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印记追溯厦门历史名称的变迁
2017-11-27郑维明
郑维明
【摘 要】历史上厦门岛曾有新城、嘉禾里、中左所、思明州、鹭岛等名称。文章以墓志铭、摩崖石刻、古地图等文物印记及历史人物为线索,探讨了厦门历史名称的演变。
【关键词】地名演变 厦门 新城 嘉禾里 中左所 思明州
厦门位于福建省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九龙江出海口,与鼓浪屿唇齿相依,是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进出内地的重要口岸。历史上厦门岛曾有新城、嘉禾里、中左所、思明州、鹭岛等名称,有些名称因历史久远而鲜为人知。明代弘治年间刊行的《八闽通志》记载:“中左千户所城在同安南嘉禾屿厦门海滨。”从中可看出明代中左、嘉禾屿、同安、厦门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地理概念。
一、唐代墓志铭里的新城与嘉禾里
《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图1)于1973年在泉州市东郊石井乡被发现,墓志表明墓主为唐代迁入厦门的颍川陈氏后裔,她17岁时嫁泉州参军许元简为妻,卒于唐代大中十一年(857),时年23岁。其高祖任福州长乐县令;曾祖陈僖为闽之豪族,因避世从福唐(福建福清)举家迁入厦门岛,“宵遁于清源之南界,海之中洲,曰新城,即今之嘉禾里也”。“新城”是厦门现今可以追溯到的最早名称,后称嘉禾里。由此可知,最迟在唐代大中十一年(857),厦门岛就已经设立行政机构——嘉禾里,行政上隶属泉州同安县。唐代《通典》中写道:“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嘉禾是一茎数穗、双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古人多以之为祥瑞之物,当时厦门岛可能因多出此种禾苗,故名“嘉禾里”。当时的厦门岛“四向沧波,非利涉之舟,人所罕到,于是度地形势,察物优宜,曰可以永世避世”。该墓志铭为我们揭开了陈僖一族于公元780年前后迁入厦门的史实,它与后来厦门岛出土的《陈元通墓志铭》内容互为关联,串联起一段久远的家族史,记载了唐代这支陈氏望族迁徙至厦门的过程,也佐证了厦门岛“新城”与“嘉禾里”之名始于唐代。“新城”之名并没有出现在其他史迹上,可说是一个孤例,而“嘉禾里”之名一直流传至今,今天的厦门出岛主干道名为“嘉禾路”,就是源于唐代的“嘉禾里”。
唐陈元通及汪夫人双穴墓位于厦门岛东部仙岳路与金尚路交叉口东侧,该墓由厦门文保中心发掘于2004年,是厦门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唐代古墓,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墓室为条砖拱形结构,长4.8米,宽1.64米,高1.65米,墓室经千年而不塌,体现唐代工匠的高超水平。陈元通墓及其夫人汪氏墓共出土随葬文物60余件,大多为墓主生前居家日常用品。陈元通与上文提到的陈夫人为伯侄关系,其中出土的墓志铭为后人研究厦门早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根据铭文记载,陈元通祖父陈僖,父仲瑀为番禺县令;陈元通生于唐代建中二年(781),卒于唐代大中九年(855),终年75岁,官至歙州婺源县令,晚年“罢秩还乡”,因病“终于泉州清源郡嘉禾里之私第”,后“卜葬于所居之里”。陈元通身为婺源县令,晚年不顾年迈和路途遥远回到故乡“嘉禾里”,说明千年前的厦门岛,海上交通较为便利,海路可通达沿海县城、府城。根据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唐代厦门上层人家所用器皿已非常讲究。这里气候宜人,岛上东部地势平缓,有“五通渡”海路通往内陆,南部云顶岩、五老峰、万石岩、金榜山巨石林立,风景秀丽,适宜人们在此安居乐业。
1997年厦门禾山下忠村薛公墓出土了一套十二生肖俑及男女侍俑﹑开元通宝等。薛氏是古代进入厦门岛的另一支族群。厦门《孙氏族谱叙》中提到:“嘉禾之望族,东孙南陈西倪北薛也。”随着汉人的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厦门也迎来了文人墨客的光临。唐代诗人陈黯,屡次应试落第,晚年隐居嘉禾屿,在岛上金榜山筑室栖身,以著书、垂钓自乐,号“场老”。宋代大理学家、曾任同安主簿的朱熹“临履其地,镌诗于(陈黯)隐居室以赞之”。厦门南普陀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幅對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南普陀寺,原称普照寺,始建于唐代。以上是唐代时期有关厦门的一些历史印迹,其中也不乏官宦、富贾人家及文人墨客在此定居,他们带来了中原农耕文明,使海中的嘉禾里在大唐时期得到有效的开发。
二、明代中左所城与思明州
嘉禾屿在经历唐、宋、元数个世纪的发展后,已是古代东方大港——泉州刺桐港边一处迷人的海岛。岛上云顶岩一处石壁刻有“天际,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望日,嘉禾巡检济宁赵俊、邑文学晋安赵宗道同登”。此石刻是厦门现存最早的有纪年的摩崖石刻。厦门驻兵戍防始于宋代嘉祐三年(1058),元朝于至元十九年(1282)设立嘉禾千户所。我们在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泉郡总图》上也可看到嘉禾屿的身影,图上厦门岛方位标注“嘉禾屿”。
“中左”这个有点拗口的名称曾是明代厦门岛的官方名称,它始现于六百多年前的明代洪武时期。明初,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巡视江浙、福建沿海要地并筑城,按籍抽丁戍守,以防倭患,于泉州永宁镇筑城,名“永宁卫”,下辖五个守御千户所,分别为中左所(厦门岛)、崇武所、福全所、金门所、高浦所(杏林)。永宁卫还下辖16个巡检司,其中塔头巡检司设于厦门岛,高浦巡检司设于杏林。1394年,中左所筑城于厦门岛,名“中左守御千户所”,由江夏侯周德兴策划,永宁卫指挥使谢柱实施,在岛内西南高地筑城,城墙沿地形而建,呈不规则圆状,周长约1400米,南北约420米,东西约470米。中左所城属福建都指挥使司管辖,与金门所城、高浦所城、永宁卫城、镇海卫城互为犄角,巩固了明代福建南部海防。“中左所”虽为军事机构名称,但也演变为地名来使用。在明代官方地图上——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舆考》,厦门岛方位标注“中左”,加盖凌形框,用于区分行政等级。厦门岛在这时期设所筑城,以此为依托,区位优势得到提升,成为护卫漳、泉的海防重地。
中左所城原址古名为“厦门”,意为九龙江出海口的门户,且位于漳州月港下游,闽南话“下”与“厦”同音。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全海图》(图2)上,“中左所”加套圆形框标示,城外西南海滨方位加长方框标注“厦门”,可见岛上南部海滨的原始地名为“厦门”,因“中左所”建城于此,这里成为厦门城的发源地。图上也同时标注了“鼓浪屿”,鼓浪屿为厦门附属岛屿,说明明代就有此地名。明代漳州月港为著名通商口岸,厦门岛南部海岸为其航线必经之地,被西方来此贸易的商人所熟知。由于厦门地理位置优越,港阔水深,又处于通往内陆的河口,先后引来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殖民者的窥探。1622—1633年荷兰战船曾多次侵扰厦门海域,并占据澎湖,被当时的明军所击退,荷兰人转而占领宝岛台湾,控制海上贸易。明代崇祯二年(1629)的《中国漳州河口图》是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航行东方及中国之记录,图中厦门岛标注荷文“Aimoey”,与“厦门”的闽南话读音相近。endprint
明亡后,闽南的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投清,其子郑成功不肯附从,一心忠于明室,南明宗室封其为“延平王”“招讨大将军”。郑成功于1650年袭取厦门岛以作抗清基地,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二年里与清军展开了艰苦的拉锯战。1651年郑成功在厦门建“思明州”,蕴含“思念前明”之意。郑成功委任郑擎柱为思明知州,仿明庭建制,设“六官”“二馆”,扩展对外通商,以商养战;建造“演武亭”,操练水师。小小的“思明州”犹如一个独立的王国,成为郑成功一心忠于明室,英勇抗清的精神之地。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了台湾热兰遮城的荷兰驻军,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因病逝于台湾安平,其子郑经承其志,继续在台、厦与清军对抗。康熙十九年(1680)厦门岛被清军攻占。思明州存世长达29年,现今“思明”成为岛内市中心的行政区名,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厦门留下的光辉足迹。
三、清代厦门
清代《泉州府志》记载:“二十三都,其地为:莲坂、吴仓、厦门、中左所、乌石浦、埭头、吕厝等乡,在县西六十里隔海,宋为嘉禾里,统绥德乡。”可证清初“厦门”为岛上地名之一,始于明代的中左所城,因多年战乱而荒废。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指挥清军水师收复台湾,曾率师驻扎厦门岛。康熙二十四年(1685),施琅扩建原中左所城,在城内建福建水师提督署,名为“厦门城”。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泉州府同知分防厦门,官署以“厦门厅”命名,由此“厦门”从一个古地名提升为岛上行政地名。雍正中期,兴泉永道署自泉州移驻厦门,闽海关也在厦门设立关口,厦门港设为对台正口,厦门岛一越成为清代闽南行政中心。清雍正元年(1723)《清初海疆图说》图上,原“中左所”已改为“厦门城”标注,并出现了“厦门港”。
清代的厦门,岛上村落密布,港口兴盛,对台往来密切。清政府依托厦门的海上交通便利,有效管辖台湾,不少地方官员曾在两地轮换任职,如厦门兴泉永道、台湾道周凯,台湾总兵、厦门福建水师提督甘国宝,金门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陳化成等。他们为两地的政治、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受到两岸民众的敬仰。
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列强在厦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建设新式码头,开拓海上航线,促使闽南民众纷纷“下南洋”谋生。19世纪初,一部分致富华侨回乡到厦门创业、兴学。新加坡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厦门倾资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开厦门现代高等教育先河;印尼巨富黄奕住创建厦门自来水公司、电话公司;内渡厦门的台湾名绅林尔嘉,在其担任厦门总商会会长、市政会会长期间,筹划了厦门第一波市政建设。厦门优越的生活环境,吸引众多东南亚华侨、台胞及其子女来厦门置业定居,他们带来了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和南洋文化,使厦门在清末民初成为我国新兴城市及著名侨乡。1912年,厦门岛设思明县。20世纪30年代,厦门成为福建地区较早设立的市级城市。
鹭岛、鹭江、鹭门、鹭山、鹭城、鹭洲,是厦门的别称,自古以来厦门就是白鹭之乡。明末诗人池显方在《啸风亭记》里有“鹭之虎溪山,一名玉屏山”的诗句;厦门第一本地方志,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纂修的《鹭江志》以“鹭江”命名,内有《鹭江山水形势记》《鹭岛志引》等文章。岛上的鹭江海景、白鹭洲公园、白鹭女神雕像是当今厦门最美的城市名片。
现在的厦门市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行政范围涵括厦门岛、鼓浪屿、海沧、杏林、集美、同安、翔安。厦门旧貌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中变了模样,我们从文物印迹中找寻它曾有的名称,可以追溯厦门发展的历史足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