中有98.7%的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少之又少。

(二)劳动力素质低,转移层次较低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以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为主的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但是,目前蚌埠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由于蚌埠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家庭培养人才的能力有限,很多人甚至没有完成义务教育,高等的素质教育接受人群就更少了;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对技能培训模块投资的缺失,又加重了技术性人才的短缺。于是就导致大部分劳动力人员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如今,很多城市的工业、建筑业和贸易餐饮业等低技术型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买方市场,劳动力供给过剩;而在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则呈现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资源结构性失调现象严重。由供求原理可知,劳动力供给过剩的行业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价格下降,转移人口的薪酬大打折扣。

(三)经济增速放缓,制约转移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基调,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阶段的“阵痛期”。2015年,中国GDP增速降至7.4%,连续五年下滑,市场经济发展节奏放缓以优化结构的目标逐步推进。而城市的产业发展在经济疲软的大潮流中自然无法突围,大多数粗放式发展的工业经济效益不景气,只能通过缩小生产规模、减少资本投入来维持原始低收益,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报酬下降。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要素优化的对策建议endprint

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就业吸纳能力越弱,劳动力要素优化就越难。而对于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合理有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健全中介机构,提高市场认可度

在转移规模较小的初期,仅靠劳动力的自发性和裙带性就可以实现转移,但进入劳动力加速转移阶段后,中介机构的介入不仅可以使更多的闲置劳动力加速进入转移大潮,利用其经验快速匹配劳动力供求端,提高市场的运转效率,还可以用廉价劳动力稀缺、农业集聚式发展迫使农业改革,发展现代化。具体的实施办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其一,对于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一方面,在劳动力转移的初始阶段,政府应建立与外地优质企业合作的官方中介机构,根据各乡镇土地的必需劳动力来控制转移比例并分配名额,义务为这些人提供工作推薦,由企业直接面试农民工时协商工资、待遇等事项。要鼓励私营中介,由私人资本投资中介结构促进转移,并通过市场机制自动选拔优质的机构存活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利用政府权利有效控制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以防本地青壮劳动力缺失;还可以减少政府的干预度,防止贪污腐败现象。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出台有关技术性人才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能力的人才回乡创业带动经济发展。其二,对于劳动力输入较多的经济发达城市,受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制度的影响。建议当地政府应通过宣传外来人口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在各个公共服务机关分别成立与城市人口同等福利的转移人口服务部门,提高外来人口的社会认可度和应有的生活福利,让外来人口在城市找到归属感,从实质上使农民工“市民化”,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加强宣传教育,着力扶持就业培训机构发展

事实上真正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是“动机”,而是劳动力的“能力”,仅有转移动机不足以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事实。在贫困地区,家庭的微薄收入、眼光的短逐利性往往会造成很多人接受教育的程度不深,而资源不足、学习成本高又导致培训动机不强,所以劳动力整体素质和能力处于偏低状态。对于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和法制性要宣传到位并严格监督,确保农村人口至少完成义务教育,有基本的素养,尽早理解教育对成为人才的重要性。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被动性回流

目前在贫困地区发展最好的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服务业的就业弹性较高,接近0.75,即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可以新增700万个就业岗位,政府要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及时吸收返乡的劳动力,比如可以发展本地的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清除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对于那些回流的人力资源在积累了服务业的经验之后,还可以以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选择在城市就业,推进城乡共同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