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效应的起源及其在体育中的应用①
2017-11-27李阿童赵敬国
李阿童 赵敬国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异性效应的起源及其在体育中的应用①
李阿童 赵敬国*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异性效应是一种被人们熟知的心理学效应。通过对人类在原始社会集体化的生存模式,推断它的社会学起源,在于集体中的异性扮演的有助于群体维持的重要角色。弗洛伊德有关异性驱动力性本能的解释,联合哲学层面事物矛盾两面性中收敛与发散两方面的特性,得出异性效应的哲学起源是事物两面性中发散的一面,是一种进步的力量。异性效应在体育中目前主要应用于体育教学和训练竞技方面,展望未来,明确异性效应有关激素变化和脑神经方面的生理学机制才能更好地利用异性效应,提高在体育方面的应用。
异性效应 哲学收敛 发散体育
1 异性效应的社会学起源
人类在原始社会就是社群动物,与独居动物不同,他的进化方向决定了进化优势不是朝身体的强化以适应环境,而是朝集体之间的协作而立足于外界。分工协作使得弱小的个体可以为群体提供价值,进而也得以享受群体提供的保护和供给。单独的人类很难在环境中生存,而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由于个体之间频繁和持续的相互关系和共同利益,无论是在一同狩猎中的协助还是共同抵抗敌人时的支援,都使人们对社会本身产生依恋[1]。这种生存方式使得人类智力的发展趋向于合作式的模型,而非独居动物对外界刺激敏感的个体反应。这种生存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在地球众多生物当中,较为高等的大多都是群居生物,而在简单的生命体如单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中,集体的生存模式也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
我们发现,在大自然中,比起争斗不休的种族,那些相互支持的物种无疑更适合生存[2]。那么异性在群居动物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一个群体没有异性会出现什么情况。以高等动物为例,同行的个体之间无法产生后代,那么在群体中,个体的目标只有个体生存,当危机来临时,每个个体的生存策略将优先于个体的生存而非群体维持,可想而知群体将土崩瓦解,所有个体将失去群居动物的生存优势。对于独居动物来说,异性的存在只是为了短暂的个体繁衍,无关群体的构建。而对于群居动物来说,无论是做出友善的行为以获得异性的青睐,还是提高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异性的存在使得个体的行为不再只具有个体生存繁衍的个人化目标,还包含了有助于群体维持的持续性意义。所以说异性是社群动物个体间的纽带,是构建群居动物社会的桥梁。
异性效应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指的是当异性存在时个体会产生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被认为是有益的,可以提高行动的效率,或是产生愉悦的心境。异性效应存在的前提就是异性在集体中扮演的有助于群体维持的重要角色,这是它的社会学起源。
2 异性效应的哲学起源
生物体存在的目的有两个,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弗洛伊德曾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这种生物过程的心理伴生现象。他写道,“自我本能”包括一切有关保存、肯定和赞扬个体的东西[3]。而性本能被他称之为“力比多”。如果说个人生存背后的心理是不惜破坏其他以维持自我的“自我本能”,那么种族繁衍背后的精神力量则是不惜牺牲自我而繁衍后代的“性本能”。性本能是异性效应存在的基础。
那么这两种心理与哲学的接入点在哪里呢?我们知道哲学研究的是所有事物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如果我们相信世界是矛盾的话,那么矛盾的世界所含有的两种力量则是事物最基本的本质,这两种力量我们可以称之为物质、精神,或者其他对立的词语。关于这两种力量在本能方面的解释,弗洛伊德有过描述:“我们假设存在着两类本质上不同的本能:一类是最广泛意义上所理解的性本能——或称性爱(Eros),如果你喜欢这个名称的话;另一类是攻击性本能,它们的目的在于破坏……这种对立与物理学所假定的无机界中存在的吸引与排斥之间的对立可能是相符合的。[4]”两种本能如同所有事物的两面性一样,一面辐集式的指向自身,另一面辐射式的指向外界,可以统称为收敛和发散,两者是事物两面性这种属性每一面的特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表述过近似的理解,“所以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4]与自我本能代表的破坏和自我保存相比,性本能代表的则是繁衍和进化。因此在哲学层面,自我本能是一种收敛的倾向,而性本能是一种发散的倾向。
在收敛与发散中,收敛代表着吸收和维持,而发散代表着奉献和进步。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善是由群体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个体利益的行为,是发散的倾向。恶是由个体利益为出发点,忽视群体利益的行为,是收敛的倾向。关于道德与社会进步赫胥黎在其《进化论与伦理学》(又名《天演论》)有这样的解释。社会进步意味着处处阻止宇宙过程,并代之以所说的伦理过程。其结果,不是那些碰巧对所处的整个环境最适应的人生存下来,而是那些从道德观点上看是最好的人生存下来[5]。
综上所述,异性效应这种心理效应背后的本能驱动力是性本能,而性本能代表着哲学层面事物两面性中发散的一面,是一种进步的力量。
3 异性效应在体育中的应用
异性效应这种心理学效应被人们接受并应用于多种领域,常见的如销售、谍报、教学、体育等。由于异性效应可能引起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双重改变,因此,在体育这样身心均有参与的活动中,将会有更明显的体现。目前,异性效应有助于体育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维持良好活泼的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异性效应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卢军[6]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发现,两性共同参加的课堂活动,较之于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积极性更强,并使参加者会感到心情愉快。苏军[7]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许多事实案例证明,教师合理运用异性效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训练效果与竞技能力。当异性存在时,人们往往获得更高的表现欲,这种现象可以应用在训练与竞技运动上。在目前体育训练中,采用男女合训的方式可以提高训练积极性。周芊卉、王庆然[8]在耐久跑训练中发现,在异性追逐跑、合作比赛与陪练中,男女同组进行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异性互动训练在临床医学也有相关研究。施建琴等[9]研究了异性互动对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的影响,发现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采取异性互动训练可以提高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有益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异性效应在体育中有良好的表现是有它内在的生理学基础的,当异性存在时,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特别是性激素和大脑神经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改变。这些生理变化是异性效应产生行为变化的前提。目前有关异性效应这方面的量化研究很少。展望未来,了解心理现象背后的生理学机制是研究的科学方法。只有明确了异性效应产生时的生理变化,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异性效应,并使其在体育领域获得更多的应用。
[1](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
[2](英)马特·里德利.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93-101.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5](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
[6]卢军.试论男女生异性效应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117-122.
[7]苏军.巧用“异性效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体育教学,2016 (2):58.
[8]周芊卉,王庆然.巧用“异性效应”练习耐久跑[J].中国学校体育,2014(S2):54.
[9]施建琴,张静,刘雪根.异性互动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5(1):135.
G80-05
A
2095-2813(2017)02(a)-022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4.223
①通讯作者:赵敬国(1964—),男,山东新泰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的机能学评价,E-mail:zhaojg@sdnu.edu.cn。