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名人——海南石刻遗墨展”解读
2017-11-27陈鸿辉
陈鸿辉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辛亥名人——海南石刻遗墨展”的解读,介绍展览的筹备、展品情况以及展品背后海南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也启示着博物馆工作者要善于思考,捕捉展览题材线索,挖掘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同样可以做出一个成功的展览。
【关键词】石刻遗墨 展览 挖掘 文化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借此机会,海口市博物馆于2011年9月25日举办“辛亥名人——海南石刻遗墨展”,共展出民国时期政要的拓片70余幅。开展以来,社会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海南是一个富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地方。自开埠以来,海南人出洋闯海,散布在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一带。由于海南人勤奋努力、吃苦耐劳,他们不仅在居住地站住了脚,而且事业有成。他们心系祖国,是孙中山先生的积极追随者,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宋庆龄的父亲——海南文昌籍华侨宋耀如先生。他们把推翻满清王朝、建立共和政权作为追求的目标,舍财存大义、牺牲为共和。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心怀高远的人,才为辛亥革命时期的海南历史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笔,也为海南华侨的爱国主义热情书写了厚厚的篇章。正是海南这块土地培育了这些爱国、淳朴的人们,才会让许许多多的辛亥元老、革命志士为他们留下赞美之词。
一、石刻遗迹的分布
本次展出的辛亥革命石刻遗迹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六处:
(一)林文英烈士墓
该墓坐落于文昌市清澜镇世坑村,占地约80平方米,有石碑约20余块,刻有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林森等人题词。林文英一生鼎力相助孙中山,被誉为“国父”之“健将”。他早年曾去日本深造,后参加同盟会,并发动众多琼州人士人会。可以说,民国时期琼州人才辈出,文武皆众,地位显赫,与林文英的贡献密不可分。1914年3月17日,袁世凯授意琼崖督办陈世华逮捕了林文英,并于4月2日在琼山府城枪决。林文英英勇就义时的誓言:“溘然长逝去悠悠,竟把头颅换自由。我不负人人负我,愿将铁血灌神州。”林文英被害后的第五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林文英烈士遗骨从府城迁回家乡安葬。孙中山亲题碑文“烈士林文英之墓”(图1),其他革命领袖、政要名人也纷纷题词。
(二)郭母李太夫人暨王夫人纪念亭
纪念亭坐落于文昌市文昌公园,是著名爱国琼侨郭巨川、郭镜川兄弟为其祖母李太夫人、伯母王夫人而建。当时政要及社会人士如孙科、李宗仁、冯玉祥(图2)、张学良、于右任、白崇禧和孔祥熙等三十多人纷纷亲笔题赠,以纪念李太夫人与王夫人抚孤有德、教子有功,表彰她们在艰难环境中把爱国华侨富豪郭巨川、郭敬川抚养教育成人,后来发迹南洋,且对于国民革命和社会公益事业鼎力资助,做出重大贡献。十九世纪初,郭氏兄弟在南洋经过数十载奋斗,成为风云星马的大种植家。他们不仅多次捐献巨资作为国民革命军军饷,从经济上大力支持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还积极追随其左右进行反清宣传。他们爱国爱乡的义举,在南洋和家乡广为传颂。
(三)冯母谢氏夫人纪念亭
纪念亭位于文昌市抱罗镇抱罗村,1930年泰国侨领冯尔和为已故慈母谢氏夫人所建。他早年出洋谋生,后在泰国自创冯尔和药局,跃居豪富之列。他拥护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参加同盟会泰国支部并多次资助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立后,他曾先后担任过民国中央侨委会顾问和参议、中央归侨辅导委员会专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又积极参加华侨的救亡活动,被侨众称赞为“真人杰”。于右任、胡汉民、白崇禧、何应钦、蔡廷锴、陈果夫(图3)、陈立夫等十余人均为“冯母亭”题字。
(四)敦笃亭
该亭位于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福玉村,是1911年钟锦泉为纪念他的父亲、清末“资政大夫”钟实卿而建。钟锦泉是海口灵山镇有名的华侨实业家,早年随父到越南谋生。1907年至1908年间结识孙中山,他积极发动华侨筹款,购买军火,运回国内支持革命。孙中山曾将自己身穿“非常大总统”礼服的肖像和两枚勋章赠送给他,并合影留念。
(五)“耆年硕德”牌坊
牌坊位于海口永兴镇美梅村,为四柱三间式通天牌坊。一块长240厘米、高75厘米的石匾,正反面均镌刻着孙中山1922年为海口美梅村寿民吴汝功题颂的“耆年硕德”四字(图4)。
(六)“德劭年高”牌坊
牌坊位于海口市琼山区灵山镇福同村。据《琼山县志》载,这是大总统孙中山1922年为海南寿民所题颂的两座牌坊中的一座。石匾正面镌刻着孙中山题写颁赐琼山县寿民钟光传的“德劭年高”四字(图5)。
二、展览筹备情况
本次展览最初的提议是张健平同志,这是张健平同志担任海口市博物馆馆长后,启动的第一个展览项目。2004年,张馆长参加海南省博物馆调研郭母亭、冯母亭和林文英烈士墓的工作,当时就震惊于如此众多民国名人以及他们的书法作品,意识到这些是极其珍贵难得的博物馆展览资源,同时也看到有不少石刻的自然风化较为严重,博物馆有必要将这批珍贵石刻进行拓片保存,并使之传承下去。当时,海口市博物馆也正在寻找展览工作上的一个突破,由张健平馆长提议,业务人员实地勘察后,决定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推出“辛亥名人——海南石刻遗墨展”。工作量最大的为现场拓片,恰好机缘巧合,五公祠管理处有些同志擅长拓片工作,此项工作的展开就顺理成章了。海口市博物馆自2011年四月着手筹备拓片工作,五公祠借用的四名专业人员赴文昌、海口等六处文物点,历时近三个月,完成了这个工程。这近百件拓片,精工细拓,件件精美,再加上在装裱材料上考究,更是锦上添花,目前这些拓片已成为博物馆重要的藏品。
三、展览特点
(一)名人佳作集粹
留有墨寶的辛亥名人众多,共有68人,包括孙中山、胡汉民、林森、居正、邵力子、汪精卫、于右任、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和康有为等人,由他们题写的碑记亭铭、匾额、楹联60余件。如此众多的民国名人书法作品集中在海南这片热土,这在全国都极其罕见。endprint
(二)特色鲜明
展出的这批拓片有64幅,匾额、楹联和碑铭亭记多种形式并存,隶书、楷书、行书、篆书足显书家功力和深厚国学基础。特别是存留在现今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军人形象,像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冯玉祥、张学良等,也决非简单的赳赳武夫,其国学和书法功力都非常深厚,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视觉冲击力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期间,我国的文物、档案和图书口都推出了各自的展览,其中还包涵一些现在创作的美术作品展。本次展览举办的辛亥石刻遗墨展,在全国尚属首次。参观完展览的不少观众都为海南能保留这么多的民国名人石刻而震惊。
四、展览的启示
(一)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祖国大地存有的民国人文遗迹背破坏得非常严重。留存在海南大地的这些辛亥遗迹,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冯母亭”前有一处牌楼,“文革”中被拆除。“徳邵年高”牌楼被拆除,只留下孙中山先生题写的这块匾额。拓片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冯母亭”、“郭母亭”石刻曾用水泥或石灰涂抹过的痕迹。据人们反映,“文革”期间为保护这些珍贵石刻不受损坏,只能出此下策。历经劫难保存下来的这批文物,现在非常珍贵。通过我们的拓片形式展出,参观者无不为当年保存下这批石刻而深感庆幸。
(二)海南人民本性善良,崇尚文化,尊崇先人
可能是大海的恩赐,海南人的包容性更强,展品中有些人物晚节不保,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架上,如汪精卫、褚民谊、曾仲铭三人,但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历史污点而被毁,与其他前辈的作品一样得到了较好地保护。现今褚民谊、曾仲鸣的存世作品已不多见,所以较为珍贵。
(三)海南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文化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特别是历史文物功能的发挥更是不可小视
海南的文物现状是古代文物成系列和规模的不多。目前是南海出水文物、黎苗族文物、华侨文物遗迹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些相关文物,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海南对“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这段历史的研究较深,但对民国海南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研究就相对滞后,这与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明清以来海南名人辈出,民国年间到达顶峰,对这些人物的研究和文物的收集、保护至关重要,否则的话就只能留下遗憾,例如这些石刻的纸本原件已无处可寻,我们在展览过程中也发现这些文物点修建的准确时间等都无从查找,这是研究者的遗憾。
(四)过去人们有一种错误的理念,总是认为海南没文化,戏称为“文化沙漠”
海南作为一个历史上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岛屿,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文化相对落后。但海南文化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而挖掘海南本土文化,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通过举办“辛亥名人——海南石刻遗墨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我们过去追求的其实就是皇家文化、中原文化,而对海南本土文化视而不见或者不削一顾,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个展览给笔者最重要的启发是,一定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和资源,运用博物馆语言,提升展览内容。
通过此次展览,我们深切的感到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我们希望省文物主管部门能将这批珍贵文物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组织专业队伍对石刻进行科学保护,延缓石刻的自然风化;旅游主管部门开辟游览路线,让观众在参观中能有所思有所想,受到启迪和教育;地方政府要落實专项保护人员,负责文物本体的安全,防止破坏文物事件的发生,同时负责周边环境的整治。只有齐心协力,我们才能无愧于后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