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平台 五融合”物联网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7-11-27李朝林
李朝林
摘 要:专业瞄准物联网行业对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创造性地提出“冰山理论模型”,构建了“实训、竞赛、科研”三平台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体系,确立了“岗位与创新、课程与项目、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竞赛、综合实践与科研项目”五融合的培养路径,创建了“真题实做,头脑风暴,评估改善,真题新做”的创新人才培养“四步法”,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水平。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05;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11-0-03
0 引 言
自“智慧地球”提出以来,物联网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被认可,已成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典型代表,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与重要引擎。物联网与其他ICT技术以及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加速融合,在诸多领域快速渗透,为服务、创新等理念赋予了全新内涵,全球物联网正在整体进入实质性推进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知名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在行业应用、平台、网络、操作系统、传感器件等技术环节的布局,推动物联网迅速进入以水平环节为核心,以“云-管-端”一体化布局为模式的生态构建新阶段。值此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时期,淮安信息职业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简称创新人才)的需求,专业更新教育理念,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针对物联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如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培养路径不清晰、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践内容不丰富等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先进的创新人才教育理念,深化与区域物联网企业合作,集聚创新教育要素资源,把解决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物联网专业改革建设的着力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法,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物联网人才培养薄弱环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专业以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职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为基础,从胜任区域物联网典型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岗位的“问题解决方法、技术消化吸收、图纸转化产品、生产流程优化”等创新活动研究入手,围绕物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路径、方法和内容等问题,开展研究与实践。
2012年,专业开设了“创新人才试点班”,系统化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确立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形成了建设的“样本”,探索出一条基于“三平台 五融合”的物联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实现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从认识走向实践、从试点走向整体、从经验迈向科学的转变。
2 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
2.1 深入理论研究,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理论模型
专业以人才学的“综合效应论”为指导,借鉴了人才冰山模型,结合物联网企业技术技能岗位胜任力的要求,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冰山理论模型:创新实践是承载“创新知识、技能、思维、意识、潜质”等要素之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创新实践。
2.2 顶层设计,构建专业实践创新培养体系
专业按照专业链、产业链和人才链 “三链”融合发展的要求,深入开展了物联网企业人才岗位调研,开发出专业面向主要的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能力要素矩阵,见表1 所列。通过岗位分析,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冰山模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实施创新训练 “进项目”、创新案例“进教材”、创新实践“进平台”等“三进”计划;开设《创新思维训练》必修课,增设《发明与专利》等3门创新选修课,开发第二课堂创新活动模块。专业顶层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物联网专业实训平台的训练,夯实创新基础;专业竞赛平台的训练,增强创新能力;省级物联网智慧农业应用科研平台的训练,提升创新水平”的“三平台”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特色体系,如图3所示。
2.3 立足“五融合”,拓展創新能力培养新路径
以“人人能创新”理念为引领,围绕物联网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深化教学改革,把创新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创新思想渗透到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之中,将创新案例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使创新教育点点相连,驱动岗位与创新融合,强化人人创新教育的粘度。
秉持“事事能创新”理念,校企协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围绕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每节课堂一观察,每个任务一设想,每个团队一交流,每个项目一反思”等创新训练,形成课程与项目融合,强化创新技能训练的效度。
彰显 “时时能创新”理念,发挥“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作用,以兴趣激励为导向,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成立智能家居、机器人等科技创新社团,营造创新氛围,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提升创新思维活跃的热度。
厚植“人人想创新”理念,把竞赛引入到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将专业课程实训项目、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环节有机融合,促进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技能贯通,达到教学与竞赛的融合,强化创新意识激发的强度。
深耕“人人创好新”理念,以毕业设计、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体验新产品、新工艺设计研究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促进综合实践与科研项目的融合,强化创新潜力挖掘的深度。
2.4 实施 “四步法”,提高创新教学实效性
围绕“实训、竞赛、科研”项目的创新实践训练,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础上,通过融合“头脑风暴、5W1H”等创新技法,创建以学生小组实践活动为主体,以“真题实做、头脑风暴、评估改善、真题新做”等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四步法”,其具体步骤为:endprint
(1)小组依据项目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或技术活动导向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真题实做”,扎实训练专业技能;
(2)围绕项目实做过程中的“流程优化、技术难点突破、作业标准改善”等可能的创新诉求,通过“头脑风暴”项目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搜集小组成员的灵感和创意,开展讨论,找出点子,形成构思方案;
(3)围绕各小组构思方案,如工作步骤及内容、场所、设备、工具、所需技能、工作目标值与客户的匹配度等选项开展过滤、评估,通过“评估改善”,激发创新意识,锁定最佳改善方案;
(4)围绕最佳创意方案,通过“真题新做”,挖掘创新潜力,各小组全力将创意打造出新项目,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升华,提高创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5 强化创新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夯实创新实践基础。聚焦 “技术技能创新”基本能力点,对接物联网企业岗位创新活动矩阵图,如图4所示。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开发出融合“存疑、反思”等创新要素的实训项目,围绕“四步法”,引导学生在具体步骤训练基础上,开展“问题反思,优化改善”等创新活动,活跃了思维,提升了创新技能。
(2)加强竞赛创新实践。把《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教学与专业竞赛相结合,企业岗位创新活动与竞赛项目相结合设计竞赛试题,引导学生带着创新思维竞赛,带着创新性技法开展竞赛项目创新实践。专业与企业协同开展“三层竞赛体系”建设工程,一是面向全体专业学生举办的“技能竞赛月”,筑牢创新基础;二是组织部分专业学生参加行会等组织的“专技竞赛”,促进专项技术技能的提升;三是选拔优秀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等高水平赛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形成以赛促教的良好格局,提升了以赛促创的实效度。
(3)深化科研创新实践。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围绕学校“一专业一平台”科研建设工程,要求专业教师“人人有项目,个个有专利,课题有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取材于教师参加的省级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的科研课题。伴随新产品、新方案的研究,围绕“方案论证、单元装置制作、程序调试”等子课题创新实践活动,结合专利发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水平。
3 结 语
历经5年的探索实践,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4枚,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职业学校“挑战杯”大赛二等奖1项,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2项,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12项,共获授权专利8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深得企业认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跻身全校专业第二。
当前,我国面临着工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大挑战,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这给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 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将成为高职院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我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在面向企业、主动服务经济建设、改革人才培养观念、深化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展开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建设性工作。但物联网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正伴随着物联网产业由碎片化、孤立化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迈入“重点聚焦、跨界融合、集成创新”的新阶段的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将处于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之中,但必须牢记三个关键点:
(1)融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仅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等的聚集,更应该体现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和综合应用;
(2)应用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环节,充分利用专业各种实践平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突出重點,强调实用;
(3)创新性,要始终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创新能力培养要素融入到课程、课堂和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我们应不断深化专业改革与创新, 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陈琪.人才成长基本原理——综合效应论[J].人才开发,1994(12):42.
[2] 李文学.基于冰山模型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选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8(3):11-16.
[3] 赵兴燕,马福泉.论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36-37.
[4]任荣政,丁年青. ESP教学“5W1H”要素分析[J].外语界,2012(2):58-64.
[5]郁士宽.高职课程文化的问题反思与质量追求[J].文教资料,2013(36):68-69.
[6]林碧琴.浅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J].电子世界,2014 (16):431-432.
[7]张怡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现状与优化策略[J].创新人才教育,2016(2):54-58.
[8]戴谷芳.德国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及其启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x):152-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