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
2017-11-27王瑞芳
王瑞芳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新内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领域:明确评价主体,提出了党和政府的功绩由人民群众来评说的“百姓口碑观”;明确评价标准,提出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是唯一标准的“群众哭笑观”;明确了群众工作的基本行动路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实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方法的新发展。
【关键词】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关于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和观点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本质上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从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认识论方面的新发展
1、人民至上的群众观
(1)人民主体地位至上。人民群众主体论是习近平同志群众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群众观问题上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及其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习近平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以历史和社会实践为前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与时俱进。首先,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的方向。其次,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来看,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党一切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第三,从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来看,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主流,决定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
(2)人民利益至上,将人民的幸福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思考。人民群众既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实现者、承担者,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和财富的所有者和享有者。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存在方式。人民利益至上,是习近平同志群众观的核心。习近平同志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突出的表现是将人民的利益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思考。關于这一点,从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的解读可以看出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这是对中国梦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深刻阐释。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是“中国梦”实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对人民利益内涵的新发展,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发展,体现了其从国家战略高度来思考人民利益的新思想、新理念。
2、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发展观方面的新表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从更加注重科学性转向更加注重价值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国情不同,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遵循的发展理念也不同。建国以来,党关于发展的理念大致经历了从重物到重人、从重整体到重个体、从注重科学性到更加注重价值性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经济形势所迫,发展的重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先生产后生活,党对于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的认识和重视远远不够。这一阶段党所关注的人民利益,更大程度上体现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总体利益,因此,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定位是正确处理党与人民整体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首先承认了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差异的客观存在。他说,“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可持续性问题日益显露。适应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在总结以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的全面和协调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从而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具体的不同的利益需求,成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了党的发展理念的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实际上是要回答怎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怎样发展是发展方式问题,为谁发展是发展价值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发展的价值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最具根本意义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发展方式的理论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价值性的重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本质与意义的论述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是发展成果的全方位共享,其中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成果,也包括精神和权益方面的成果。发展方式强调的是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共享发展理念则彰显了对发展的价值性表达,即提出和解决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党的发展理念从更加注重科学性到更加注重价值性的转变。
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价值论方面的新发展,提出了新形势下价值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
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是一切价值观首先遇到并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它是贯穿于价值观其它问题和价值活动始终的基本问题。因为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的设置和确认,决定着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构建,决定着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的选择与确立,进而决定着价值观体系的构成和价值观的性质。endprint
1、明确评价主体,提出了党和政府的功绩由人民群众来评说的“百姓口碑观”
习近平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主体的基础上,将价值评价的主体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01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同舟山定海区新建社区村民座谈时进一步指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百姓口碑观”的提出,对党员干部的价值行为及价值目标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明确评价标准,提出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是唯一标准的“群众哭笑观”
习近平同志提出,群众评价标准是衡量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贵州省花茂村考察时指出:“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群众哭笑观”评价标准,既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坚持了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继承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方法论方面的新发展,进一步发展了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都必须解决方法的问题。一方面,群众工作方法需要根据时代、形势、任务的变化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任务的变化需要了。习近平同志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新方法、新举措。
1、明确了群众工作的基本行动路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
早在1943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就说过,要反对“从机关中来、到机关里去”。毛泽东同志说:“在机关里面是搞不清楚的。越是上层越没东西。要解决问题,一定要自己下去,或者是请下面的人上来。”[3]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认为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2008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江西省赣县与大学生村官交流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指明了当前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行动路径。
2、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
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在实际中更多的体现为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习近平同志从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对党负责与对人负责的辩证统一。第一,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辩证统一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等关系;第二,从工作目标上来说,就是要认识到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对上负责、对下负责最终都是要体现对人民负责;第三,从工作实践上来说,就是要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决策部署,在正确领会上级精神的前提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实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方法的新发展
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群众意见表达的重要平台。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网络这一新平台、新阵地开展群众工作,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这一崭新表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境界,实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方法的新发展,开辟了群众工作的新领域。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和路径,不仅实现了党对群众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实现了党的群众观理论的新飞跃,而且成为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方法论方面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9.
[2] 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1.2.146.
[3] 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3.10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