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枯萎病鉴定及防治
2017-11-27李明远敖地秀
李明远+敖地秀
2017年6月25日,又见到小姜通过微信发来的菊花照片(图1),询问这是什么病?我看到病秧下部有些发黑,一些叶片萎蔫,就回复他这有可能是一种侵染性病害,具体是什么病害,还需要将病苗鉴定一下才知道。
6月27日我们就收到他快递寄来的病秧。从包装上看是来自广州的一个育苗场。打开一看原来就是用微信发来的照片中那几株病菊花。发病的植株有明显的特点,即每株都是有1~2个枝子发病,病蔓发黑,多数病斑都集中在茎的一侧,自下向上延伸。凡生在茎部病斑扩展处,叶片即枯死。这类病况有些像是我們此前鉴定过的瓜类枯萎病。
我在微信上将初步鉴定结果告诉他,并说还需要做些工作才能肯定,希望他能再给我们提供一些栽培和发病过程的信息。例如扦插、定植与发病的时间、发病菊花品种等。过了一会儿,他将和客户对话的记录发给我,但并不是我想知道的内容。于是我就向他要了客户的电话,直接对话。通过沟通,我们了解到这个发病品种叫‘满地黄,是一种地被菊。2017年3月育苗,5月定植。不过在定植的时候就有死的。我问他以前是否发现过,他说,以前也有,但是不多。
为了更好的交流,我们还互相加了微信。有了微信,他给我发来许多图片。包括育苗棚的照片(图2)、苗床上植株发病的照片(图3)、用冲水法洗沙防病的照片以及使用过的农药,包括百菌清、精甲·恶霉灵、精甲、醚菌酯、好迪施、吡唑醚菌酯等包装的照片。他说这些农药都用过,但效果不明显。他提供的信息及照片对我们的鉴定起到一定地帮助。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离到病原。于是我们便开始分离病原菌的工作。以前我们鉴定过黄瓜、冬瓜、辣椒的枯萎病,可以使用组织分离及直接挑取病菌的方法得到病原菌。我仔细看了寄来的标本,发现植物发病部位已经长出了白霉——一种致病的病菌,我们直接用挑取病菌孢子的方法对病原进行了分离。分离时,我用了2种培养基。基础培养基都是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不同的是其中1种加1滴25%的消毒乳酸,另1种不加。从病株获取病菌孢子使用的是转移细菌的接种环蘸取病菌孢子的方法,在2种培养基表面划线。第2天去看,发现未使用乳酸的平板上长出了大量的细菌,分离失败。而加了乳酸的培养皿,则在第3天见到长出真菌。挑取菌苔,见到的菌丝无色,初为棉絮状,白色,后在平板的背面变为紫红色(图6),同时有大量无隔的、长圆形的小孢子(图4)出现,据我的经验,它有可能就是侵染菊花的枯萎病菌。接下来就需对病菌进行扩繁,再将其回接到菊花上,了解它的侵染性。7月1日我们将病原菌在PDA平板上进行扩繁,准备进行人工接种。
此时,我们想到,枯萎病菌对不同的菊花品种的侵染力差异很大,应当使用容易发病的菊花品种。最好请广州那边寄来这些‘满地黄。通过微信,我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对方。他也很帮忙,很快就寄出了。但是快递正赶上周末,5天才收到。此时正是全国最热的7月中旬,打开一看,这些包在塑料袋里的植株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许多叶片都已经发黑腐烂。更糟糕的是,他没有理解我们的意思,寄来的不是‘满地黄的健苗,而是一些病株。这些病株的叶片已烂掉,在发病的茎上长满了白霉,在显微镜下都是镰刀菌(图5)。虽然这次给我们补充了一些病害的标样,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满地黄的健康植株。为了避免再出问题,我们让对方再寄苗子时注意以下几点:①不用塑料膜包住。②仅需要刚生根的健苗。③寄到的时间不要赶上周末。再寄的苗子仍用了3天的时间,虽有个别植株(有可能是病株)死亡,但是寄来的数量较多,做回接完全够用。还将剩余的苗子栽在一个方盘中,以备不测。
这次回接使用的菊花枯萎病菌接种物是使用玉米沙培养基扩繁的,即用在该培养基上培养1周的菊花枯萎病菌(培养期间每天将基物摇开)。栽苗时使用经过灭菌的土壤(其中加有1/3的育苗基质)。每钵60 g灭菌土,用其1/2先与6 g接种物混匀,取其1/3铺在钵底,放上广州寄来的‘满地黄后再将余下的2/3放入钵中,最后将余下的30 g消毒土盖在上面。另取5株广州寄来的‘满地黄菊花,不加接种物,仅使用消毒土定植,作为对照。1周后进行了调查。但是无论接种还是对照都不发病。又过1周发现处理或对照都有些萎蔫,最后对照和处理以及剩下来备用的‘满地黄菊花都死得一株不剩,试验失败。我们分析有可能这些菊花不耐热,在快递过程中根已受到伤害,从而导致死亡。另外,我们还怀疑直接从病部挑取病原菌的方法不可靠,获得的是一些腐生的镰刀菌。于是我们又找出了当初广州寄来的病株,再次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了一次病原菌。这次分离得到的病菌和上次的病菌在形态上相同(图6)。
我们就用通过组织分离得到的新病原菌继续试验。考虑到当时的天气仍比较热,不易再请广州寄来‘满地黄菊花进行接种。于是使用了我们菊花基地现成的品种‘玉台一号,并用蘸根法和插孔灌菌液法进行了接种。蘸根法的具体做法是接种前用无菌水从平板上洗下分离得到的枯萎病菌孢子,再将3株无病菊苗拔下洗净,在菌液中蘸一下,定植到钵中。插孔灌菌液法是取3钵无病苗浇足水后在植株周围均匀地用竹笔杆打3个孔,分别注入5 mL病菌悬液。以不处理的为对照,分别送回温室培养,第26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采用上述2种方法接种病原菌的植株均死亡,而对照正常生长(图8~10)。证明了我们分离到的病菌确实是菊花枯萎病菌。
此外,我们还观察了病菌的孢子形态。鉴于该类病菌在培养基上多为无隔的小型孢子。我们直接用了由病部挑下的霉层进行观察(图7)。即分别取不同隔数的孢子30个,在装有计算软件的显微镜下得出不同隔数孢子的大小与平均数。结果如下:
◆ 无隔孢子大小:(5.67~16.55)μm×(1.97~4.54)μm(平均8.45 μm×2.89 μm,占70.59%);
◆ 1隔孢子大小:(8~22.84)μm×(2.13~4.39)μm(平均14.61 μm×3.38 μm,占19.41%);
◆ 2隔孢子大小:(8.42~25.11)μm×(2.58~4.44)μm(平均15.59 μm×3.80 μm,占6.67%);endprint
◆ 3隔孢子:(12.98~29.48) μm×(2.96~5.0) μm(平均21.83 μm×3.94 μm,占3.14%);
◆ 4隔孢子:(8.82~24.89) μm×(3.32~5.39) μm(平均25.60 μm×41.33 μm,占0.20%)。
根据病菌的形态和大小对照有关的文献,证明了广州某育苗场寄来的菊花病样的确为菊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ium Schl.f. chrysanthemi Snyd. & hans.)[1-3]。
我们将结果告诉小姜。他一面感谢我们,一面和我们探讨了菊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最后我建议的防治方法如下:
◆ 苗床消毒 目前有许多地方使用沙床进行育苗,应注意苗床的清洁。清洁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更新育苗床上的河沙。可根据枯萎病的发生情况来决定更换的时间。此外,还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苗床的消毒,消毒的时间可选在6~8月休闲的时候进行。即用塑料膜将沙床扣严,打开苗床上方的覆盖物,在阳光下暴晒2周,利用高温杀死病菌。建议不要使用冲水的方法企图将病菌洗掉,实际上这样只能起到帮它传播的作用。
◆ 利用抗病品种 菊花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较大,做地被菊使用的菊花可以选择同一颜色的抗病品种替代。
◆ 從无病植株上采新枝条繁殖幼苗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在病穴处灌施农药(所用农药品种及剂量见“化学防治”)。
◆ 嫁接 遇到珍贵的品种可使用嫁接的方法,换根防病。使用抗病的菊花作为砧木,或野生的菊科植物,包括蒿属的抗病材料,选取的接穗必须来自无病的植株。
◆ 重病田采用非菊科植物进行轮作 盆栽时使用无病土或基质,栽前对容器用药消毒。消毒可用1000~1500倍高锰酸钾浸泡20 min以上。
◆ 雨季前修好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排水 雨水不但利于传病,而且菊花怕雨涝,泡水后会降低菊花植株的抗性[2]。
◆ 化学防治 扦插和定植时使用杀菌剂蘸芽、蘸根或泼浇。可用的农药有: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45.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30%苯噻氰乳油1500倍液、20%抗枯灵水剂500倍液等,每10天/次,连续防治3~5次[3-4]。
参考文献
[1] 方中达.中国农业植物病害[D].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594.
[2] 韩金声.中国药用植物病害[D].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09-340.
[3] 吕佩珂,段半锁,苏慧兰,等.中国花卉病虫原色图鉴[D].北京:蓝天出版社,2001:449.
[4] 雷增普.中国花卉病虫害诊治图谱[D].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