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2017-11-27段洁琼
刘 松,段洁琼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刘 松,段洁琼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为掌握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于 2014 年 7 月和 2015年 8 月,通过 10 条样线对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已记录 47 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 2 纲 3 目 14 科。其中两栖纲 1 目 6 科 18 种;爬行纲 2 目 9 科 29 种。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明显优势。所记录的两栖、爬行动物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45 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42 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4 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10 种,中国特有种 10 种,珍稀濒危动物众多。鉴于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护性和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应该加强对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速度一直呈上升的态势, 这与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的加剧有很大的关系。虽然研究如何降低物种灭绝率很重要,但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应该放在动物栖息地和种群的持续和大范围的监测上[1]。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面临着较大的生态衰退风险。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我国展开了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濒危物种管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2]。
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南部,地处我国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区域,云贵高原边缘斜坡与雪峰山系褶皱隆起的过度地带,属于湘西动物地理省,地理位置特殊[3-5]。沈猷慧[3]通过对湖南省两栖动物的调查发现湘西的城步县和新宁县共有 39 种两栖动物,占当时湖南省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 76.47%。邓学建和叶贻云[5]对湖南省的爬行动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现湘西动物地理省已知有爬行动物 54 种,占湖南已知爬行动物种数的 63.36%。吴炳贤等[6]对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区系,发现保护区共有两栖、爬行动物 77 种,其中,两栖纲 31 种,爬行纲 46 种。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稳定性高,各属物种分布均匀。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同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相近,均处于南岭山脉与雪峰山脉过渡地域,地理位置独特,而目前未见有关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爬行动物的系统调查报道。为了加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发展,强化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有效管理,2014 年 7 月和 2015 年 8 月,我们对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
1 研究区概况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坐标为 109°27'8''~109°37'57'' E,26°26'1''~26°35'20'' N。森林公园由排牙山、地理冲和飞山湖三个片区组成,总面积 4 301.36 hm2,土地权属均为国有。其中:排牙山片区 3 745.41 hm2,地理冲片区 357.48 hm2,飞山湖片区 198.47 hm2。森林公园以低山地貌为主,地势中间高,两边低,呈带状延伸。公园境内群山连绵,山峰起伏重叠,溪流纵横交错,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茂盛,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 17.0 ℃,年均降雨量为1 300 mm 左右。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属沅水流域,境内有溪流 40 余条、水库 4 座、山塘 10 余口。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 2014 年 7 月和 2015 年 8 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境特点,共确定了 10 条长度不等的调查样线(3~5 km)。野外调查时采用 GPS 手持定位仪来确定所发现动物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并使用专业数码相机对标本及其生境进行拍照,根据《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7],《中国蛇类》[8],《中国爬行动物图鉴》[9],湖南动物志(两栖纲)[10],湖南动物志(爬行纲)[11]等参考书对物种进行鉴定分类,地理区划参考《中国动物地理》[12]。此外,走访当地居民和对农贸市场与餐馆进行调查。
2.2 分析方法
两栖动物生态类型划分方法参考杨道德等[13]使用的方法。
计算两区域间动物区系的相似性值(AFR)参考 Long[14]的方法,其中 AFR=C(N1+N2)/(2N1N2),式中 N1、N2分别表示两区域总物种数,C 为两区域共有物种数。值域为 0~1,或 0%~100%。判别标准:当 AFR 值为 80%~100%、60%~79%、40%~59%、< 40% 时,两区域动物区系分别为共同关系、密切关系、周缘关系、疏远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栖动物资源
3.1.1 物种组成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已记录两栖动物 18 种,隶属 1 目 6 科(见表 1)。全部为无尾目,其中:蟾蜍科 1 种、角蟾科 1 种、雨蛙科 1 种、蛙科 11 种、树蛙科 2 种和姬蛙科 2 种。蛙科为该区的优势类群。
3.1.2 区系组成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12],属湖南省两栖动物地理区划的湘西山地地理省[3]。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区系组成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东洋界种类有 16 种,占两栖类总物种数的88.89%;广布种有 2 种;无古北界种类。东洋界种类中,华中区物种 2 种,即:短肢角蟾、寒露林蛙;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 14 种,如:华西雨蛙、华南湍蛙、竹叶蛙等;广布种有 2 种,即:中华大蟾蜍指名亚种、黑斑侧褶蛙。整个两栖动物区系反映出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各区物种相互渗透的特点,这与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属动物地理区划相一致。
表1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名录Tab.1 List of amphibians in Paiya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3.1.3 生态类型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类各物种所属生态类型见表 1。上述 5 种生态类型依次有 2、5、7、1 和 3 种,以流水型 7 种最多;陆栖-静水型 5 种次之,树栖型和静水型种类再次之,陆栖-流水型种类最少。这反映了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由于河谷溪沟流水常年不断,使得适合这种生境的流水型两栖动物占主体,其余生态类型的两栖动物分布较少。
3.1.4 生态分布 根据“中国生态地理动物群分布”划分群落原则,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地理动物群主要为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1)森林灌丛动物群:主要分布于公园内低山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以及其它荒山草丛区域。两栖类中的中华蟾蜍指名亚种、泽陆蛙、大树蛙、小弧斑姬蛙等较为普遍。
(2)草地-农田动物群:主要分布于公园区域内山下的水田、旱地以及居民点庭院周边区域。两栖类以虎纹蛙、沼水蛙、黑斑侧褶蛙、泽陆蛙等较为常见。
3.1.5 珍稀濒危动物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记录的 18 种两栖动物中,虎纹蛙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寒露林蛙为 2007 年发现的新种,其余均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 16 种两栖动物列入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有 3 种为濒危和易危级别,其中虎纹蛙为濒危级别,短肢角蟾和棘胸蛙为易危级别。中国特有种有 8 种,即:短肢角蟾、华南湍蛙、弹琴蛙、沼水蛙、花臭蛙、竹叶蛙、寒露林蛙、黑斑侧褶蛙。
3.1.6 部分两栖动物鉴别特征 短肢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雄蟾体长 34~40 mm,雌蟾体长 34~46 mm。头宽大于头长,吻部呈盾形,吻棱显著。颊部垂直,瞳孔纵置,鼓膜明显,有耳柱骨。背面多为灰棕色和深褐色,两眼间有一深色三角斑;整个腹面浅黄色,密布紫灰色或紫褐色斑纹。
竹叶蛙(Odorrana versabilis):雄蛙体长68~80 mm,雌蛙体长 71~87 mm。头部扁平,吻长而宽扁呈盾形;鼓膜约为眼径的 1/2。皮肤光滑,上唇缘有锯齿状突,背侧褶细而平直,体后部、体侧及股后下方有分散的痣粒。背面多为棕色或深褐色,有的散有稀疏不规则的绿色斑点;体背侧至腹侧棕色由深逐渐变浅;四肢背面棕色,除上臂以外均有褐色或墨绿色横纹。
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雄蛙体长 50~66 mm,雌蛙体长 54~72 mm。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尖,明显突出下唇;鼓膜圆形;犁骨齿列短,呈倒“八”形。背侧褶直达胯部,背前部有“∧”形腹棱。背面颜色变异大,繁殖期多为绿黄色或红棕色,繁殖季节后为橄榄绿色或灰棕色。体腹面浅黄或乳白色,四肢腹面肉红色或深黄色。
3.2 爬行动物资源
3.2.1 物种组成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已发现爬行动物 29 种,隶属 2 目 9 科(表 2)。其中:龟鳖目 2 科 2 种,即:平胸龟科 1 种,鳖科 1 种;有鳞目 7 科 27 种,即:壁虎科 1 种,石龙子科 3 种,蜥蜴科 1 种,游蛇科 16 种,水蛇科 1 种,眼镜蛇科 2 种和蝰科 3 种,以游蛇科种类明显占优势。其蛇类资源较丰富,占湖南省 70 种[11]蛇类的 31.43%。剧毒蛇有银环蛇、舟山眼镜蛇、尖吻蝮、原矛头蝮、福建绿蝮。
表2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爬行动物名录Tab.2 List of reptiles in Paiya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3.2.2 区系分析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12],属湖南省爬行动物地理区划的湘西山地地理省[3]。29 种爬行动物中,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共 19种,占保护区爬行动物总物种数的 66.5%;全部为华中区与华南区物种,如:中国石龙子、铜蜓蜥、钝尾两头蛇、大眼斜鳞蛇、银环蛇、尖吻蝮、原矛头蝮、福建绿蝮等;广布种 10 种,占该区爬行动物总物种数的 33.5%,如:中华鳖、多疣壁虎、蓝尾石龙子、北草蜥、赤链蛇、虎斑颈槽蛇等。本区无古北界物种。由此可见,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爬行动物以东洋界占优势,这与森林公园所属动物地理区划相一致。
续表2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爬行动物名录Continued Tab.2 List of reptiles in Paiya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3.2.3 生态分布 根据“中国生态地理动物群分布”划分群落原则,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地理动物群主要为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1)森林灌丛动物群:主要分布于公园内低山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以及其它荒山草丛区域。爬行类中的北草蜥、中国石龙子、蓝尾石龙子、王锦蛇、乌梢蛇等较为普遍。
(2)草地-农田动物群:主要分布于公园区域内山下的水田、旱地以及居民点庭院周边区域。爬行类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主要是多疣壁虎、赤链蛇、黑眉晨蛇等。
3.2.4 珍稀濒危动物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所记录的 29 种爬行动物,均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 26 种爬行动物列入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有 3 种,即:平胸龟、滑鼠蛇、舟山眼睛蛇;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有 7 种达到濒危和极危等级,其中:列入极危 1 种,即:平胸龟;列入濒危 6 种,即:中华鳖、王锦蛇、黑眉晨蛇、滑鼠蛇、银环蛇、尖吻蝮。此外,绣链腹链蛇和山溪后棱蛇等 2 种爬行动物为中国特有种。
3.2.5 部分爬行动物鉴别特征 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头大,头背为完整的角质盾片。头宽约为背甲宽的 1/2,不能缩入甲内。上下颚钩似鹰嘴。体极扁平。尾长,几乎与背甲长相等。四肢短,被有覆瓦状鳞片。背面为棕红色、棕橄榄色,腹面为黄橄榄色。
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脊鳞两侧的背鳞窄长,排列成斜行,故名“斜鳞蛇”。颈背有一尖端向前的粗大黑色箭形斑,该斑两前缘未镶白边。体尾背面鳞片棕褐,各鳞边缘或局部或黑或白或红,织成复杂的花纹。
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体形细长,通身背面棕褐色,头背有一黑斑,上唇白色,鳞沟色黑,两色对比非常鲜明;背脊有 1 条黑色纵纹;腹面白色,腹鳞两侧各有一黑色点斑,前后缀成腹链纹。
3.3 动物区系相似性比较
通过对与排牙山森林公园同经度不同纬度的2 个自然保护区(万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5]、崩尖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和同纬度不同经度的2 个自然保护区(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以及与排牙山森林公园距离较近的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的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AFR 值)比较(见表 3),发现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万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崩尖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为周缘关系(AFR 值分别为 0.513 和 0.599 6),与另外三个保护区为密切关系(AFR 值分别为0.785 5、0.773 6 和 0.736 7)。
表3 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其他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相似性(AFR)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average faunal resemblance(AFR)value for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Paiya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with other reserves
4 结论与讨论
两栖、爬行动物对环境变化很敏感,对水分、热量的依赖性很强,而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大幅度下降对迁移能力较弱的两栖、爬行动物来说是致命的[18-19]。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丰富且珍稀濒危物种较多,该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成分呈现出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东洋界种与广布种相混杂的局面。其原因主要为: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分和热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能满足多种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需要;公园内的山地也具备一些小气候,对气温的剧烈变化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成为两栖、爬行动物的避难所。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对水分和温度的生理需求不同,相比于温度来说两栖动物受水分的影响较强[20]。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两栖动物的生态类型齐全,以流水型最多,陆栖-静水型次之,这两种生态类型的物种数占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2/3。森林公园内多山多溪流的地形地貌特征为流水型和陆栖-静水型两栖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这也反映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两栖、爬行动物栖息地的类型和质量对其生理活动(运动、捕食和繁殖等)影响很大[21-22],森林公园内大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分布都位于森林灌丛中,这样的栖息地可以为动物提供必要的食物、水和隐蔽,因此森林公园应该注重对森林灌丛的保护。
温度和降水对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有极大的影响[23],我国气温自南向北降低,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24]。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纬度相近,水热条件差异稍小,而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万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崩尖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经度相近,但水热差异稍大,这说明在一定区域内水热条件对两栖、爬行动物分布的影响很大。另外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距离很近,但其动物区系相似性并不是共同关系,体现了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爬行动物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森林公园内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丰富,且珍惜濒危物种较多,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而两栖、爬行动物个体小,迁徙能力不强,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森林公园管理部门应该完善保护措施,增强监管力度。一方面,为两栖、爬行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地。应在两栖、爬行动物生活、繁殖的季节,在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爬行动物种群数量较为丰富的区域划定季节性保护地段,防止人为干扰,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加大保护力度。因此公园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巡护,防止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为森林公园内的两栖、爬行动物提供必要的食物。利用 GIS 的空间制图功能将公园按照地形、地貌、水文等划分几块区域,在每块区域的植被中以及溪流边上穿插种植一些枣树、葡萄树、猕猴桃树、桃树、板栗树、柑橘树等果树树种,等结果实后可以吸引昆虫、鸟类和哺乳类,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间接地为两栖、爬行动物提供必要的食物。
[1]Balmford A,Green RE,Jenkins M.Measuring the changing state of nature[J].Trends in Ecology amp; Evolution,2003,18(7): 326-330.
[2]马建章,戎 可,程 鲲.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J].生物多样性,2012,20(5):551-558.
[3]沈猷慧.湖南省两栖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J].两栖爬行动物学报,1983,2(1):45-58.
[4]蒋复初,吴锡浩.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季地址,1993,13(3):15-24.
[5]邓学建,叶贻云.湖南爬行动物区系与地理区划[J].四川动物,1998,17(2):91-96.
[6]吴炳贤,杨道德,刘应志,等.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J].四川动物,2016, 35(4):601-607.
[7]费 梁,叶昌媛,江建平.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8]赵尔宓.中国蛇类(上下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
[9]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爬行动物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社,2002.
[10]沈猷慧.湖南动物志(两栖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1]沈猷慧,叶贻云,邓学建.湖南动物志(爬行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2]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3]杨道德,刘 松,费冬波,等.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区系分析[J].2008,43(6):68-76.
[14]Long CA.Mathematical formulas expressing faunal resemblance[J].Transactions of the Kansas Academy of Science,1963,66(1):138-140.
[15]舒 实,戴宗兴,吴法清,等.湖北省万朝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2):278-281.
[16]田 凯,汪正祥,雷 耘,等.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J].四川动物,2016,35(3):452-458.
[17]杨道德,熊建利,冯 斌,等.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 2009,28(1):127-132.
[18]Buckley L B,Jetz W.Environmental and historical constraints on global patterns of amphibian richness[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7, 274(1614):1167-1173.
[19]Araújo M B,Thuiller W,Pearson R G.Climate warming and the decline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Europe[J].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6,33(10):1712-1728.
[20]邓 智,龚大洁,孙呈祥,等.秦岭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及其解释[J].生物多样性,2014,22(5):596-607.
[21]Iamsiri A,Gale G.Breeding Season Habitat use by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in the Doi Chiang Dao Wildlife Sanctuary,Northern Thailand[J].Zoological Studies,2008,47(2):138-145.
[22]魏万红,杨生妹,樊乃昌,等.动物觅食行为对捕食风险的反应[J].动物学杂志,2004,39(3):84-90.
[23]沈国坤.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分布的模糊聚类分析[J].四川动物,1985(2):13-16.
[24]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J].地理学报,1983,38(1):1-10.
(文字编校:杨 骏)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resources in Paiya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Hunan Porvince
LIU Song,DUAN Jieqiong
(Hunan Prospecting Designing amp;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Forestry amp; Industry,Changsha 410007,China)
Species richnenss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was surveyed on 10 transects in Paiya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Hunan Provence during July 2014 and August 2015.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were as follows:47 herpetological species,belonging to 14 families,3 orders,2 classes were recorded while 18 and 29 species belonged to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respectively.The geographical division of herpetological species belongs to the Oriental realm,Central China district,western mountain plateau subdistrict.Faunal composition is dominant in Oriental realm species.Among it, one species is second-class national protected species,45 species are listed as of land wildlife that is useful or has important economic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42 species are provincial protected species,4 species are listed on the CITES appendix,10 species are listed on the red list of biodiversity in China and the ten species is endemic to China.In general,the rare and endangered animals are numerous,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has a few particularities,so more attention is required to the species and their habitats conservation in this region.
Paiya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amphibian;reptile;biodiversity
Q 958
A
1003-5710(2017)04-0052 -07
10.3969 / j.issn. 1003-5710.2017.04.011
2017-04-12
刘 松(1982-),男,辽宁省大石桥市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公园规划、林业规划设计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等工作;E-mail:417069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